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6人教新课标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选修6人教新课标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2-28 15: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导学案
【学习目标】1. 明确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特点。
2. 以某种环境问题为例,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课前预习】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严重的①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②____________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资源短缺: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导致③____________,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这个问题。
3.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④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⑤____________。
4.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⑥________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⑦______________受损害、⑧____________下降、水土流失、⑨____________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5.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最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50年来,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如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 ________、生物多样性锐减和 ____________等问题备受世人关注。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 ________________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 ________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 __________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 ____________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 ________、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 ____________。
3.规模的 ________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还影响到其他 ______________。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①________的原因,也有②________的原因,而以③________原因更为重要。
2.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1)资源的④________与人类需求的⑤________的矛盾;
(2)短期⑥____________与长远⑦____________的矛盾;
(3)⑧____________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⑨____________的矛盾。
【学习过程】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近三百年来,人类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表现 成 因
资源短缺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地球资源的有限供应是造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环境污染 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产生了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破坏。植被的破坏会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最近 50 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到全球,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
3.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大量森林被砍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 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雨林
臭氧层破坏 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大量使用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逐步减少并禁止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合作
酸雨问题 燃烧化石燃料,大气中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 地表水体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减少人为酸性气体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性锐减 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保护环境,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建立自然保护区
海洋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流入海洋;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等造成石油污染 危害海洋生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削弱人类的生存基础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防止石油泄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
【典例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B.大气污染 C.放射性物质泄漏 D.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解析】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造成放射性污染,也属于环境污染.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破坏问题的表现。 【答案】 D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更重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人类发展而出现的,究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矛盾冲突 主要表现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地球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扩大了污染的危害
个人行为与大众利益的矛盾 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行为的不负责,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典例 2】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1)结合上面两图,完成下列填空。
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A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若下图中的关联性发生在上图中的C处,则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A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第(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第(3)题,D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均较差,当地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答案】 (1)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 土地退化(荒漠化) 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
(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3)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讯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落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基础达标】
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 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2.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
A.人口的压力过大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3.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是(  )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改变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什么关系(  )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5.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治理的不可行性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面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拓展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是(  )
A.土壤    B.植被 C.水文 D.大气
2.下列不是由于人类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滥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 B.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大面积塌陷
C.城市人口猛增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D.有色金属冶炼产生“三废”污染环境
3.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环境问题的是(  )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4.属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
A.我国南方地区,近年酸雨频频发生
B.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多患大脖子病
C.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区,发生过“黑风暴”现象
D.近年以来,我国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现象严重
5.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过程的不可逆性
6.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是(  )
A.我国华北平原农作物受寒潮的侵袭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而减产
7.下列选项中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A.流动沙丘掩盖农田、房舍 B.地震导致河流改道,发生水灾
C.汽车直接向空气中排放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气 D.暴雨引发山洪,冲毁农田和房舍
8.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B.多数国家资源比较贫乏,环境承载量小
C.接受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 D.经济、技术水平有限,环境保护能力不足
二、综合题
9.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染程度都较低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阶段。
(2)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B点之后,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10.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材料2:“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
(1)读图,从沿海向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
(2)M区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是______________,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一~二、①资源短缺 ②生态破坏 ③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缺 ④废物 ⑤环境污染 ⑥植被 ⑦生物多样性 ⑧环境质量 ⑨土壤肥力 ⑩全球气候变暖  酸雨  海洋污染  不可预见  时间  不可逆  干预环境  化学  不可逆的  全球  国家和地区
三、①自然 ②人为 ③人为 ④有限性 ⑤无限性 ⑥经济利益 ⑦环境效益 ⑧局部利益 ⑨大众利益
[基础达标]
1. C 2. C 3. A 4. C 5. D
6. (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拓展提升]
1. B 2. C 3. D 4. B 5. A 6. B 7. C 8. B
9. (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C以后
(2)C (3)B (4)C
10. (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土地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