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26《饮酒(其五)》课件(共8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024修订)26《饮酒(其五)》课件(共8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8: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5张PPT)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呈现的五首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五首诗词吧。
26 诗词五首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饮酒(其五)/陶渊明
春望/杜甫
雁门太守行/李贺
赤壁/杜牧
渔家傲/李清照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借“饮酒”之名,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饮酒》(其五)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
傍晚
译文: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共同,相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辨
译文: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 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见南山”表现的是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时,无意间一抬头,南山之景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较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了哪些意象?有何深意?
用了日夕之山气与归林之飞鸟两个意象,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看到了一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远、闲适豁达的诗人形象。
7.本诗有何写作特色?
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在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景、情、理自然交融
这首诗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浑然天成,意蕴深厚。如“心远地自偏”一句,诗人提出只要心灵避离尘世,即使置身于喧闹的人境,依旧能够与自然相契合。诗人在本诗中,将哲理与诗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了作品丰富的理趣。
(2)语言平淡,意蕴深厚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心远地偏
超凡脱俗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采菊见山
山气飞鸟
真意忘言
真意忘言
归隐之意
反璞归真
景情

饮酒
(其五)
春 望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fū)
州(今陕西富县)躲避安禄山叛乱,自己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指都城长安
残破,破败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茂盛,茂密
译文: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时事
离别
译文:感伤时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续数月
值,相当
译文: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轻刮,抓挠
简直
插不住簪子
译文: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1.有人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深沉的黍离之悲?请简要分析。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夕盛今衰的悲伤。本诗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草木丛生。“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整洁、井然有序的模样,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观点一: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一般解释是,面对乱世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观点二: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朝廷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于是他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3.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
诗人家小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担忧,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对叛乱没有平息的忧心。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析这两句诗中的细节描写的妙处。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本诗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春望
望见
盼望
渴望
希望
都城长安破败的景象
收到家人的平安书信
朝廷早日平乱使国安
早日与亲人相见团聚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情忧
景国
交伤
融时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有《昌谷集》传世。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根据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2.疏通诗歌意思。
译文:敌军来势汹汹,犹如黑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铠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
胭脂,色深红
译文: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云霄,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译文:半卷着红旗的援军赶赴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想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译文:为了报答君王的恩遇,手提利剑也要战死在沙场。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在修辞运用上,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一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快速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写什么时间的战斗?“易水”二字透露出什么信息?
这两句写潜师夜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出将士们悲壮的豪情。
5.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下的铠甲闪烁着金光。在肃杀的秋色中,军中号角的声音响彻云霄;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着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声音低沉。
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简析这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的作用。
诗人借用“黄金台”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7.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几个画面?
严阵以待图
战后惨烈图
夜袭易水图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雁门太守行
一二句:
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三四句:
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五六句:
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七八句:
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赤 壁
杜 牧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代表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有《樊川文集》传世。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破曹军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诗歌意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古代兵器
拿,取
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译文: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烂掉,拿起磨洗后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销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即铜雀台,曹操建
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译文: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二乔就要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诗歌开头从一件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小中见大,构思奇巧。开头两句运用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由一个小小的“折戟”,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从而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构思巧妙。后两句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周瑜胜利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如果没有东风,胜利者就可能是曹操,他就会将大乔、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锁进铜雀台中。诗人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同样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赤壁
折戟
认前朝
东风不与便
锁二乔
兴感之由
感慨咏叹
怀古伤今
渔 家 傲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左右,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有关。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词的意思。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如波涛翻滚的云,指海涛。
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
译文: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居住的地方
说话
情意恳切
译文: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回答
高飞
同“漫”,空、徒然
译文:我回答说路途遥远,又慨叹天色已晚,我学习作诗,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叹息,慨叹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神话中的蓬莱、万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译文:风啊,你不要停,把我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吹到仙山上去吧!
1.词的开头,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个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写出了动态和气势。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词人梦见了什么?
词人仿佛梦见天帝殷切地问她打算到哪儿去,词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
3.下阕哪两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
4.词人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上去?
从词中的意思来看,是由于词人感到“路长”“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也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但在现实中根本得不到施展;尽管她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中却因找不到出路而无法实现。因此她才想要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痛苦的仙境中去。词人梦想到“三山”上去,从侧面反映出她对充斥着战乱、杀戮、孤独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5.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杜牧的《赤壁》,借对赤壁之战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危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没有战乱、离散和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渔家傲
梦中所见
海天相接
瑰奇雄伟
理想抱负
辛苦求索
未见光明
渴追
望求
自光
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