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白杨礼赞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白杨礼赞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6:57: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把视线投向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就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先生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茅盾先生来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吧!
白杨礼赞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能通过抓住关键语段,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并理解文中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其笔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矛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字音字形
开垦 主宰 倦怠 丫枝
倔强 婆娑 虬枝 伟岸
傲然 宛然 秀颀 鄙视
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不折不挠
kěn
zǎi
juàn dài
zhī
juè jiànɡ
pó suō
qiú zhī
àn
ào
wǎn


miào shǒu ǒu dé
tǎn dànɡ dǐ
qián zī zhǎnɡ
yān yān
pánɡ yì
zhé náo
词语积累
妙手偶得:
虬枝:
坦荡如砥: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潜滋暗长:
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第 一 课 时
“礼赞”的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白杨礼赞》这一标题?
“礼赞”指用崇敬的心情赞美。
“白杨礼赞”意思为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整体感知
理解题意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些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语句,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与标题形成呼应。
理清线索和结构
整体感知
结合本文的抒情线索,思考:这篇散文可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部分:(1)起笔点明题首,总起全文,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整体感知
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力争上游”一词体现出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这也可说明本文是在赞美人。
结合写作背景和相关语句,思考:作者借白杨树赞美的是什么人?
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北方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
合作探究
白杨树和北方农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让我们走近白杨树,寻找答案。
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抓住总特征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
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枝:“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
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合作探究
根据以上分析归纳: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几方面?(请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
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
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
所以,作者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合作探究
这节课,我们一起朗读了课文,整体感知了全文内容,初步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并在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明确了文章的抒情线索,梳理了全文的脉络结构。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我们初步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课堂小结
第 二 课 时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礼赞》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抒情线索是“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课程导入
细读课文第7、8段,理解白杨树的内涵。
(1)女同学读“好女子”部分,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伟丈夫”,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
(2)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3)思考:作者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
深入探究
理解白杨树的内涵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先抑后扬,文势起伏。且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阳刚之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样,文章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了白杨树的精神内涵。
深入探究
第一句强调不能只把白杨树当做一棵树来看待,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接着三句说了三种象征意义,从普通农民说到部队哨兵,从具体的人说到精神和意志。“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带动着抒情议论的步步深化,让人们感受到语言文字之中洋溢着的激情。
(4)讨论第7段排比和反问句的读法及作用。
①结合语境,体会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深入探究
②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同时,四个反问句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令人深思。
深入探究
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1)请回忆学过的《爱莲说》,文中的莲、菊、牡丹分别象征什么,并简要说明象征的作用。
莲,象征君子;菊,象征隐者;牡丹,象征富贵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都有相似点,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委婉含蓄,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判定象征手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写作特色
探究象征手法
(3)你觉得《白杨礼赞》一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写作特色
(4)齐声朗诵排比句“难道……”,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写作特色
(5)写作中,怎样使用象征手法?
,象征是借某一种具体的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主要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如第5段),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写作特色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鸽子象征和平;青松象征万古常青;红色象征喜庆和革命;太阳象征光明;绿色象征生命;梅花象征高尚、坚贞;兰花象征高洁、淡泊等……在文体上多用于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写作特色
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结尾把“贵族化”的楠木和“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品味对比的手法
写作特色
(1)象征手法,内涵丰厚。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欲扬先抑,文笔曲折。
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欲扬先抑,文笔曲折有致。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
总结艺术特色
写作特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颇多。我们深深被作者炽热的情感感动着,不仅为抗日军民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自豪,更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骄傲!作者采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象征等手法,使这篇散文处处闪烁着美感——景美、形美、神美。学习本文,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更要学习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