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第四部分统编教材推荐的必读名著
第一部 《红星照耀中国》
01
知识储备
02
中考模拟演练
目录导航
教材名著导读出处:详见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P64~P67。
作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
名著阅读分部详解
第一部 《红星照耀中国》
(考查指数:★★★★★)
知 识 储 备
斯诺为人正直,热爱和平、正义,具有浓厚的“中国情结”,十分关心中国命运,主要著作有《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等书。
主要内容: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1928年,斯诺带着对中国革命的关心来华。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舆论对中共极尽污蔑之词,国际舆论也对中共颇有微词。
1936年6—10月,斯诺突破重重困难,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在此期间,他不仅关注中共领导者的革命策略,而且留心观察普通红军战士的日常生活。随后,根据自己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报告文学的写作。
本书描写的时间段是1927—1937年,恰值土地革命时期。作者以忠实的原则记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全面地展现了中国革命者的风采,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全书共12篇,分为四个部分——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以及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在斯诺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有三条: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始终依靠群众是中共的基本原则,更是红军无往不胜的“法宝”,而这也是“白汉”与“红汉”的根本区别所在。
正是凭借这一“法宝”,红军才没有重演石达开的悲剧,顺利渡过大渡河,穿越从来就没有汉人军队穿越过的彝人地区。在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以许多具体的事例说明了这个道理,生动而形象。这些出自一个以事实为自己最高信仰的西方新闻记者的笔下,对世界了解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定的政治信仰。“人们以前从没见过像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是为了混碗饭吃,这些青年为胜利而舍生。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仙 ”优良的政治作风是共产党军队的优良传统,这是红军与以往旧军队的根本不同。这是一支新军队,这是一群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
他们平凡至极,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稀饭、南瓜汤,穿的是粗布衣,讲的是五湖四海的方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拯救中国。五湖四海、南腔北调汇聚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红色风雷。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革命理论,共同铸就了红军坚强的品格,使它成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实事求是,既有坚定的信仰,更有灵活的处事风格。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在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便是这种原则的体现。尊重差异,尊重少数民族,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作风。“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作者用形象的描写揭示这个道理。在作者貌似惊讶的描写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在看似旧的形式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灵活的处事风格。
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问世,立即轰动世界,畅销海内外,并多次翻译再版。从此,西方人才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从斯诺开始的。
本书被誉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对世界正确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历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作者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使世界人民开始关注中国革命:在这个古老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红色政党,它全心全意地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从一个弱小的党,最终发展成了中国的执政党。
人物
周恩来
人物形象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相关情节
《造反者》
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③揽着红小鬼胳膊在乡间散步。
人物
贺龙
人物形象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急躁而又谦虚。
相关情节
《贺龙二三事》
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②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
④行军神出鬼没。
人物
毛泽东
人物形象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佳。一丝不苟,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共产党领导。
相关情节
《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
②剪辫子、参军。
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④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
一样。
⑤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⑥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地
步行。
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⑧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人物
彭德怀
人物形象
他是个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勇士,也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相关情节
《彭德怀印象》
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
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
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
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与部下一样。
⑥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
⑦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
⑧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披给小号手。
人物
徐海东
人物形象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强烈反抗精神,善良真诚,阶级意识很强。
相关情节
《红色窑工徐海东》
①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参加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
②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
③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
④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⑤他是国民党重金悬赏的中共军事领导人。
人物
朱德
人物形象
沉默谦虚,爱惜部下,深受爱戴,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他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相关情节
《关于朱德》
①定出自习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
②积极主动戒脱鸦片烟瘾。
③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④在柏林参加共产党卫生院五卅运动被捕。
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
⑥指挥全军打过大大小小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过敌人五次围剿。
⑦与战士讲话往往脱下帽子,与部下同甘共苦。
艺术特色
①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特别是很多采访,都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正是在奔走了解红军、党政机关、经济、文化、教育、宣传等各方面情况,在同革命领袖、普通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作了无数次谈话的基础上,才有了本作品的问世。
作品中还蕴含着斯诺周密思虑的见地,渗透着正义的火花和激情。斯诺站立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入木三分的预见性结论,理性的思辨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思考。
②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善于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对话、特写等表现方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斯诺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几乎所有的红军将领:气度恢弘、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嫉恶如仇的贺龙,德高望重、老当益壮的徐特立,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海东……这些传奇式的人物个性鲜明,令读者过目难忘。
③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
作者善设悬念,以替读者揭开谜底的方式叙述。作品一开头,斯诺就以人们对于红色中国的种种疑问入文,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亦擅长场景刻画。书中描绘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硝烟征尘、磅礴气势却立显笔底,读来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现场感。
④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作者将陕甘宁边区的生活描绘得亲切生动:比如小脚老太太坚持杀鸡招待客人时与同伴的应答,使人读来倍感亲切。另外,斯诺在行文中也不时表现出风趣幽默的特点:如对“红小鬼”向季邦的描写就非常幽默。
主题思想
①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作品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伟大斗争,以及中共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阅读启示
①斯诺对新闻采取公正、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斯诺精神的核心就是“用事实说话”,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也是美国人民的骄傲。
②我们要学习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英勇爱国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典情节
第一篇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情节概述
在中国的七年间,埃德加·斯诺产生了很多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满意的解答。
在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的一位中国好友在给他带来中国西北政治局面的消息的同时,他也得到了一个亲身进入红区,打破持续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
人物形象
斯诺: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勇敢无畏的冒险精神。
经典情节
第二篇贺龙二三事
情节概述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
贺龙在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
人物形象
贺龙: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急躁而又谦虚。
经典情节
第三篇苏维埃掌权人物
情节概述
斯诺到达保安,终于见到了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在他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天生精明。
他还精通中国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分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人物形象
毛泽东:质朴纯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
经典情节
第四篇在长沙的日子
情节概述
毛泽东还和斯诺讲述了自己在长沙求学的经历。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毛泽东和几位同学在学堂剪去了辫子,并强剪了十几个人的辫子。
为了响应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正规军,半年后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毛泽东报名交费了几间学校,但最后都因不满意而离开了。他决定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就这样度过了极有价值的半年时间。后来,毛泽东进入了湖南师范学校就读,五年后顺利毕业。在师范学校,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并逐渐团结了一批学生在他的周围,成立了新民学会。
人物形象
从毛泽东剪辫子、参军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革命性特点;从他选择学校及进行自修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好学进取、富有恒心毅力;从团结周围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已经慢慢形成领袖气质。
经典情节
第五篇过大草地
情节概述
红军在渡过大渡河之后,向北爬过大雪山,损伤严重。进入川藏边界的大草地后,红军遭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藏民对汉族的仇恨,红军找不到食物,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了沼泽地中。
但红军经受住考验,到达了甘肃边境。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性撤退,而非溃败。而且共产党人认为,这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也正是因为共产党预见了这个地区将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在斯诺看来,这是杰出的政治战略,是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人物形象
红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百折不挠、乐观积极、信念坚定、忠诚爱国。
经典情节
第六篇人生五十始
情节概述
斯诺采访了担任教育人民委员的徐特立,了解苏区的教育情况。徐特立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的老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苏区教育的开展存在不少困难:文盲多且思想愚昧,物质资源非常匮乏。苏区教育制度分三个部分:学校、军队、社会。第一部分是学校,都是苏维埃政府办的;第二部分是军队,是红军办的;第三部分是社会,是共产党各组织办的。苏区的教育重点都主要放在政治方面。苏区的教育使文盲大幅度降低,转变提高了人民的思想,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为红军供应干部。
人物形象
徐特立:富有革命理想,在开展教育的各种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想方设法提高苏区的教育水平,徐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经典情节
第八篇彭德怀印象
情节概述
斯诺访问前线时找到了彭德怀。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二十八岁就已任旅长。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以后,彭德怀以红军五军团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红军守城十日,
抵御宁湘联军的反攻,最后因受到日、英、美炮舰的轰击,才被迫撤出。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斯诺发现彭德怀是一个愉快爱笑,身体健康,率直爽朗的人,同时他还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活泼且精力旺盛。彭德怀对参加革命的孩子十分关心和爱护。
人物形象
彭德怀:他是个率直爽朗、愉快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过人、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红军领导。
经典情节
第十篇红小鬼
情节概述
斯诺介绍了访问过程中遇见的一些红小鬼——少年先锋队员,斯诺听取了他们参加红军的故事。
少年先锋队员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这些红小鬼大都是自己主动参加红军,他们虽然稚嫩但是刚毅坚韧、忠贞不二、坚定如一。斯诺最喜欢的是保安一个当外交部交通处处长李克农通讯员的“小鬼”向季邦。精神极好,愉快而乐观,纳新、勤劳、聪明、努力学习。斯诺认为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斯诺看到他们,从而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人物形象
红小鬼:精神极好、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经典情节
第十篇关于朱德
情节概述
斯诺认为朱德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他从采访对象的口中了解到,朱德是一个貌不惊人,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
斯诺引用了会见过朱德的韦尔斯女士的采访材料,展示了朱德的家庭出身、为民主政治奋斗,接着加入国民党,最后完全自发寻找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了解了朱德特殊的带兵战术:能跟战士共同生活,获得他们的信任;作战不管大小,都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坚持从一切角度了解敌人的阵地,跟民众也保持很好的关系。
人物形象
朱德: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的红军将领。
经典情节
第十一篇保安的生活
情节概述
回保安以后,斯诺又在外交部安顿下来,从九月底一直住到十月半。斯诺收集了足够的传记材料可以编写一本《红色中国名人录》,
每天早上都有一个新的指挥员或苏维埃官员来供斯诺访问。但是斯诺对如何离开的问题越来越感到不安,斯诺焦灼地等待着共产党给他做好动身的安排。在等待离开西北的同时,斯诺在保安过着平静而愉快的生活,他骑马,游泳,打网球,教会当地人打牌,试做巧克力蛋糕,和李德吃“西餐”等。
人物形象
蔡树藩:独臂将军,很有趣、很可爱、很英俊的青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善于辞令,妙趣横生。
经典情节
第十二篇红色天际
情节概述
斯诺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共产党在1927年以后没能赢得政权的原因,
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共产党对未来局势的看法。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于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人物形象
体验看法:红星为什么能够照耀中国,是因为斯诺通过到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跟随参加部分战斗、接触中共领导人等系列活动,亲身感受到了“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
(一)
(A)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家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中 考 模 拟 演 练
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B)由于修筑川汉铁路而兴起了反对外国投资的运动。立宪成为广大人民的要求。皇帝的答复只是下旨设立一个资政院。在我的学堂里,同学们越来越激动。为了发泄不满情绪,他们反对留辫子。
我的一个朋友和我剪去了我们的辫子,但是,其他一些相约剪辫子的人,后来却不守信用。于是我的朋友和我就出其不意强剪他们的辫子,总共有十几个人成了我们剪刀下的牺牲品。就这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我从讥笑假洋鬼子的假辫子发展到主张全部取消辫子了。政治思想是怎样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呵!
1.毛泽东在长沙的日子有哪些惊人的传奇经历 (情节概述)
2.从选文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形象)
剪辫子、参加起义军、报名进学、自修、湖南师范就读、成立新民学会。
毛泽东喜爱中国造反小说,在学堂相约剪辫子,并剪掉别的同学的辫子,可见他是一个具有反抗意识的人;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使他感到沮丧,并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他好学、爱国忧国。
3.联系原著简要概括“共产党的信仰”与“毛泽东的信
仰”。(整本书阅读)
(1)“共产党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毛泽东的信仰”: 毛泽东青少年时便已经憧憬民主主义,他崇尚自由,反对专制。阅读使毛泽东坚定了革命的信念。除了阅读,遇到的人和事也促使毛泽东在中国的革命事业上越走越远,认识到只有“农村包围城市”才是中国革命要选择的道路。
(二)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
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这时便有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赶来扑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不久,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也出现了,对残余的敌军阵地展开侧翼进攻,这样没有多久白军就全部窜逃——有的是窜逃,有的是同红军一起追击,因为有一百左右的四川军队缴械投诚,参加追击。
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渡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红军发疯一样向他们叫喊挑战。在共军蜂拥渡河的时候,这些飞机企图炸毁铁索桥,但炸弹都掉在河里,溅起一片水花。
1.联系原著概括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经过。(情节概述)
红军奇袭了安顺场,确保了北渡通道。由于河流湍急,人员运输耗时长。红军领导层决定占领上游的泸定桥。于是,红军的先锋队甩开敌军,抢行到达泸定桥。当红军到达时,桥上木板已被撬走,北岸的桥头堡,有敌军的机枪阵。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红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枪林弹雨中,沿铁索前进。在红军强有力的进攻下,敌人纷纷窜逃,全军渡过大渡河。
2.在红军举国大迁移中有过类似的英勇故事,请列举三个。
(情节概述)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
3.请联系原著归纳红军长征精神的具体内容,并就“长征精神在今天是否过时 ”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体验看法,整本书阅读)
长征精神:①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革命理想信念坚定,坚信正义事业必胜;②为救国救民,不惧艰难险阻,不惜一切牺牲;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预计出发;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⑤依靠群众,与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看法:“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艰险坎坷。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继续奋勇前进,长征精神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