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八年级上册
《浣溪沙》
《采桑子》
《相见欢》
《如梦令》
浣 溪 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文学家也是(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政治家。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一曲 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 旧亭台。夕阳 西下几时回?
听一首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亭台楼阁依然在。西下的落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一首
刚填好的词,即新歌
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落日
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只身一人,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词——唱新词,旧亭台——唱词喝酒的环境,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怀。
既是写景,又是映射心情,写出了作者慨叹时光的流逝,人世的变更无法挽回。
上阙:感伤年华易逝
无可奈何 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小园 香径 独 徘徊。
不得已
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花间小路
来回走
不得已之中,春花正在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间小路上惆怅地来回走。
这个句子运用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伤春怀旧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蕴含美好事物的消逝,常常会伴随着新事物的重现的哲理。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下阙:悼念春光难留
词作者通过描写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来暗喻:在时光流逝中,一切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的命运,但在消逝的同时又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挽回的伤感。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其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但表现得十分含蓄。
采
桑
子
欧
阳
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轻舟短 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轻便的小船
桨
弯曲延伸的样子
唱歌时有笙管伴奏
“西湖好”是词的词眼。“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由近及远,由湖心水面到葱绿长堤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又从听觉角度将泛舟西湖的欢乐情调表现出来,“隐隐”“处处”写出了轻舟的流动感。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此指水面平静澄碧
水面细微的波纹
栖息沙滩的水鸟
“琉璃滑”形象地写出了风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移”写出水流缓和的特点。后两句写景由近及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首词歌咏颍州西湖的春景。词人在短桨轻舟的节律中,充分领略到西湖的美好:春水碧绿,流转绵延;长堤芳草,笙歌隐现;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在这湖光波影中,词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所感融为一体。这样美好的情境,动静相随,人禽互窥,如梦如幻,令人陶醉、流连。
时至今日,我们读这首词,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年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更会感叹于作者细入毫芒的观察力和写景手法的细腻。
理解性默写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淡远的春景的诗句是
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诗句是
诗中写船动惊禽,为旅行平添一份兴奋点的诗句是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 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朱敦儒原来是一个风流名士。他是官宦子弟,家境十分富裕,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支持他放浪诗酒之间。靖康之变使朱敦儒从潇洒不羁的富贵公子沦为天涯漂泊的难民。他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时代的巨变给当时人带来的苦难是如此之深,完全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在秋色中倚楼远眺
“夕阳垂地”指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这种情景,让人联想起南宋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现状,也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译文:登上金陵城的西门楼,在秋色中倚楼远眺。江天万里,夕阳西下,长江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词人登上高楼,眼前展现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滚滚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但这些景物又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词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这泪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充满无限悲慨,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
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请人代自己做
译文:中原大乱,达官显贵流散,什么时候能收复国土 想请悲啸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前线扬州。
下片转为抒情。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悲
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表达诗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的愿望,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
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今天,我们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边的亭子
黄昏时候
大醉
尽了兴致
乘船返回
荷花
奋力把船划出去
这里泛指水鸟
常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误进了荷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地从水面飞起。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 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 诗词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醉
1、“沉醉”的欢愉 ;
2、“不知归路”的流连忘返;
3、“兴尽”的游兴满足;
4、“误入”的忘情心态;
5、“争渡”的焦灼心情。
二. 赏析“惊”字的妙处。
1、暗写出了船行快而慌乱;
2、栖息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3、水鸟惊飞,又带给词人意外喜悦。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写词人追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活动,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