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10:1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诗词选》等。
新闻
广义: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即消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
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一、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wú kū dí
芜湖 摧枯拉朽 荻港
二、解释词语
经 营:
摧枯拉朽:
溃 退:
筹划、组织、管理。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败后退。
请归纳出本文的新闻“五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何事
为何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地点 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为何 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人数之多(兵力)
(战线)之长
攻势之利
地点和事件结果
(战况)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这几层意思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安排。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遇到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先写,东路军后写。
你从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
文中的词句是否也能带给你同样的感受?请举例说明。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
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我军:
敌军: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请用一句话评价我人民解放军。
文中有可以为你所用的句子吗?
议论的作用。
新闻的
五个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标题:
(第1、2两句)
(剩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导语:
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面概括)
攻势猛
战况好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重点)
东路军战绩辉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多
战线长
课文结构
请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么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2)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3)“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1)②句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