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6 09: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
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演变。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2、正统地位的确立——汉代
3、新发展——宋明理学
4、批判继承——明清
一、百家争鸣
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思想家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法家:韩非子;墨子。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末期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1)政治思想:仁、礼、德治
①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恢复周礼,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
③德治:以德治民(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以缓和社会矛盾。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3)整理文献:《诗》、《书》、《礼》、《易》、《乐》(后亡佚)、《春秋》,统称“六经”。 其弟子编纂《论语》。
2、孟子--战国中期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 “四书”之一。
(1)主张仁政,提出君轻民贵(民本思想)。
(2)主张性本善,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曾经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2)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强调人民力量的巨大;
(3)主张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三、其它学派的思想
1、道家:老子的思想:老子是春秋晚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2)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4)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以法治国,励行赏罚;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3)主张变法革新。
3、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尚俭等。
【我的疑问】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认识孔子的仁与礼
材料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1、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实行的准则是什么?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治。
2、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正名(把混淆的名分制度纠正过来)
探究二: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对诸子百家主张的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1、中国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1、经济:
2、政治: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构建体系】
【课堂检测】
1.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2、 “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3.李小龙在他的日记中提出练习截拳道要达到“武道合一”的境界,就是“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在这里李小龙的武术思想主要吸收了中国古代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4.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5、古代有位学者反对“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反对贵族、富人欺压下层民众。这位学者是
A.墨子 B.孔子 C. 韩非子 D.老子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7、材料: 在一个战乱、动荡的时期,群雄烽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诸侯争霸。以天下为依归的为政者,……至少要做到下面几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支持;二是发展国家经济,实现富裕;三是发展国家军事,实现强大。缺乏第一点,会导致政制的难以为继;缺乏第二和第三点,难以增强国家实力,实现政治理想。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霸道,非温情脉脉的王道。这也是儒家初期其学人的治国之道不能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由。
——《意识形态与政制的关系——有感于儒、法两家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命运》
结合所学和材料,指出儒家和法家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并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