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积累重点词语;了解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分析其写法特点。
2.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3.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过的话,至今仍时时萦绕在耳边,引人深思。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历史都会记住这惨绝人寰的事件。南京大屠杀,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记忆,上升为“人类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缅怀遇难者,深刻认识国行公祭的意义。
“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
自2008年开设以来,“钟声”凭借专业的评论与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钟声”发表的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钟声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栏目
《人民日报》发表此文
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四个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 族躯体上无法消弥的伤疤。
2014年2月27日,相关部门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主要特征为: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
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议论文或理论文章的重要特征。
阐述立场观点
新闻评论
新 闻 评 论
特 点
由论点 论据 论证组成,具有政策性 针对性 和准确性
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独特的见解
立意新奇;论述精当;
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新闻评论
宝鼎( ) 国殇( ) 初衷(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铭记( )
缅怀( ) 彰显( ) 磅礴(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dǐnɡ
shānɡ
zhōnɡ
lù
cuàn
yì
dùn
shǐ
mínɡ
miǎn
zhānɡ
pánɡ bó
huán
kuì
国殇:
惨绝人寰:
杀戮:
篡改:
呓语:
辱没:
遁形:
彰显:
磅礴:
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梦话。
玷污,使不光彩。
隐藏形体。
鲜明地显示。
(气势)盛大。
沧海桑田:
一以贯之:
缅怀:
振聋发聩:
不可望文生义,简单地理解为与大海、田地有关的景色。
振聋发聩:只用比喻义,一般不形容声音。
震耳欲聋:只形容声音很大。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指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
是指祭奠仪式上升到国家层面,文中特指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设立的国家公祭仪式。
点明国家公祭的初衷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点明写作目的
点明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
速读这篇新闻评论,结合背景材料提取其新闻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201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
中国公民
国行公祭
文章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1)引用宝鼎铭文,点明了标题的来历
(2)插叙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3)明确了本评论的新闻事件
(3)提出了本评论的观点
国行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核心观点)
2017年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
作者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4段陈述日本否认、扭曲历史行为的不得人心。
证明“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正
反
牢记历史
第2段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
第3段揭露必能批判日本右翼“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的丑恶行径。
第5-6段列举了什么事实?这些新闻事实强化了什么观点?
和平何等珍贵;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回应第一段阐述的观点,首尾呼应)
昔
今
强化观点
(1)引述80年前《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
(2)明确80年后南京被授予“国际和平城市”;
(3)引述国际和平组织协会相关人士的言论;
(4)强调当代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和平志愿。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态度仍然顽固。
“仍然”和“仍在”,分别修饰“顽固”和“梦中呓语”,准确表现出日本右翼否认、歪曲历史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行为。
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
“唯有”一词则略带嘲讽地表现出右翼分子们“失道寡助”的可悲可耻。
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妄图”突出其行为的狂妄性。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句中的“却”字,暗含“莫名其妙”“不可思议”之意,点出大阪市长此举不仅与人类的共识、良知背道而驰,也无视城市间的平等、自由交往的基本准则。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揭破他们并非不知道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只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去承认,不敢正视而已。
体现出人权理事会的严正态度,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本文后,你有怎样的体会?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遗忘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并开启崭新的时代。在黑暗的南京大屠杀中,我们有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不让历史重演。
和平才是人间正道。今天的繁荣不代表永久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来印证观点,有正面的新闻事实,也有反面的事实,所写的事实涉及多个层面,覆盖面广,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事实清楚,覆盖面广。
文章选用与日本关系良好的美国、加拿大,甚至是日本本国民众等相关事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更加暗示公义自在人心;引述国际组织、权威认识的正义言论,使得文章的立场、观点更充分,代表性更强。
事实典型,代表性强。
文章以概述新闻事件、引述各方观点为内容主体,在此基础上融入精当的议论,体现了新闻作品“以事实为本,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特征,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且运用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正”而不“平”,通过对比,使问题更容易展开、说透。
叙议结合,对比鲜明。
这则新闻评论通过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后全世界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的不同态度,一方面提醒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行公祭的必要性以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