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16: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孟子》三章
课文导入
你知道吗?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
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
课文导入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
这是什么原因呢?


知识巩固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空乏其身 行拂 曾益
入则无法家拂士
shùn
yuè

yí wú
áo


zēng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齐读课文
舜发 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选拔 ,任用
狱官
集市
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课文梳理
课文梳理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 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所以 动心
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
这样的人
使……劳累
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困苦
使……贫困
违背
扰乱
使……惊动
同“增”
增加
使……坚忍
课文梳理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从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人恒 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 于 色,发于声,而后 喻。

同“横”,
梗塞、不顺
奋起,
指有所作为。
了解 、明白
征验、表现
脸色
名作动,
犯错误
合作探究
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
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是人”指什么人?
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作者在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课文梳理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入则无 法家 拂士, 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在国内
同“弼”,
辅佐
指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守法度的大臣
合作探究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
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合作探究
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
(2)衡于虑( )
(3)法家拂士( )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3.词类活用(1)苦其心志( )
(2)劳其筋骨( )
(3)饿其体肤( )
(4)空乏其身( )
(5)所以动心忍性(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同“增”
①行拂乱其所为( )
(1)拂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2)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③而死于安乐也( )
违背
同“弼 ”,辅佐



文言知识
4.一词多义
(3)发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②征于色,发于声( )
任用
显露、流露
课文探究
1.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请分别讲讲各段分别讲了什么?
第1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
第2段,从正反两方面,由个人到国家,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探究
3.开篇列举六位名人,他们有何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人物 共同点 作者的目的 作用

傅说 胶鬲 管仲 孙叔敖 百里奚 课文探究
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练,最终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证明“生于忧患”
运用排比句式,举例论证了“人要成大器必先遭受磨难“,为下文的论证奠定了事实基础。
4.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首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穷、挫折等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来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然后又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最后从个人的发展,国家的兴亡的角度来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
课文探究
5. 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课文探究
主旨探究
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敢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板书设计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
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合作探究
本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居安要思危
身处逆境要不气馁
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磨难、挫折;
知错能改;
背诵课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
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百里奚少时家境甚贫,颠沛流离到齐国,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国任用为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这时,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
课后延伸
秦穆公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一直在收罗人才,他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决心把他追回来。他怕用重金去赎会引起楚国对百里奚的重视,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拿了五张羊皮,并谎称:“我们有个奴隶叫百里奚,逃到贵国,请让我们将他赎回办罪。”
百里奚和五张羊皮
楚成王不知底细,就答应了秦国使者的要求。这时的百里奚已50多岁,秦穆公一连和他交谈三天,对他大加赞赏,封他为大夫,故称“五羖大夫”。后来,百里奚成为秦国一代名相,卒时,“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