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孟子》三章 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8:0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结果却是青蛙被煮熟了!那么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第23课 《孟子》二章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能分析文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的特点,理解孟子文章的风格特点
2.能理解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1.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
_________”,阐述了孟子关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在文章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孟子认为国家想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生于忧患
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死于安乐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舜( ) 胶鬲( )
畎亩( ) 傅说( )
百里xī( ) 法家bì士( )
shùn
quǎn
yuè



3.解释下列句中标红字词的意思。
(1)行拂乱其所为
拂: 乱: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
征: 色:______________
(3)而后喻
喻:___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拂:______________
违背
扰乱
征验,表现
脸色
了解,明白
指在国内
同“弼”,辅佐
1.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翻译原文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被任用
田间,田地
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
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重用
市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因此
使……劳累
用(这些办法)来
使……坚韧
同“增”,增加。
代词,这
使……痛苦
使……饥饿
使……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因此,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
犯错误
同“横”,梗塞、不顺
了解
奋起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连词,表并列关系
匹敌,相当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很快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的道理)。
探究一:排比句在文中的作用
孟子的文章,论证严密,逻辑性强,气势非凡,这与孟子擅长在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句有着直接关系。
1.仔细阅读课文,在本课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排比句,反复朗读,然后展示,读出排比句的气势,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从同学们朗读的排比句中选出一两句做具体的分析,体会孟子文章的风格特点。
1.仔细阅读课文,在本课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排比句,反复朗读,然后展示,读出排比句的气势,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从同学们朗读的排比句中选出一两句做具体的分析,体会孟子文章的风格特点。
(1)“居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三个“天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2)“舜发于畎亩之中……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探究二:忧患意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一想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结合课文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悠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一想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结合课文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正面)
死于安乐
(反面)
摆事实:古代六位名臣都出自困境
苦其心志
讲道理:天降大任
必先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
饿其体肤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
①出身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②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③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