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词、虚词
2、文章中心和内容
(一)文章概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三)背景介绍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四)三行对译
舜 发 于 畎亩 之 中,傅说 举 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起,被任用 从 田地 的 被举用,被选拔 筑泥墙的建筑工人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
管 夷 吾 举 于 士, 孙 叔 敖 举 于 海, 百里奚举于 市。
狱官 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故 天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其 心志,
所以 下达,交付 责任 给 这样 使……痛苦 他的 意志、感情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肤, 空乏 其 身,
使……劳累 使……受饥饿 躯体 使……受贫困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
行 拂 乱 其所 为,所以 动心 忍性
违背(意愿) 使……颠倒错乱 做 用这些办法 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作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
曾 益 其所 不能。
同增,增加 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 过,然后能改; 困 于 心, 衡 于虑
常 犯过失 在 同横,梗塞,指不顺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绪堵塞,
而后 作; 征于色, 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 则 无 法家 拂士,
指国内 如果 有法度的世臣 同弼,辅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 恒 亡。
指国外 常常 灭亡
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知 生于忧患, 而 死于安乐也。
忧患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五)内容梳理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文学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 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七)知识总结
1.字音
(1)畎亩之中(quǎn ) (2)法家拂士( bì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yùe ) (4)百里奚 (xī )
2.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
(2)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过:犯错误)
4.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因为)
(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5.重要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答: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答: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 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理解性默写
(1)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
(2)第一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受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其中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的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角度)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角度)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1)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多出身低微,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3)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8.问答题
(1)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
(2)本文使用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①引出后文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论断②充当事实论据具体有力的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六句构成排比,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使论证充分有力。
(3)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下面的画线句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①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②而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
答:①我认为顺境也可以出人才,因为顺境能够为成才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教育环境比如:近几年我国不断的进行“希望工程”,就是为了改善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使更多的孩子成才②其实成才的关键并不是环境,顺境和逆境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顺境中不安于享乐、,能够胸怀大志,不断进取野一定会有所作为 。
(5)请用简洁的语言列举两个中国古代和现代经历磨练终于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
答:古代:苏轼多次被贬,晚年流放,却仍写出了《赤壁怀古》这样脍炙人口的文章;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现代:张海迪,全身2/3以上瘫痪,却意志坚定,写出了《轮椅上的梦》。
(6)请再举出一个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事例: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家。
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
(7)摘出本文的名句,谈谈体会。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只有经历磨难、挫折,在逆境中不断自强不息,才会实现自己的目标,走向成功 。
(8)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哪些说法?
答: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请结合本文谈一谈:多难为何可以兴邦?
①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受一些考验但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②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会是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特定的历史时刻突现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的走向兴旺繁荣。
(10)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坎坷,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答:我们在挫折面前要乐观坚强面对,寻找希望,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要敢于挑战,应以“阳光总在风雨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
(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意思。(2分)
(1)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要分析选文画线句的论证思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1)使……劳累;(2)通“弼”,辅佐,辅弼。
2.(1)舜从田间(耕作)之中被任用。(2)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示例: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示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把困难当做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①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何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则食可得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乃使人请食于吴
C.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不思后患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__________________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拂:违背 ②通“弼”,辅佐③患:忧虑,担心
(2)D
(3)①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②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却是吴国的祸患。
(4)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 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3分)
【译文】越国遇上大灾年,越王很害怕,召范蠡来商量。范蠡说:“您对此何必忧虑呢 如今的荒年,这是越国的福气,却是吴国的灾祸。吴国很富足,钱财有余,它的君主年少,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虚名,不思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卑谦的言辞去向吴国请求借粮,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了。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对此何必忧虑呢 ”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没有过三年,吴王夫差被擒。
(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横线词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 士: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论述是全面的。第②段中,孟子强调,人担“大任”要经历___①____;第③段中,孟子强调,人只有经过主观努力,才可能带来 “____②_____” “____③____” “____④____”的结果。(其中①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③④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链接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吴王将许之。伍子胥④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⑤。
(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②厚币:厚礼。③委国为臣妾:把国政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④伍子胥:吴国重臣,因多次进谏,受谗被赐死。⑤平:讲和。
【答案】
(1)①狱官 ②同“弼”,辅弼。
(2)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①磨难 ②然后能改(改) ③而后作(作) ④而后喻(喻)
(4)①答案示例:越国战胜吴国。 ②答案示例: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这个国家常常会被灭亡。
【译文】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懿为太宰,操练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军。越王勾践率领残兵五千人困守在会稽山上,派了大夫文种送了厚礼给吴国太宰伯请求和谈,愿意将整个越国作吴国的奴仆,吴王准备答应越王的求和。伍子胥劝谏说:"越王为人能忍受艰苦,现在大王不灭越国,以后一定要后悔的。"吴王不听,采用了太宰伯懿的计谋,与越国达成和议。
(四)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①,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②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③之乃晨炊褥食④。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⑤。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行:善行。 ② 寄食: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 ③患:嫌恶。④褥食:在被窝里吃。⑤蒲伏:通“匍伏”。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停顿)(2分)
数 月 亭 长 妻 患 之 乃 晨 炊 褥 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征于色;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B.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①信亦知其意;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D.①始为布衣时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①而后喻 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竟绝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于是信孰视之 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韩信由最初的“布衣”“寄食”,到日后成为著名的军事家,选文中的哪两件事让韩信受到触动?请简要概括。韩信的这种经历,用【甲】文的哪句话可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数 月 /亭 长 妻 患 之/ 乃 晨 炊 褥 食(各1分,共2分)
(2)C (3分)
(3)(1)了解、明白(2)离开(3)仔细(各1分,共3分)
(4)(1)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2)他们吃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可是他们没有为韩信准备食物。(各2分,共4分)
(5)寄食遭亭长妻嫌弃(1分);遭受屠中少年胯下之辱(1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可)
【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_______________
(2)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
(4)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两自然段的内容可以互换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被选拔;(2)狱官;(3)奋起,指有所作为;(4)经常;(5)使……生存发展
2.(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2)(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4.不可以。理由有两个。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①段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第②段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其二,从认知的层面上看,第①段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而第②段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后,行文的逻辑就会产生混乱,所以不能互换。
(二)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郑之鄙人学为盖①,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为秸棉②。又三年艺成而大雨,秸棉又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种黍,弗听,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①盖:雨具。②秸棒( jiē bànɡ):一种从井里汲水的工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D.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一)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语段以外另写出三条成语,概括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共同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2分)
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意思对即可。2分)
3、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1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充分。(2分)(共3分)
4、示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有备无患、防微杜渐、曲突徙薪等。(任答其三即可。3分)
【译文】
郑国一个边远地带的人(或说是乡下人)学制作雨具,三年技艺学成后却一直大早,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秸棒(打水的用具),三年技艺学成后却一直下雨,秸棒又没有了用处,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兴起,人民都改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已经老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然干他原来的活。干旱连续三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盈余呢。因此说:"天早准备船只,夏天准备冬天穿的衣服。"真是世间的名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