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7.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7.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5:30: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7.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现在不少私企老板挖空心思让工人做得多,拿得少,真是为富不仁。
B.家庭条件不好,他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不得不省衣节食。
C.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在一旁任劳任怨。
D.我爷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为富不仁:意思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使用正确
B:省衣节食:吃饭穿衣都很节省。形容节俭。使用正确
C:任劳任怨:指做事不怕辛苦,不怕招人埋怨。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正确。
D:不辍劳作:指不停止劳作,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段中用“她勤劳一生”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用“我爱我母亲”奠定全文感情的基调。
B.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开头部分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是倒叙。
C.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
D.文中用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事例,表现了母亲的宽厚。
【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不正确。文中用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事例,表现明确的勤劳,而不是“宽厚”。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要求学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对具体的事例所体现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正确理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河源天气爽朗,舒适宜人,是一个适合开展户外活动的季节。(将“秋天”和“河源”调换位置)
B.学校拟在世界阅读日举办读书达人风采大赛,展示和推广当代少年风采。(删去“和推广”)
C.这次检测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我们平时努力学习。(把“关键在于”改为“取决于”)
D.通过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体会到朱德母亲任劳任怨的伟大品格。(删去“通过”或者“让”)
【答案】C
【知识点】前后不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能力。C:两面对一面,将“否”删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
B.他独自走着,低着头,分不清天上下的是雨,是雪,还是雪珠儿?
C.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B:没有疑问语气,不是疑问句,应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B
【点评】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
二、填空题
5.选词填空。(只填选项)
母亲又给我一个   (A.强健 B.强壮 C.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A.勉励 B.鼓励 C.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   (A.珍贵 B.贵重 C.宝贵)的财产。
【答案】A;B;C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词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作答此类题,学生首先要正确理解两个相似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强健”指身体强壮。根据语境应选“强健”故选A。鼓励。一般用在长辈对晚辈的鼓励。勉励:指激发勉励,也指振作精神。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个人目标的过程。语境中是母亲(长辈)个人对“我”,应该选:鼓励。故选B。珍贵:是指价值高,意义大,宝贵。贵重:谓珍贵重要,也指位尊任重等。宝贵:极有价值,不易得,珍贵。语境是母亲留给“我”的精神财富,而且修饰词是“最可”,可见要选能理解为动词“珍惜”的词语,“可”与“珍贵”“贵重”都无法搭配,故选:宝贵。故选C。
故答案为:A ;B; C。
【点评】考查学生的近义词辨析和语言积累,辨析近义词可以从不同的语素入手区分,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还可以从搭配角度比较,可以从词义范围的大小来辨析,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角度辨析,但最重要的辨析还是要和具体的语境相联系。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最大的特点是   。
(2)母亲那种   的习惯,母亲那种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个好劳动”的含意是   。
【答案】(1)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2)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3)母亲是个劳动好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⑵ 勤劳俭朴 ; 宽厚仁慈 ⑶ 母亲是个劳动好手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首先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这样答题比较规范。
三、语言表达
7.导学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示意图,理解作者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教益。
图2-3《回忆我的母亲》梳理
“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母亲的言传身教
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①   
②    任劳任怨,热爱劳动,教“我”知识
③    ④   
⑤    ⑥   
【答案】勤劳吃苦 ,使“我”从小耳濡目染;养成勤劳的习惯.拥有生产的知识;学会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想尽办法维系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拥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反抗地主豪绅,支持“我”革命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 本题作答时注意通读全文,围绕母亲的形象特点以及对“我”的影响展开,可结合“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概括总结。
故答案为:勤劳吃苦 ,使“我”从小耳濡目染;养成勤劳的习惯.拥有生产的知识;学会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想尽办法维系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拥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反抗地主豪绅,支持“我”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名著导读
8.了解纪实文学
在以“纪实文学”为主题的读书沙龙上,同学们围绕《红星照耀中国》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
(1)纪实文学的创作建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如埃德加·斯诺在去红都的路上采访了红军领袖之一   (填人名),这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面容英俊、头脑冷静、态度温和,曾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秘书,组织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等大量艰苦的革命斗争。如斯诺虽然并没有采访到   (填人名),但是从他的自传中得知一些真实情况,他天性极端温和,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个孪生天才”之一,他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众人的爱戴,但是敌人却认为他是凶神的化身。如斯诺通过采访   (填人名)的二三事,了解到他英勇无畏,小的时候别人在桌下开枪他也面不改色;他口才很好,在哥老会中名望极高, 有人说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如斯诺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    (填人名)的故事:他看上去很像林肯,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有人用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
(2)作者运用多种文学和艺术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性,请从下列文学和艺术手法中选择一项,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作品的文学性。
A.象征B.典型环境创设C.对比和衬托D.议论和抒情
我选(  )。
【答案】(1)周恩来;朱德;贺龙;毛泽东
(2)A;红星在书中指中国红军及其领导人,也象征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正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帮助农民走出剥削与压迫的生活,使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它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或者 B;如写周恩来,斯诺写道:“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任何关于‘红色土匪'的那些形容词,都不适合用到他的身上。恰恰相反,他似乎真正是充满了愉快和生命的爱恋.像神气活现地跟在他旁边的‘红小鬼'一样,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身材苗条.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创设了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人物,周恩来不同于很多革命者,他出身书香世家,温文儒雅,他所表现出来的儒雅平和和对生活的热爱都尽在那宁静的田野之中,这样的描写使得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更生活化。
或者 C;对比。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今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突出周恩来对国民党的蔑视,表现出周恩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或者 D;议论和抒情。红星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在红星的照耀下,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正是这种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往不胜。表现对中国红军的赞美和敬佩。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1)①周恩来,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②朱德,他天性极端温和,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个孪生天才之一。
③贺龙,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仇视有钱人,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菜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死去,也不愿意离去,他的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朴,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但长征途中,经常把马让给其他人骑,自己步行。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
④毛泽东,生活简朴,说话平易近人,身体素质好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果决有魄力,爱军爱民,天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有人用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
(2)A 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B 典型环境创设。周恩来所办公环境极其简陋,窑洞里仅有一顶蚊帐都是奢侈品。特定的环境体现周恩来的朴素无私。
C 对比。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今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突出周恩来对国民党的蔑视,表现出周恩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D 议论和抒情。红星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在红星的照耀下,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正是这种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往不胜。表现对中国红军的赞美和敬佩。
故答案为:(1)周恩来;朱德;贺龙;毛泽东
(2)A 红星在书中指中国红军及其领导人,也象征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正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帮助农民走出剥削与压迫的生活,使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它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或者 B 如写周恩来,斯诺写道:“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任何关于‘红色土匪'的那些形容词,都不适合用到他的身上。恰恰相反,他似乎真正是充满了愉快和生命的爱恋.像神气活现地跟在他旁边的‘红小鬼'一样,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身材苗条.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创设了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人物,周恩来不同于很多革命者,他出身书香世家,温文儒雅,他所表现出来的儒雅平和和对生活的热爱都尽在那宁静的田野之中,这样的描写使得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更生活化。
或者 C 对比。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今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突出周恩来对国民党的蔑视,表现出周恩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或者 D 议论和抒情。红星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在红星的照耀下,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正是这种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往不胜。表现对中国红军的赞美和敬佩。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本题考查名著手法分析。读懂名著内容,掌握名著大意。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理解手法及作用即可。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结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shú,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9.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佃农    差役    私shú   
10.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11.“东挪西借”的意思是   。
12.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反问句。
【答案】9.diàn;chāi;塾
10.结衣缩食;节衣缩食
11.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12.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哪有钱读书呢?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
【解析】(1)字音、字形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本题考查成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平时的识记和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式的掌握和运用。解答时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按照要求进行改换,关键在于不能改变句意。
【点评】9.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佃农:diàn nóng,自己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差役:chāi yì,①旧时劳动人民被强迫从事的无偿劳动。②旧社会称在衙门中当差的人。注意不要读成:chā、chà、cī
私塾:sī shú,旧时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注意与“熟”的区别。
10.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结衣缩食”书写不正确。
11.本题考查词义的识记。东挪西借: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12.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解答时要掌握常见的句式的特点,改变句式,但不能改变句意。划线语句是陈述句,要改为反问句,就要有反问的语气,用上表反问的词语,如哪里、怎么等。改为: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哪有钱读书呢?
六、综合性学习
13.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2)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2)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见解表述
【解析】⑴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 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故答案为: 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⑵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可知,记得母亲生日的学生很少,相反记得明星和自己生日的却很多.这种情况说明母亲对孩子的爱博大无私,但孩子却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回报.据此表述感想即可.
故答案为: 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⑵考查语言表达。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七、文言文阅读
与子俨等疏(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①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①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③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被迫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4.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②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15.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 辈 稚 小 家 贫 每 役 柴 水 之 劳 何 时 可 免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旧不遗”,是说亲戚不弃,旧友不离。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17.文章举鲍叔、管仲等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18.结合本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答案】14.没有猜疑,没有猜忌;终身,一辈子
15.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16.C
17.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18.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动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联系上下文,概括举例的作用即可。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掌握课内知识点。通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大意。找到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评价等句子,分析理解陶渊明的形象特点,结合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综合分析你眼中的陶渊明的形象特点即可。
【参考译文】
自从患病以来,(我)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也担心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经常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 (这些事)挂念在心里,我的愧疚不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仲分钱财时,不互相猜忌;归生、伍举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非亲兄弟)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居住在一起,直到去世。济北的汜稚春,是晋代品行高尚的人,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光明磊落的品质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点评】14.两小无猜,翻译为:男女小的时候相处融洽,天真无邪,相互间没有猜疑。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翻译为:鲍叔、管仲分钱财时,不互相猜忌。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
没齿难忘,翻译为:永远难以忘记。没齿:一辈子。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翻译为:兄弟居住在一起,直到去世。没齿:一辈子。
故答案为:①没有猜疑,没有猜忌;②终身,一辈子
15.例句翻译为: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经常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 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贫、劳”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16.C:错误,是告诫他们要感情深厚,不要保持距离。
故答案为:C
17.鲍叔、管仲,分财无猜,翻译为:鲍叔、管仲分钱财时,不互相猜忌。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希望兄弟五人能向鲍叔、管仲学习,学习他们不互相猜忌,学习他们互相信任,真心相交。
故答案为: 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同心同德,团结友爱。
18.《饮酒 其五》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安贫乐道、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与子俨等疏》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翻译为: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经常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对未来孩子将受到劳动的苦很担忧。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翻译为: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至情至性的父亲。
故答案为: 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动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
八、诗歌鉴赏
咏牡丹(其二)
卜元亨①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③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③。
【注释】卜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皆任吴王张士诚军部先锋。②枯枝:指枯 枝牡丹,③故人还:拒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成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19.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
20.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9.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
20.表达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高尚的气节;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被赦还才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借物喻人;对比
【解析】(1)本题考查对比的修辞手法。注意要写A,却写了B,绝对是用B突出A的特点,手法应该是对比衬托。具体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
草堂旁边的松树、菊花都已经凋零,只有西园以前的牡丹还在独自开放。
枯萎的牡丹枝条也还保留着坚韧和气节,痴痴等待故人的归来。
【点评】19.写在此刻松菊都凋残了就是为了突出牡丹在此刻依然独自开发的顽强气节,对比。
故答案为: 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
20.三四句翻译为:枯萎的牡丹枝条也还保留着坚韧和气节,痴痴等待故人的归来。写牡丹的枝条也坚守气节,是借物喻人,借写牡丹来写自己,牡丹花开自己遇赦还,也是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的感动感激。
故答案为: 表达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高尚的气节;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被赦还才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的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儿,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一所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会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年,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儿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座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因为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散发的味道,似乎全消失殆尽。
我闻到的,是纯粹的芬芳的,淡而舒缓的芳香,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21.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事件 主要内容概括
一    
二 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三    
四 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2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②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2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
【答案】21.在菜市场卖鱼;到医院打扫卫生。(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22.①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侧面写出了母亲深夜还在卖烤红薯的辛劳。
②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付出得到回报而欣慰,因“我”的懂事而感动。
23.粗俗、大大咧咧;吃苦耐劳;关爱孩子;坚忍;无私奉献等。(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于记叙性文章梳理其思路大抵有三种方法: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二是按主要人物活动的线索;三是以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物为线索。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点评】2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梳理文章的脉络,文章是以"母亲身上的味道"为线索串联了几件母亲为撑起一个家所做的事。其次,参照表格已概括的事件的格式去提炼文章内容。
根据原文第③段"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 .……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知题干中的第二件事在原文第③段,据此可知,第一件事在第③段前面,由第②段: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瞠来瞠去”,第一件事可概括为,父亲去世后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
根据第⑤段“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第三件事可概括为,在医院里打扫卫生。
22.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①理解语句在环境描写方面的作用,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侧面写出了母亲深夜还在卖烤红薯的辛劳。② 解答此题,首先分析运用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其次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此时的心理,最后看是否体现人物的性格形象。通过“母亲笑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起身收拾碗筷~背过身""抹一下,又抹一下"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母亲的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并且告诉母亲“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我"直接表明了母亲对“我""的重要性,母亲感受到了这份感恩之情,很感动,也很欣慰。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做了哪些事,文章中对人物的评价这几个角度出发。
根据第①段“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可知,此处突出了母亲的粗俗、大大咧刚;
根据第②段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第⑤段母亲在医院打扫卫生,干又脏又累的活;第⑥段我回家过春节时看见母亲在冬日寒冷的夜里卖烤红薯,体现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和坚忍;
十、写作题
24.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请先现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如“贴心”“感激”“牵挂”“欣赏”等。⑵文章不少于600字。⑶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⑷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你是我最......的人,强调这个人对你的意义,对你的成长有哪些启发作用。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朋友永远支持你,是你最感激的人。小阿姨永远那么优秀,是你最欣赏的人。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自己进入初中以来,语文成绩明显下滑,又着急又困惑,在朋友的帮助下,理清薄弱点,逐个攻克,最终提高了成绩。她永远都在支持我,鼓励我,让我更好的成长。她是我最感激的人。
第四,结构。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朋友是我最感激的人。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参考例文】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穿行于风尘世俗中,最美不过千般经历和一个个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人。但在时光飞逝中总有人就这样消失在我的生活中,却是我一直最牵挂的那个人。
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和外婆一起度过的,夏夜,明月如风,轻盈似箭。月光轻和的落在院子里,映在我和外婆身上。我在院中追逐着一只萤火虫,一跳,一扑,手一拢,再轻轻地将合拢的手张开一条细缝,满怀期待地希望会有一只萤火虫在我手中,可结果总是落空,我嘟着嘴,您却笑了,“孙女,累了吧 来,外婆这儿有西瓜,吃点儿吧!"我便忘记刚才的不悦,急切地跑到外婆的身旁大快朵颐。
这时,您总是轻轻地给我摇着蒲扇,摸摸我的头,轻声地为我哼唱昆曲。我忘不了,那摸头时的细腻温柔,忘不了那些外婆为我哼唱的婉转悠扬的曲调,但更让我忘不掉的是外婆暖暖的笑.
长大后,当我再次回到江南时,生于江南水乡的您虽已老去,但还是有着南方女子独具的温润优雅,每一个暖融融的午后,您都会用一个老旧收音机播放着昆曲,这时您总会和着收音机里的昆曲演员的声音唱起来,我从中看出了你年轻时的风部和昆曲的魅力。可毕竟老了,您的嗓子总是在唱昆曲时咳嗽起来,我拿来温热的水,递给外婆,轻轻地拍打着她的背,好一会儿她才缓过来,用手轻抚着胸脯,叹息道:“老了老了,不中用了!"当我离开时,依然牵挂着您的身体和您。
我从上了初中开始,就一直在牵挂着您,可以因为时间紧,一直没能去,如果再见到您,我一定会对您说:“您是我最牵挂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半命题作文写作能力。要求根据材料给到的导语去补足题目,确定立意。立意通常来讲可以分为几大主题,比如读书(读书对我的影响)、情感(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对我的影响)、成长(什么激励了我努力成长),围绕立意选择合适的素材,最好是自身经历过的或者是熟知的材料。不要临时去编,平时要准备好几类常用的素材,到写作文时好套用。可以是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手法。初中以记叙文为主,注意写人一定要有描写,不要凑字数,注意首尾呼应,点题,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7.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现在不少私企老板挖空心思让工人做得多,拿得少,真是为富不仁。
B.家庭条件不好,他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不得不省衣节食。
C.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在一旁任劳任怨。
D.我爷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段中用“她勤劳一生”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用“我爱我母亲”奠定全文感情的基调。
B.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开头部分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是倒叙。
C.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之情。
D.文中用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事例,表现了母亲的宽厚。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河源天气爽朗,舒适宜人,是一个适合开展户外活动的季节。(将“秋天”和“河源”调换位置)
B.学校拟在世界阅读日举办读书达人风采大赛,展示和推广当代少年风采。(删去“和推广”)
C.这次检测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我们平时努力学习。(把“关键在于”改为“取决于”)
D.通过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体会到朱德母亲任劳任怨的伟大品格。(删去“通过”或者“让”)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
B.他独自走着,低着头,分不清天上下的是雨,是雪,还是雪珠儿?
C.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二、填空题
5.选词填空。(只填选项)
母亲又给我一个   (A.强健 B.强壮 C.健康)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A.勉励 B.鼓励 C.激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   (A.珍贵 B.贵重 C.宝贵)的财产。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最大的特点是   。
(2)母亲那种   的习惯,母亲那种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3)“母亲是个好劳动”的含意是   。
三、语言表达
7.导学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示意图,理解作者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教益。
图2-3《回忆我的母亲》梳理
“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母亲的言传身教
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①   
②    任劳任怨,热爱劳动,教“我”知识
③    ④   
⑤    ⑥   
四、名著导读
8.了解纪实文学
在以“纪实文学”为主题的读书沙龙上,同学们围绕《红星照耀中国》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
(1)纪实文学的创作建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如埃德加·斯诺在去红都的路上采访了红军领袖之一   (填人名),这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面容英俊、头脑冷静、态度温和,曾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的秘书,组织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等大量艰苦的革命斗争。如斯诺虽然并没有采访到   (填人名),但是从他的自传中得知一些真实情况,他天性极端温和,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个孪生天才”之一,他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众人的爱戴,但是敌人却认为他是凶神的化身。如斯诺通过采访   (填人名)的二三事,了解到他英勇无畏,小的时候别人在桌下开枪他也面不改色;他口才很好,在哥老会中名望极高, 有人说他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如斯诺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    (填人名)的故事:他看上去很像林肯,熟读世界历史,对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实际的了解,有人用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
作者运用多种文学和艺术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性,请从下列文学和艺术手法中选择一项,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作品的文学性。
A.象征B.典型环境创设C.对比和衬托D.议论和抒情
我选(  )。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结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shú,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9.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佃农    差役    私shú   
10.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11.“东挪西借”的意思是   。
12.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反问句。
六、综合性学习
13.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2)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七、文言文阅读
与子俨等疏(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①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①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③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被迫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4.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②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15.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 辈 稚 小 家 贫 每 役 柴 水 之 劳 何 时 可 免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旧不遗”,是说亲戚不弃,旧友不离。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17.文章举鲍叔、管仲等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18.结合本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八、诗歌鉴赏
咏牡丹(其二)
卜元亨①
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
自是枯枝③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③。
【注释】卜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皆任吴王张士诚军部先锋。②枯枝:指枯 枝牡丹,③故人还:拒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成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
19.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
20.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的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儿,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一所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会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年,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儿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座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因为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散发的味道,似乎全消失殆尽。
我闻到的,是纯粹的芬芳的,淡而舒缓的芳香,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21.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事件 主要内容概括
一    
二 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三    
四 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2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②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2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
十、写作题
24.请以“你是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请先现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如“贴心”“感激”“牵挂”“欣赏”等。⑵文章不少于600字。⑶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⑷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