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遗嘱(zhǔ) 挪威(luó) 投资(zī)
B.仲裁(cái) 议会(yì) 拔款(bō)
C.颁发(bān) 巨额(é) 贡献(gòng)
D.授奖(shòu) 建树(jiàn) 渗透(sèn)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 挪威(luó) ——(nuó)
B. 拔款 ——拨款
C.正确。
D. 渗透(sèn) ——(shè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C.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D.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
【答案】B
【知识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成分残缺
【解析】残缺主语。去掉“随着”。
故答案为:B
【点评】辨析或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句式杂糅、用词不当、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等。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支付诺贝尔奖奖项的奖金主要是来自诺贝尔遗留下来的资金。
B.这则消息交代的诺贝尔奖的奖项主要有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及经济学奖。
C.《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作者是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D.荣获首届诺贝尔奖的人员是伦琴、范托夫、贝林、普吕多姆、迪南。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解析】A:错误, 从诺贝尔的遗产利息得来。
B:错误,没有经济学奖。
C:错误,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新闻,作者不是诺贝尔。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4.小阳在才艺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下面是他的获奖感言,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我要衷心感谢在场的每个人,是你们的肯定让我一步步成长到现在这个位置。
B.这次获奖,有喜悦更有感动,因为我深知这份荣誉更应该属于我身后的团队。
C.我再次深深体会到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胜利只属于像我这样强大的人。
D.在今后的舞台上,我会继续用实际行动回报每一位关注我喜欢我帮助我的人。
【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C:语气太狂妄,太骄傲,不谦虚,不符合语言得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语言表达题要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二、填空题
5.根据意思选词语
① :公布;发布。
② :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
③ :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④ :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⑤ :巨大的数额。
【答案】颁发;遗嘱;建树;仲裁;巨额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颁发: 公布;发布。
遗嘱:指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理,并于创立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建树:指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仲裁: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进行裁判的争议解决制度。
巨额:巨大的数额。
故答案为:颁发;遗嘱;建树;仲裁;巨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掌握。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6.新闻的基本结构:
(1) :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标题包括主标、引标、副标。并非所有消息的标题都如此,可根据消息情况灵活运用,有的消息只有一个主标。引标,用来说明意义,引出主标;副标,则是对主标作阐述和补充。
(2)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的印象。
(3)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 步的阐释和拓展。
(4) 和 :消息的结语一般是最后一句或者一段话,常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的小结,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或根据所报道的事实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5) 、 、 是不能缺少的。 和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6) :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答案】(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结语
(5)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6)电头
【知识点】新闻常识
【解析】每则新闻一般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前四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必不可少 。
(1)、标题也是全文的主旨和精华,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2)、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者第一句话,主要使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文中最重要的内容。
(3)、(正文)主体,文章的主干,紧接在导语之后,对导语进行全面具体的阐述,需要具体展开描写中心内容,或者进一步的突出主题。
(4)、 背景,一般指的是新闻的背景,也就是该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周围的环境或者其他方面的联系。结语,也可以称为结尾。写得好的结尾可以深化主题,加深读者对全文的理解,并增强消息的可读性以及感染力。
(5)、 每则新闻一般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前四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必不可少 。
(6)、电头是电讯稿件发出单位、时间和地点的说明。电头多放在新闻稿件的开头,用括号或比较显著的字体区别于正文,有时也放在稿件的末尾。
故答案为:(1) 标题 ;(2) 导语 ;(3) 主体 ;(4)背景、结语;(5)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6)电头。
【点评】
本题考查新闻的组成部分。这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新闻的含义和特点, 老师在授课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新闻的各个部分, 进而熟练地把握新闻的这一体裁。
三、语言表达
7.请用不超过15个字的一句话,补充完整下面文段的内容要点。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意见》指出:
【答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新闻概括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要注意抓住关键的字词,整体把握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压縮。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弘场”。同时要注意限定语“优秀”“大力”不能随便丢弃。
故答案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作答时学生要注意通读文段,找到文段中心语,更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
四、名著导读
8.填空题。
关于A(人名)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
八年级三班的同学仔细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上文中A指的是 ,“我”指的是 (国家) (人名),这是一部用“ ”说话的杰出作品。
【答案】毛泽东或毛主席;美国;埃德加·斯诺;事实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通读文段可知,这段文字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这一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所以语段中“A”指的是毛泽东同志(也可说 毛主席);“我”指的是本书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埃德加·斯诺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故答案为:毛泽东或毛主席;美国;埃德加·斯诺;事实。
【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于1928年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五、语段阅读
9.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bānfā给法国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和美国化学家詹妮弗·杜德纳,以① (表扬 表彰)这两位女性科学家发现了基因编缉技术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② (有望 渴望)催生创新性癌症疗法,并可能使治俞遗传性疾病这一人类梦想美梦成真。
她们将分享1 000万瑞典克朗的jù’é奖金。她们用自己的睿智、坚持和不懈努力,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睿智( ) 不懈( )
bānfā( ) jù’é( )
(2)找出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从语段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前面的横线上。
【答案】(1)ruì;xiè;颁发;巨额
(2)缉;辑;俞;愈
(3)表彰;有望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⑴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睿智 ”读作“ ruì ”;“ 不懈 ”读作“ 不懈 ”;“ bānfā ”写作“ 颁发 ”;“ jù’é ”写作“ 巨额 ”。
⑵ 编缉——编辑 治俞 ——治愈
⑶ 考查近义词的区分。①表扬,是指依据客观事实,对事情处理正确并且给与肯定认可的一种行为。表彰,意思是表扬并嘉奖。根据语境,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应该填入"表彰"。②有望,意思是有指望,有希望;希望,指盼着出现某种情况或达到某种目的。根据语境,应该填入“有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六、综合性学习
10.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下图是活动中搜集的有关居家“垃圾分类”的理想模式图,请你用一句话对此图加以说明。
(2)假设你居住的小区已设有分类垃圾桶,但你的父母怕麻烦一直未将垃圾分类。请你劝说父母进行垃圾分类,注意用语得体。
【答案】(1)先将垃圾打包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然后分别投入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和黄色的其他垃圾桶,再由相关的清运车运到垃圾处理场。
(2)爸爸妈妈,我们家也放两个垃圾桶吧,分别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样方便出去投放,也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利用,好吗?
【知识点】图表信息;语言得体
【解析】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故答案为:先将垃圾打包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然后分别投入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和黄色的其他垃圾桶,再由相关的清运车运到垃圾处理场。
⑵本题考查劝说。解答劝说类的表述题一般包含几个部分:首先打招呼,这是与人沟通的第一步。其次肯定对方的工作是辛苦的,这是良好沟通的前提。然后摆明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理由,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最后表达期望。
故答案为: 爸爸妈妈,我们家也放两个垃圾桶吧,分别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样方便出去投放,也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利用,好吗?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①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笆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乙]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④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綽、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阃(kǔn)外:统兵在外。②室如悬磬(qìng):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③下为二度(bì):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量,假发。④锉(cuò):同“到”,割。
11.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尝出游
②执而鞭之
③且百里许
④逵及洛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
13.下列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请给选文“同郡范逵素知名”中的“素”选择一个释义: (填序号)
释义:①白色的生绢。例句出处:《礼记·玉藻》:“大夫素带辟重。
②质朴、朴素。例句出处:《乐府诗集·效庙歌辞一》:“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③一向、平素。例句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14.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受当时之人大加赞赏。陶侃能大获美誉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甲][乙]两文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11.曾经;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左右;到了
12.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
13.③
14.示例:①爱护农业生产。鞭打毁坏未成熟稻谷的人;②珍惜光阴。陶侃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③重视友情。热情招待在他家做客的范逵。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
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用鞭子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乙]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的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做客。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把屋子里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畔、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点评】11.①句意为:曾经出游。尝:曾经。
②句意为:捉住他打了鞭子。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③句意为: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许:左右。
④句意为:范逵到了洛阳。及:到了。
故答案为: 曾经 ;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 左右 ; 到了
12.本题考查句子断句。此句译为: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
故答案为: 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
13.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选文中“同郡范逵素知名”的意思是“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素”是“一向”的意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中的“素”是“白色”的意思,两者不一 样。选文中的“素”与《史记.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的“素”意思一样,
故答案为: ③
14.本题考查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甲文中,“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可见其胸怀大志,做人谨慎,为官勤恳。“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可见其以圣人为榜样,珍惜时光,人生要有所作为。“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可见其爱护农业生产,珍惜劳动成果;乙文“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可见其对人恭敬有礼,待人真情实意。以上就是陶侃能大获美誉的原因。
故答案为: ①爱护农业生产。鞭打毁坏未成熟稻谷的人;②珍惜光阴。陶侃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③重视友情。热情招待在他家做客的范逵。
八、诗歌鉴赏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梨叶落色,荞麦花开白雪____。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①树似吾乡。
【注释】①原:原野。
15.结合诗歌内容和韵律,诗歌中空白处最符合的字是( )
A.采 B.飞 C.香 D.舞
16.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7.用第一人称和自己的话来描述首联的画面。
【答案】15.C
16.“野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子的小桥、原野上的树木像极了家乡,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
17.我打着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也已经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选词填空,其实是考查古诗韵脚。注意古诗词押韵的特点,联系前后几句古诗,分析押的是什么韵,在选项中选择合适的韵脚即可。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分析诗人情感变化原因。
(3)本题考查古诗画面描绘题。答题注意先指出景物,翻译古诗句,指出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注意题目要求是用用第一人称,在答题时要加入“我”。
【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点评】15.注意其他三句话最后一个字,发“ang”音,空格处也要发“ang”音。
故答案为:C
16.“野兴长”写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惆怅” 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故答案为:“野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子的小桥、原野上的树木像极了家乡,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
17.首联翻译为: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注意题目要求是第一人称,“我”就是古诗中的主人公,整合下语言即可。
故答案为:我打着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也已经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节选)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撒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罐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因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在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8.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
19.选文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20.“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1.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18.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19.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0.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21.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作用: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反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采用的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写作特色,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结合住点段落(句子)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表达的情感和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其作用。
【点评】18.研读本文,文章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的好处: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故答案为: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19.细读文本分析可知,作者写这篇报道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表现了作者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对大屠杀内心的哀痛。
故答案为:出于一种来源于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0.通过分析可知,这个句子采用了对比/反衬,怒放的雏菊象征了顽强的生命力,它生长在代表死亡和戕害生命的废墟上,形成鲜明反差,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揭露了法西斯残害生命的暴行,也说明生命不会被彻底击垮,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故答案为: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21.“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是一派和平幸福、甜美的画面,这需要我们维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珍惜今天的幸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结合分析可知,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哀悼的悲凉情感。作用:点题,提醒人们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作用: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十、写作题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有各种各样的陪伴。
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写作文。 要求: 600 字以上;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有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遗嘱(zhǔ) 挪威(luó) 投资(zī)
B.仲裁(cái) 议会(yì) 拔款(bō)
C.颁发(bān) 巨额(é) 贡献(gòng)
D.授奖(shòu) 建树(jiàn) 渗透(sèn)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随着城市街头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而且环保、经济。
C.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D.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支付诺贝尔奖奖项的奖金主要是来自诺贝尔遗留下来的资金。
B.这则消息交代的诺贝尔奖的奖项主要有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及经济学奖。
C.《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作者是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D.荣获首届诺贝尔奖的人员是伦琴、范托夫、贝林、普吕多姆、迪南。
4.小阳在才艺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下面是他的获奖感言,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我要衷心感谢在场的每个人,是你们的肯定让我一步步成长到现在这个位置。
B.这次获奖,有喜悦更有感动,因为我深知这份荣誉更应该属于我身后的团队。
C.我再次深深体会到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胜利只属于像我这样强大的人。
D.在今后的舞台上,我会继续用实际行动回报每一位关注我喜欢我帮助我的人。
二、填空题
5.根据意思选词语
① :公布;发布。
② :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
③ :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④ :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⑤ :巨大的数额。
6.新闻的基本结构:
(1) :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标题包括主标、引标、副标。并非所有消息的标题都如此,可根据消息情况灵活运用,有的消息只有一个主标。引标,用来说明意义,引出主标;副标,则是对主标作阐述和补充。
(2)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的印象。
(3)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 步的阐释和拓展。
(4) 和 :消息的结语一般是最后一句或者一段话,常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的小结,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或根据所报道的事实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5) 、 、 是不能缺少的。 和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6) :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三、语言表达
7.请用不超过15个字的一句话,补充完整下面文段的内容要点。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意见》指出:
四、名著导读
8.填空题。
关于A(人名)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
八年级三班的同学仔细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上文中A指的是 ,“我”指的是 (国家) (人名),这是一部用“ ”说话的杰出作品。
五、语段阅读
9.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bānfā给法国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和美国化学家詹妮弗·杜德纳,以① (表扬 表彰)这两位女性科学家发现了基因编缉技术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② (有望 渴望)催生创新性癌症疗法,并可能使治俞遗传性疾病这一人类梦想美梦成真。
她们将分享1 000万瑞典克朗的jù’é奖金。她们用自己的睿智、坚持和不懈努力,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睿智( ) 不懈( )
bānfā( ) jù’é( )
(2)找出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从语段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前面的横线上。
六、综合性学习
10.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下图是活动中搜集的有关居家“垃圾分类”的理想模式图,请你用一句话对此图加以说明。
(2)假设你居住的小区已设有分类垃圾桶,但你的父母怕麻烦一直未将垃圾分类。请你劝说父母进行垃圾分类,注意用语得体。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①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笆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乙]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④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綽、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阃(kǔn)外:统兵在外。②室如悬磬(qìng):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③下为二度(bì):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量,假发。④锉(cuò):同“到”,割。
11.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尝出游
②执而鞭之
③且百里许
④逵及洛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
13.下列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请给选文“同郡范逵素知名”中的“素”选择一个释义: (填序号)
释义:①白色的生绢。例句出处:《礼记·玉藻》:“大夫素带辟重。
②质朴、朴素。例句出处:《乐府诗集·效庙歌辞一》:“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③一向、平素。例句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14.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受当时之人大加赞赏。陶侃能大获美誉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甲][乙]两文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八、诗歌鉴赏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梨叶落色,荞麦花开白雪____。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①树似吾乡。
【注释】①原:原野。
15.结合诗歌内容和韵律,诗歌中空白处最符合的字是( )
A.采 B.飞 C.香 D.舞
16.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7.用第一人称和自己的话来描述首联的画面。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节选)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撒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罐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因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在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8.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
19.选文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20.“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1.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十、写作题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有各种各样的陪伴。
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写作文。 要求: 600 字以上;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有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