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7:30: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3张PPT)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古代寓言思想浪漫,语言生动,富有哲理,然而自诞生后一千多年内很少被人提及。直到20世纪,它才家喻户晓,最终升华为民族精神。《愚公移山》就是一篇寓言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吧!
第24课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第一课时
1.能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能理清文章思路,复述文章内容
1.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填空。
列子,名____,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的内容多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______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_______或_______的意味。


民间故事、寓言、
神话传说
夸张
讽喻
劝诫
2.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描写愚公家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他要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一文中,移山的困难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山高大、面积广、
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1.有节奏地朗读文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形容极高
地名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山的高度极高,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许。
将近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商量
你,你们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

纷纷地
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提出疑问
安放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相当于“之于”
古代传说中的地名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簸箕,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通“返”

更替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老头
通“慧”,聪明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长叹
穷尽
通“无”
通达,这里指改变
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比不上
即使
担心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通“垄”,高地
通“措”,放置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停止
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是很重要的。对于初学者,大量的实词是需要一个一个识记积累的。而虚词,在古汉语中并不多,常用虚词也就十多个,频率高的也就五六个,像“之、乎、者、也、而、其”等。“其”是属于用法变化较多的一个。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善于积累、分析、归纳,是不难掌握的。
探究一:“其”字的用法
1.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其”的意思是一样的吗?试着解释“其”和整个句子。
2.请结合刚刚接触到的那些“其”,试着归纳一下“其”字都有哪些意义和用法。
(1)其妻献疑曰。
(2)惧其不已也。
(3)帝感其诚。
人称代词,他的。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人称代词,他。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人称代词,他的。天帝被他(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1.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其”的意思是一样的吗?试着解释“其”和整个句子。
(4)其如土石何?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句前语气词,表示反问。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人称代词,他们。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7)其一犬坐于前。(《狼》)
表示其中的。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2.请结合刚刚接触到的那些“其”,试着归纳一下“其”字都有哪些意义和用法。
归纳:“其”的用法可分四大类,可作为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每一大类,又分出若干种用法。
A.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B.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C.连词
“其”字表示假设关系的用法:相当于“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D.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朗读课文,这篇文言文一共有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分别是哪几幅图画?
探究二:理清文章思路,复述文章内容
朗读课文,这篇文言文一共有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分别是哪几幅图画?
共五幅。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
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愚公移山
移山原因
移山好处
家人态度
移山方法
移山影响
移山艰巨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京城氏遗男,跳往助之(烘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烘托)
开端
发展
愚公智叟针锋相对(对比)
高潮
不同态度
移山结果
冀南汉阳,无陇断焉
结局
没有损。
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第二课时
1.能结合人物对话和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2.能具体表述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评析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1.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_____。它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五幅图画,分别是第一幅:__________(第一段)。第二幅:___________(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______________(第三段)。第五幅:____________(第四段)。
寓言
二山雄立图
战前动员图
愚公智叟辩难图
神灵移山图
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
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河曲智叟亡以应。
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探究一: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被人们尊称为“当代愚公”的82岁的黄大发,来自贵州大山深处,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何建明创作的《山神》,主人公正是这位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山村老书记、老党员黄大发。这部作品讲述了黄大发带领村民坚持36年开通“天渠”的传奇故事。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说说愚公移山精神的具体内涵。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愚公,这里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的,愚公也是如此。这里的“愚”不仅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说说愚公移山精神的具体内涵。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
(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的眼光。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
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信心、勇气、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够执着,坚持一个方向,坚守一个信念,坚信自己的坚强和坚韧,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
探究二: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具体运用了哪些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本文以两座山的高大与移山人的年老体衰作对比,移山工具的简陋与面临的巨大困难作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衬托出移山之难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坚。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具体运用了哪些对比,并分析其作用。
用孀妻弱子与智叟作对比,衬托出智叟的渺小,见识鄙陋短浅。
特别是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他们的名字就是相对立的,“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他们的思想观点更是强烈的对比,愚公能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而智叟却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在对比中显出了愚公见识的高远。
另外,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衬托愚公的形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愚公移山
二山高峻
智叟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对比
对比
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愚公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敢于斗争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天帝感动
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