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8 12:57: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理解中心论点
(一)概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较,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观点,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其通过运用大量的排比手法,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行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分析精微,议论恢弘,气势流畅,展现出极强的逻辑性,是一篇传诵千古的政治短论。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三)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
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放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 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
故: 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 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震慑。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之:去,往,到。至:极点。
畔:同“叛”,背叛。之:代词他,指失道之人。
顺: 归顺,服从。
以: 凭借,靠。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四)简析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通假字
畔(pàn、,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三)一词多义
1、利
⑴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⑵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⑴三里之城:的,助词
⑵多助之至:到
⑶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⑷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⑸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4、和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⑵春和景明:和煦
5、去
⑴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⑵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⑶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⑷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⑸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⑵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⑶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⑷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⑸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⑶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⑷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⑵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⑵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⑶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四)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词用作动词,围。)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亲戚畔之( )
(3)攻亲戚之所畔( )
2、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C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一﹣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就会很太平。
D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得道者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对文段意思的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
A 、本文在分析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关系时,指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本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D 、本文通过运用对比和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
1、(1)震慑,使……震慑。(2)内外亲属。(3)通"叛"背叛。
2、 C
3、 B
(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兵:
(2)域:
(3)畔:
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具体表现为下文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答案】
1、(1)武器。(2)用划定的边界来限制。(3)通"叛",背叛。
2.(1)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内亲外戚都叛离的人,因此施行仁政的君王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
(2)这说明有利的作战时机不如有利的地势。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仁政。
(一)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 kuànɡ):荒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寡助之至____________
亲戚畔之____________
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_____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象的描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极致)(2)(同叛",背叛)(3)(实行)
2、句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百姓变得仁爱,就像水将要流下,野兽走在田野里(一样自然)。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5、不一样:前者为"正义"后者为"方法"
【译文】
孟子说:"桀和对失去了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获取人民,就能获取天下了,得人民有方法,赢得民心,就能获取人民了,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齐集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这样罢了。
人民向于仁,忧如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荒原同样。
(二)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地名
1、解释甲文中加点的字。
①委而去之________
②亲戚畔之________
2、解释乙文中加点的字。
①追者反曰________
②乃起兵击之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划线句。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5、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 (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放弃。②同"叛",背叛。
2、①同"返",返回。②于是
3、①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
4、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5、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白发老人。那么凭借老人的智慧,凭着年轻的人的决策,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说苑》)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②亲戚畔之____________
③楚庄王欲伐陈____________
④民怨上矣____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城郭高,沟血深,蓄积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选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离开;②同"叛",背叛;③攻打,进攻;④国君,君主。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①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②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每题2分,计4分)
(4)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
【译文】
楚(荆)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四)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
③足兵____________
④民信之矣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兵器;②动词,限制;③军备、军队;④信任。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
②环而攻之_____________
③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
④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划分句子节奏有误的一项(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选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指出"域民""固国""威 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这是从___面强调了___的重要性,接着引出_"的论断,并进而指出"寡助之至"必然众叛亲 离,"多助之至"则会天下归顺,二者交战,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
1、①实施"仁政"的君主②包围③放弃④这
2、①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②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正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6分)
(1)七里之郭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
(4)天下顺之_________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_
(6)使者不说_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断两处,2分)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无民,何以有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_______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答案】
(1)外城(2)离开(3)限制(4)归顺,顺从(5)派,派遣(6)说,通"悦",偷快
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1)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以民为本 排比 对偶 问(答"反问"亦可)
【译文】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