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
作者:法布尔
《蝉》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但是法布尔先生的这篇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本文以浓厚的文学笔调,既生动又科学准确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集科学知识和趣味美学于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部编教材的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主要目的是以自读课文为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设计中,我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由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入手,抓住其“科学说明”和“文学表达”两大特点,确定出教学的“主话题”,再结合法布尔的人文精神,进而设计出教学的三个板块,即感知内容、品味语言、探究人文,形成层次序列清晰的梯度结构,分别在科学说明、文学表达、人文精神三方面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自读自得。通过巧妙设计课堂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让学生习得相关方法,更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
部编教材的阅读教学,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的是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在教学设计中,为了推动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世界,我采用了“小步轻迈”的方法。
在“感知内容”部分,引导学生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让学生把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运用到自读课中,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使之沉淀为自主阅读的能力,为学生自主阅读《昆虫记》奠定方法基础。
在“品味语言”部分,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语言,使《昆虫记》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深入人心,同时激发学生对蝉的喜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尊重热爱和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之情,为学生自主阅读《昆虫记》奠定情感基础。
在“人文探究”时,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的人文精神,引起学生对法布尔的敬意,在情感熏陶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其作品的兴趣。最后,通过介绍《昆虫记》及名人评论,进一步激发学生整书阅读的兴趣。
这样,层层铺垫,逐步推进,学生们阅读经典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课后能够很自然地走进法布尔的名著《昆虫记》,更好地贯彻了课标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素养目标:
1.能迅速把握说明内容,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
2.能够从多个角度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情感,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同学们,每到夏天,我们总是会和蝉不期而遇。我们很多人知道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蝉长到一定阶段会脱去外壳,会在枝头声声地叫着夏天。可是,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它的地穴究竟是怎样的?蝉是如何脱壳的?它在产卵时又会遇到怎样危险的情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布尔的这篇文艺性说明文《蝉》。
设计目的:
通过谈论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在学习中具体把握说明内容埋下伏笔。
二、文体知识
〖精品课件〗
文艺性说明文,是在大千世界和科学领域的某一个角落里,摘取一枝一叶、片鳞半爪,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借助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语言大多准确明晰,通俗易懂,丰富多彩。
板书:科学说明 文学手法
设计目的:
由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抓住“科学说明”和“文学手法”确定教学的“主话题”,提纲挈领,为整节课建构框架张本。
三.文本学习
(一)感知内容
〖精品课件〗
速读课文,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看看作者向我们科学地介绍了蝉的哪些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
温馨提示:可以通过抓关键句或理清层次的方法来快速把握说明内容。
引导学生借由教读课《中国石拱桥》,自己概括快速把握说明内容的方法。
预设: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科学地介绍地穴特点、出穴脱壳;
第二部分蝉的卵,科学地介绍产卵遇险、蝉卵孵化、幼虫蜕皮、藏身地下。
设计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此活动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中把握说明内容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自读课中。因为是自读课文,很有必要增强学生借助旁批、阅读提示等助读资料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给学生提供把握说明内容的方法,授之以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为学生课后阅读《昆虫记》打下方法基础。
〖精品课件〗
本文的两个部分,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割,各有侧重。第一部分是“蝉的地穴”,主要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过程。在法布尔之前,蝉的地穴是什么样子的,蝉的幼虫在地底下又是如何活动的,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法布尔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致力于对蝉的幼虫的观察和研究,开创性地揭开了蝉的地穴以及幼虫在地下的生活之谜。第二部分是“蝉的卵”,主要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先介绍了蝉的产卵和蝉卵遇到的危险,再写蝉卵的孵化和幼虫蜕皮以及到藏身地下的一系列经过,这样就与开头部分蝉的初次出现紧密衔接,把蝉从卵到幼虫,再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连为一体了,向我们科学地展示了蝉的一生。
作者向我们介绍的这些蝉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作者长期科学观察和研究的结果,文章就是对研究过程的记录和总结。作者观察细致、详尽记录,既客观准确又科学严谨地向我们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
设计目的:
通过设计“蝉的一生”示意图,对说明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环状图可以更好地体现文章前后的紧密衔接,体现蝉从产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客观准确的说明、科学严谨的态度,为接下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做好过渡。
(二)品味语言
作者在科学介绍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时,语言非常准确、严谨、周密。这与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精品课件〗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也不例外,同样要以准确为前提。
“至今”“大都是”、“约”、“常常”等词语,往往在时间、范围、程度等方面起限制性作用,能充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严谨。
设计目的:
通过介绍说明文的特点和目的,明确不论是一般的说明文,还是文艺性说明文,语言都必须以准确为前提。通过让学生自行寻找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句子,促使学生有效复习教读课中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同时,通过概括句子的相同点,让学生明白限制性词语往往会使语言更准确、周密、严谨,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精品课件〗
当蝉蛹背上出现裂缝,蜕皮开始。其前腿呈钩状,垂直面对树身,将外壳作为基础,慢慢自行解脱。(选自百度)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选自《蝉》)
这两段话都是在说明蝉的脱壳过程,语言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预设:百度语言平实,而《蝉》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传神。
联系《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谈谈说明文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的生动形象?
板书:文学手法:修辞 词语运用 表达方式 写作手法
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美点。注意拿起笔,在文中圈画。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随手写下来作为旁批。
设计目的:
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生动活泼,形象传神。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选用蝉脱壳的语段,让学生比较百度和本文的语言区别,初步感受本文语言的生动性。然后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将教读课所学的关于说明文语言的相关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读课中,引导学生从修辞、词语运用、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多个角度对语言进行品味。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随手写下,养成作批注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读品评中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精品课件〗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以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明确: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将蝉比作“苦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蝉在地下生活的漫长和艰苦。同时“四年”与“一个月”进行对比,写出了蝉欢乐的短暂。
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突出表达作者对蝉鸣的赞美。
这段话综合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了蝉的一生,抒发了作者对蝉经过艰苦劳动,才换来短暂欢乐的由衷赞叹和同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浓厚的文学笔调,科学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我们不仅获得了真知,也得到了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设计目的:
文章最后一段十分精彩,既有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又有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参与,充分体现了本文浓厚的文学笔调。对该段的欣赏,不仅可以令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蝉的喜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崇敬和敬畏之情。为课后推荐名著《昆虫记》打下情感基础。
(三)人文探究
同学们,一只小小的蝉,我们熟视无睹,作者法布尔却写出了如此动人的篇章!对于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法布尔为什么会比我们了解得更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探索人文精神,从伟大的人身上汲取生命成长的力量!
〖精品课件〗
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写成《昆虫记》。
达尔文赞誉法布尔是一位“罕见的观察者”。罗曼 罗兰称他是“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法布尔曾说:“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
结合文本,在文中寻找能够体现法布尔细致深入观察的依据。
作者为什么对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如此了解?
明确:
(1)长期、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
(2)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4)对昆虫研究的痴迷、热爱。
设计目的:
在教学设计中,我打破了常规的在课堂之初介绍作者的教学思路,把作者介绍和探索作者的人文精神放在一起,使课堂更为紧凑。
通过介绍法布尔,让学生迅速走近作者,了解到作者为《昆虫记》所付出的努力,让学生认识到法布尔在研究昆虫方面的开创性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通过介绍名人对法布尔的高度评价,让学生意识到法布尔巨大成就的取得与他长期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同时,通过展示法布尔的经典语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学生与大师进行心灵沟通、生命对话,让学生感受法布尔作为科学家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精品课件〗
大自然丰富多彩,法布尔以细致的观察,严谨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向我们展示了奇妙的虫子世界。这不仅源于他对昆虫的痴迷,更是源于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正是这种敬畏生命的情怀,给科学著作《昆虫记》注入了灵魂,使这部记录昆虫的书,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
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够对生命怀着崇敬和敬畏之情,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坚持自己的热爱,去发现世界的奇妙与精彩!
设计目的:
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文学性的印象,同时,抓住法布尔的人文精神进行延伸,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对学生进行生命成长的启迪教育。同时,顺理成章地推出《昆虫记》整书阅读。
六.布置作业
〖精品课件〗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文集,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为“昆虫的史诗”之美誉。鲁迅先生认为《昆虫记》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是“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课后,让我们走进《昆虫记》,享受美妙愉快的精神盛宴,并摘抄精彩片段,进行鉴赏点评。
设计目的: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这篇课文作为“跳板型”文本进行教学。由文本《蝉》推荐学生阅读整书《昆虫记》,既拓宽思维,又“内”“外”结合,把课文学习与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课文学到的方法应用到整本书的阅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策略,推动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世界。
七.板书设计
文学手法 科学知识 人文精神
修辞 蝉的地穴 地穴特点 细致深入
词语运用 蝉 出穴脱壳 求真务实
表达方式 蝉的卵 产卵遇险 持之以恒
蝉卵孵化 痴迷热爱
幼虫蜕皮
隐身地下
设计目的:
板书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引导过程,让学生课后看着板书就能知道本节课在学什么。此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科学说明的内容,关注生动形象的表达,关注人文精神,展示的是学习思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