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12: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文章概述
本文的作者是孟子,选自《孟子·滕文公下》,记录了孟子和纵横家景春之间关于大丈夫标准的一次对话。
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如若将“淫”释为“淫色”、“荒淫”,是现代人见文生意,严格讲偏离本意。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三)三行对译
景春 曰:“ 公孙衍 、 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 惧 , 安居 而天下 熄 。”
害怕 安静 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曰:“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 未学礼乎?丈夫之 冠 也,父命之;
这,这个 怎么 你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女子之 嫁 也, 母命之, 往 送之门, 戒 之曰:‘往之 女 家,必敬必 戒,
出嫁 母亲给予训导 去,到 告诫 通“汝”,你 留神,当心,谨慎
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无 违 夫子 !’ 以 顺 为 正 者,妾妇之 道 也。
违背 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把 顺从 作为 正理,即基本原则 方法
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居 天下之广 居 , 立 天下之 正 位,
居住 居所,住宅 站,站立 正大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行天下之 大道 。 得 志,与民 由 之;
光明的大道 实现 志向 实现
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得志, 独 行 其 道 。
独自 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原则,行为准则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威武不能 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迷乱 改变 压服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五)内容梳理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用景春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
第二段:从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文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有节操的俊杰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正义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它更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社会的事情。
2.中心主旨
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六)文章赏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七)知识总结
1.字词积累
(1)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有作为的人或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
①居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第二个:居所,住宅。)
②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得志(实现)
③道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
④戒
必敬必戒(留神,当心,谨慎)
戒之曰(告诫)
(3)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原意是过多,过甚,在文中意思为使……扰乱)
贫贱不能移(原意是改变,在文中意思为使……改变)
威武不能屈(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4)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2.句子翻译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君主)一生气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文意理解
(1)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他们不过是小人、女人一类的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张仪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2.公孙衍
公孙衍为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张仪是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无违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④违背。
(2)A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②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
(二)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①之冠也,父命②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③!’以顺为正者,妾妇④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⑤,立天下之正位⑥,行天下之大道⑦。得志,与民由⑧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注]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命:教导。③夫子:丈夫。④妾妇:泛指妇女。⑤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⑥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⑦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⑧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弗得则死 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我与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送之门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必敬必戒 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富贵不能淫 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得志,与民由之”中的“与”意思不相同,“为宫室之美”的“美”和“客之美我者”的“美”意思相同。
B.甲文原文以“熊掌和鱼”设喻,乙文用“正位和广居”设喻,两文都用了举例论证法,有力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C.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接近。
D.乙文中“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答案】
(1)①弗:不;②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③之:去,往;④戒:谨慎;⑤淫:淫逸。
(2)①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②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D
(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一)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注]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否定了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2)这段话提出的是什么?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C
(2)孟子提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问题。(注意分条)①要在“仁”“礼”“义”上行动;②不因自己地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才叫做大丈夫。
(二)
【甲】生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傲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①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⑤为正者,妾妇⑥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⑦,立天下之正位⑧,行天下之大道⑨;得志,与民由⑩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孟子 滕文公下》)
[注]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顺:恭顺,孝道。⑥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⑦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⑧勘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⑨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⑩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则短文的主题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乙中,有两处可以看出孟子对女性有歧视的思想,请选一句,并加以评议。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责任,使命;②通“弼”,辅佐;③起,指被任用;④这,这个。
(2)①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②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句子: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评议:孟子认为女子必须要顺从自己的丈夫,那才是“妾妇之道”,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的,如果丈夫行不义,妻子就应该规劝补正,这样才是正确的。
(三)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D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译文】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四)
【甲】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⑤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永曰:'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⑥而入,黏罕⑦曰:"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之。
(选自《宋史郭永传》)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瞧( qiá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⑥[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⑦[黏罕]金朝名将。⑧[啖]用利益引诱人。⑨[醯( xī)]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瘗( yì)]埋葬。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1、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两处)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攻围益急___________
②诸子环泣请去___________
③乃杀之___________
④戒之曰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甲】文内容,请从正面和侧面分析郭永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为什么能够称得上“大丈夫”,而公孙衍、张仪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
①更加;②离开;③于是;④告诫。
①金人对郭永的相貌感到惊奇,而且一向听说他的贤能,于是互相交谈,想以富贵引诱郭永。②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正面:英勇——永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爱国﹣﹣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视死如归——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侧面:"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痊之"等句子,分别从金人和众人的角度写出对郭永的敬佩之情,表现了郭永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公孙衍、张仪所做的一切是迎合君王的喜好,无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折的标准,所以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译文】刘豫率整个济南兵力入侵,大名城孤立城防没有援助,郭永率领士兵日夜登城,等待机会就出兵攻击。攻城更加急迫,俘虏东平、济南人,大声在城下说:"两个郡已投降。投降的富贵,不投降的没有好下场。"倾向张益谦之辈的人更加相视失色,郭永大声说:"今天正是我们报效国家的时候。"良久城陷落,郭永坐在城楼上,有人想要扶着他离开城楼,守城将士们哭泣着请求离开,金国派遣骑兵来召见郭永。郭永端正衣冠。面向南方朝廷的方向再拜,礼毕,戴好头巾而进入。黏罕说:"阻止投降的人是谁?"郭永注视着黏罕说:"不愿意投降的人是我。"金人很奇怪郭永的相貌,而且一向听说他的才能,于是互相交谈,想以富贵引诱郭永,郭永瞪着眼睛口吐唾沫说:"不知道羞耻的狗和猪,遗憾的是,没有把你剁成肉酱以报效国家,还说什么投降?!"郭永怒骂不止。金人不爱听郭永的话,挥手让他离去,郭永又厉声说:"为什么不赶快杀了我?我就是变成鬼也要率领义鬼灭掉汝辈。"大名城在场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涕落泪,金军愤怒斩断郭永双手,然后才杀了他。郭永一家人全部遇害。虽然一向与郭永不和善的人都脸上带着悲痛。金军离开以后,大家才把郭永的尸体掩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