(共32张PPT)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第14课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野望
使至塞上
钱塘湖春行
1.能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能评价诗歌情感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王绩,字_______,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_______(朝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
《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唐代
无功
王维,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与孟浩然合称“_______”,有“_______”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诗佛
唐代
王孟
白居易,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又号醉吟先生,是_______(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代
乐天
香山居士
3.解释下列句标蓝的词语。
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 徙倚欲何依:________________
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___ 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_____
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
东gāo薄暮望( ) 牧人驱dú返( )
萧关逢侯骑( ) 都护在燕然( )
yān
皋
犊
hóu
向阳的树
接近
徘徊
慰问边关守军
黄河
刚刚
4.《野望》写的是________野外的景色。《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_______________以及旅程中所见的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写早春时__________的律诗。
西湖景色
秋季
出使塞上的旅程
塞外风光
1. 朗读《野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三首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结合课下注释,试理解《野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三首诗歌大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地名,在今山西万荣
傍晚。薄,接近
徘徊
野望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昏
黄昏
采食野菜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指烽烟
指黄河
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官名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爱湖东景色,总觉走不完看不够,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探究一:律诗的韵律之美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五首诗歌。思考:这些诗歌与现代诗比起来,它有什么明显的特点?用律诗的要求对照一下,这些诗都是律诗吗?
2.判断五首唐诗的类型并找出每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对照律诗的要求,同学们举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偶的特点。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五首诗歌。思考:这些诗歌与现代诗比起来,它有什么明显的特点?用律诗的要求对照一下,这些诗都是律诗吗?
每首诗歌都是八句、朗朗上口等。
对照之后,这些诗是律诗。
2.根据你了解的知识,判断五首唐诗的类型并找出每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言律诗:《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七言律诗:《黄鹤楼》《钱塘湖春行》
3.对照律诗的要求,同学们举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偶的特点。
《野望》押“ui”韵 《黄鹤楼》押“ou”韵
《使至塞上》押“an”韵 《渡荆门送别》押“ou”韵
《钱塘湖春行》押“i”韵
(对偶举例略。)
探究二:诗歌感情
1.找写景美句
《野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都是经典诗歌,诗中有许多写景的句子生动优美,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美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悟蕴含情感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上面的美景仅仅是在写景吗?请你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试着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
1.找写景美句
《野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都是经典诗歌,诗中有许多写景的句子生动优美,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美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写的是远景、静态,属于宏观描绘。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转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写莺与燕,是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摹细腻。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花和草,是植物。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不妨想象一下,在这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背景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袋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那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2.悟蕴含情感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上面的美景仅仅是在写景吗?请你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试着分析诗歌蕴含的情感。
《野望》:妙在融情于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写了薄暮中的秋野静景,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了诗人彷徨无依之感,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且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寓情于景,从生机盎然的景物中,我们自然能够体会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野望
孤独抑郁
使至塞上
慷慨悲壮
钱塘湖春行
轻松喜悦
1.《野望》中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一种基调?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使至塞上》的颔联把自己比喻成征蓬、归雁,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3.《钱塘湖春行》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