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第3节 群落的结构目标导航
1.通过对池塘群落的分析,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结合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
3.通过探究实验,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预习导学 挑战自我,点点落实1.群落: 内聚集在 中各种生物 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P71)同一时间一定区域种群演替空间物种种间范围边界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阅读P72-73)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是 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 ,即群落中 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 。海拔高度越高,群落丰富度 。区别不同群落丰富度物种数目越丰富越低2.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 。食物资源和空间相互抑制优势(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 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 ,彼此
。寄居体内或体表依存有利三、群落的空间结构(阅读P74-75)1.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 ,B图: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与对 的利用有关。
②动物分层: 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 、 的差异、 的不同、生物 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光栖息空间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自身生长预习诊断判断正误:
(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3)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5)群落强调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中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
(6)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
(7)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8)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课堂讲义 重点难点,个个击破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2)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
(3)各种生物的总和,即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4)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例如:某一池塘中各种鱼、虾、蟹等动物,各种沉水、挺水、浮水植物以及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2.个体、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个体、种群与群落属于不同的生命层次,其特征各不相同。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三者关系可表示为:3.群落的种间关系思维激活1.集市上的白菜、萝卜等植物,鸡、兔等动物以及蘑菇、木耳等微生物能构成一个群落吗?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依存关系。2.思考寄生与共生关系的异同点有哪些呢?
答案 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应用示例1.下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导析 (1)地衣中藻类和真菌属于 关系,对应曲线为 。
(2)大、小草履虫属于 关系,对应曲线为 。
(3)狐与兔属于 关系,对应曲线为 。
(4)细菌与噬菌体为 关系,对应曲线为 。互利共生③竞争②捕食①寄生④解析 (1)地衣中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两者互助互利、难以分开,数量曲线波动近似平行,对应曲线为③;大、小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混养在一起后,小草履虫繁殖速率超过大草履虫,具有明显优势,最终大草履虫在竞争中消亡,对应曲线为②;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其数量变化曲线的特点是捕食者数量受被捕食者限制,即兔曲线波动变化在前(b),狐曲线波动变化在后(a),表现为此消彼长,对应曲线为①;细菌与噬菌体为寄生关系,寄生结果是噬菌体大量增殖,而细菌大量死亡,造成细菌总体数量下降,对应曲线为④。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竞争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空间而全部死亡。
(3)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竞争过程中,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空间而全部死亡
(3)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一题多变(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②④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类型2.界定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与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它强调的是某一区域中某群落的空间结构,高山植物从山底到山顶,其温度差异明显,分别分布着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不同群落,应属群落间的分布状况而不是某一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事实上,上述每一个群落,应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垂直结构,如下图所示。思维激活3.某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有同学认为该现象表明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该同学的推论是否正确?
答案 不正确。竹林中的所有箭竹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畴为种群而非群落。4.请判断分析“森林群落中只存在垂直结构,而草原群落中只存在水平结构”是否正确?
答案 不正确。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群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森林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草原群落中同样也存在垂直结构,也常明显的分为地下层、草底层和草本层。应用示例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
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
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
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问题导析 (1)a处高山植物的分布是由于 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 不同引起的。
(2)b处森林植物的分布主要与 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 有关,此种结构为 。
(3)c处海洋动物的分层与 、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有关,此种结构为 。
答案 C地形的起伏温度光照食物垂直结构阳光垂直结构一题多变a处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只与光照有关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没有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答案 D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探究原理
(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方法步骤
环境考察→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3.用具分析
采集小动物的两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4.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的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5.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为什么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答案 因为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思维激活6.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应该如何改进?
答案 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3.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应用示例问题导析 (1)土壤动物有趋 、趋 、避 的特性。
(2)图中的分离收集装置能同时满足有 的是A。解析 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4个选项,A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暗湿高温光和高温答案 A一题多变
(1)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是_____的。
(2)不同地域内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____的。
(3)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_____。
(4)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为保护生态环境,应________。不同不同较多放回原地课堂
小结垂直水平捕食寄生对点练习 12341.下列关于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B.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
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
C.种群与群落没有任何关系
D.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解析 群落中包括许多种群。C1234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 食物 B.温度 光照
C.温度 湿度 D.光照 食物D12343.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
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
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D.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1234解析 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身体微小的动物,也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答案 A12344.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234(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解析 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1234答案 (1)B C
(2)多
(3)变大。原因是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