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积累,作者思想的理解。
(一)文章概述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三)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欣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徵)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徵任中书舍人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四)三行对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共同谈赏的 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相辉映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四季 都 消 此起彼伏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 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确实 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即人间。 康乐公,谢灵运。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未复有 能与其 奇者。
又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山水之奇异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内容梳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文章赏析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佳句赏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七)知识总结
1.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①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②书
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1.谢中书
谢中书即谢徵,谢徵(公元500~536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南北朝梁人。幼聪慧,父异之曰:“此子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既长,美丽风采,好学善文。初为安西安成王法曹,迁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后迁乎北谘议参军,兼鸿胪卿,舍人如故,时魏中山王元略还北,高祖饯于武德殿,赋诗三十韵,限三刻成,谢徽二刻便就,其辞甚美,帝再览,赞赏不已。
谢徵从小聪明异常,诗文甚美,深得梁高祖深爱,年青青的就让他共同参与确立太子此类的朝廷大事。其父亲非常担心他才高折寿,后果如此,只活了三十七岁。既长,美丽风采,好学善文。
2.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
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终于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年四十九。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四时具备 ___________
②晓雾将歇 ___________
③夕日欲颓 ___________
④与其奇者 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________________两种视角,写________________,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________________流露于笔端。
(4)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列举他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
(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翠绿的树木、竹子,四季常存。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①仰观 俯察 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 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4)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了作者的自得之情。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字。
①晓雾将歇( ) ②夕日欲颓 ( )
③沉鳞竞跃( ) ④造化钟神秀(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与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效果相同,都从色彩上表现景象之美。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乙文中的“阴阳割昏晓”则都从仰视的角度让读者感受到山之高。
【答案】(1)①消散 ②坠落 ③争相、争着 ④聚集
(2)①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②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着奇丽的景色了。
(3)齐鲁青未了 高峰入云
【解析】(1)此题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
(2)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方法为留、删、调、补、换。
(3)此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上下句填空或者情景填空,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一)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①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①欲界之仙都,自②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歇:消。②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③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停顿(只标一处)。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峡》和《答谢中书书》两文在写景状物上,都致力于描绘山、水。试比较【甲】【乙】两文中描绘的山、水特点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至于/夏水襄陵
(2)①同“缺”,空缺 ②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③都 ④从
(3)①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②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4)【甲】文写猿鸣的目的是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乙】文写猿鸣的目的是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5)山,共同点:突出了山之高的特点;不同点:《三峡》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水,共同点:都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不同点:《三峡》还突出了水势大、水流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空缺。
②句意: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
③句意:四季常存.俱:都
④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自:从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良:实在
句意: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②重点词有:之:的
句意: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4)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描写角度及作用,描写角度有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加以判断。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二)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臆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1)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3)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3.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甲]山川之美[乙]封疆之域
【解析】
[乙]
印度人民,随着居住地方之不同而自名其国,对自己所喜欢的地方,称之为印度。至于印度的界域,可以谈一谈。五印度这块地方,方圆九万多里。三面濒临大诲,背靠雪山。北方宽,南方窄,形状好象半月。全国划分地区,有七十多个国家。天气特别炎热,地方又多潮湿。北方山阜众多,丘陵多盐碱地,东部河流原野很肥沃滋润,南方草木繁茂,西方土地硗薄。这是大概的情况,只是简略地一谈。
(三)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薛( bi )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
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 .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
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 项,前句句意为:四季常存;"备",完备。后句句意为:前面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完备。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B 项,前句句意为: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其",它。后句句意为:选项其中好的方面来学习;"其",其中。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 项,前句句意为:我上个月因病辞官;"谢",辞官。后句句意为:秦王顿时吓的脸色都变了,挺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 项,前句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奇",奇丽。后句句意为:同乡的人都感到很奇怪;"奇",词类活用,以…为奇。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 A
(2)本题考查描绘文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文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这句话的意思是: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及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先关语句来分析即可。
第一问:阅读甲乙两文,了解内容,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中可知,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第二问:结合第一问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作用即可。从"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来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和评价语句。第一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仁智所乐,岂徒语哉"的意思是: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我们可以从"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等方面回答。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赞同活不赞同方面来回答;如赞同,围绕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来回答;不赞同。从"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来回答。
【答案】
(1) A ( A 完备 B 它;其中 C 辞官;道歉 D 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评分:共(2分)。
(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乙文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四)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甲]诗是唐朝诗人_______所作的五言律诗,[乙]文从标题看其体裁是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徒倚"指徘徊,[乙]文"沉鳞"指水中鱼。
B.[甲]诗首联以叙事为主,开篇即交代时间、地点及人物。
C.[乙]文抓住山水中的各色景物,详写了四季傍晚的美景。
D.[甲]诗勾勒了山水田园之景,[乙]文想象了仙都之美。
(4)结合两篇古诗文的结尾,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标题中"书"的意思是书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重点词:复,又。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理解。
A .正确;
B .有误,【甲】诗首联借"徒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选项错误;
C .有误,【乙】文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既写四时之景,又写朝暮之景,选项错误;
D .有误《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朋友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短短六十八字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选项错误。
故选: A 。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答案】
(1)王绩书信
(2)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 A
(4)孤独和苦闷作者内心的愉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4分)
①答谢中书书()
②晓雾将歇()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书信;②消散;③人间;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
(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分)
(3)C。(3分)
(4)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的是热爱自然,娱情山水,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4分)
(二)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与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4.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5.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解析】[乙]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