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15《背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15《背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3 10: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在初一学过类似的回忆性亲情类散文。但是,《背影》父子亲情,与初一学过的亲情类散文《散步》《秋天的怀念》相比,有其背景的复杂性。初二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容易和父母发生矛盾,可能会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和心理。在学习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探究父子最终和解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对学生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父亲及“背影”的形象。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背影的意义。
3.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叙事散文细节的方法,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父亲以及“背影”的形象。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背影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叙事散文细节的方法,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圈点批注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资料助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说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无论教材选文怎么变化,《背影》始终都占一席之地。今天我们就将跟随朱自清,走进《背影》,感受他笔下的深沉父爱。
1.认识作者:朱自清
2.正音正字
3.了解背景
(1)朱自清与其父亲的关系。
PPT补充材料:
朱自清与父亲的恩怨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朱鸿均不顾儿子朱自清反对,偷偷纳了一名姨太太,又因挪用公款被革职。父亲失业,祖母悲愤过度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暑假,朱自清回到家乡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朱自清曾在他的作品《毁灭》中说这是“骨肉间的仇恨”。
1923年暑假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时朱自清也已为人父,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最后一次父子见面距离写作文章的1925年,隔了两年。也就是文章开篇所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可见,朱自清与其父亲确实存在诸多矛盾。
(2)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这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
故事发生在作者北大读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站惜别。想起这些,朱自清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明确: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4.整体感知
学生浏览课文,标好段落,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划分进行概括、板书四次背影。)
【过渡】作者笔下出现的这四次背影,哪次最令你感动?从中你感受到了一份怎样的父爱?同桌之间说一说。
一、精读细节,感悟深沉父爱
学生精读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一份怎样的父爱?同桌之间说一说。
PPT举例示范:通过父亲失业,破产,丧母,却还安慰我“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件事可以看出父亲宁愿自己承担痛苦,不愿儿子伤心。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也是一个爱孩子的人。
总结概括父亲形象,完成下边的填空:1、再三嘱托茶房送我
2、自己亲自送我才放心
3、帮我照看行李,讲小费
4、给我选座位
5、给我买橘子
6、嘱咐茶房照顾我
7、嘱咐我夜里要警醒
归纳:父亲是一个疼爱儿子,
是一个对儿子关怀备至的慈爱的父亲,
是一个坚强乐观的父亲,
是一个操劳的父亲,
是一个辛苦的父亲,
是一个无私的父亲。
预设:
1.聚焦细节描写
2.聚焦琐事
二、解读作者,理解情感变化
【过渡】父亲对“我”深沉而又浓郁的爱并不在言语间,而是含蓄又细腻地隐藏在一言一行中。“我”一开始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吗?“我”对父亲的感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
1.学生找一找,勾画出表现我对父亲的感情的句子,说一说我的情感变化呢?
【小结】“我”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从不理解——理解——体谅、牵挂的变化过程。
2.拓展阅读
【小结】长达八年的父子之战,在父亲的一封书信中落下帷幕,作者心灵的闸门陡然打开。与父亲的总总不理解,不愉快,在时间的沉淀中都烟消云散,此时的朱自清感受到了父亲的暮年之气和悲凉之感;父亲生之艰难他感同身受;父亲的“情郁于中”他能够谅解并包容;父亲对自己诸多的好涌上了心头;他自责自己年轻时的倔强与不孝,同时也渴望着与父亲冰释前嫌。《背影》,是父子俩的一封和解书!
三、细读字句,探究写作方法
1.教师出示具体词句并提问:研读这些叙述父子之情的文段,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买橘子要走的线路、父亲的身材、点出了父亲买橘的不易。
从父亲的衣着——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从父亲的走路姿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从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这是一个艰难但努力的背影——白描
2.教师提问:文章以“背影”为题, “背影”在全文有何作用?
明确:结构上,“背影”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情感的转折点。
内容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是最能体现父爱的关键内容,表现了深深的父爱,我因“背影”而理解父亲,父子之情融合于此,改善于此,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提示:
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内容,写最动情的事情,刻画最动情的瞬间。
学习了如何分析散文的细节: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刨根问底——重视疑点和陌生化的细节
(3)形散神聚——所有细节都最终指向主旨
四、回望背影,勇敢抒发爱意
1. 拓展延伸
因此,有人曾说过,《背影》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更是一篇告白文,一封和解书,一封道歉信。
那么,朱自清最终与父亲和解了吗?
助读资料: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朱国华,朱自清的三弟)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拣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摘自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父母与子女之间难免会有隔膜,矛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作者与父亲彼此示弱,互相理解关怀,最终实现和解。
2、联系现实
从这篇文章来看:父母与子女之间难免会有隔膜,矛盾,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作者与父亲彼此示弱,互相理解关怀,最终实现和解
作者和父亲是幸运的,但是现实中却有很不幸的事实。
PPT补充材料:
上海17岁少年与母亲争吵后跳桥自杀
著名导演姜文说从他小时候到他母亲在2018年去世,在此期间两个人的关系,就像陌生人一样。而事实是两人彼此挨着对方,却没有正确的沟通交流。
类似令人痛心的事件不止一件,这些事件反映出亲子关系的恶劣。
请学生说说自己是否曾和父母发生过矛盾冲突。
学生发言之后,老师总结: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各有使命。
请学生思考父母和孩子应该如何做才有利于亲子之间和谐相处,消除隔膜,避免悲剧发生。
3教师分享并小结:
4岁:我爸爸无所不能。
6岁:我爸爸比你爸爸聪明。
8岁:我爸爸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10岁:我爸爸长大的那个时代跟我们长大的时代非常不一样。
14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20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药可救。
30岁:也许我该问问老爸是怎么想的?毕竟他经验丰富。
35岁:除非我和爸爸谈过,否则我不做任何事。
40岁:我想知道爸爸怎样处理的。他如此有智慧,拥有整个世界的经验。
50岁:如果爸爸还在这儿让我和他讨论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60岁:爸爸,我好想你呀。
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慈子孝。父母容纳孩子的不完美,孩子也要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有矛盾,有纷争,要正面沟通,拒绝暴力沟通。做父母和做孩子都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推荐同学和父母共同阅读实践《非暴力沟通》,相信会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