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11.短文二篇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11.短文二篇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5:33:02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11.短文二篇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解说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的意境。
【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称谓
【解析】A.“南宋思想家”错误,而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化典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作家、朝代、作品、国籍等知识做好积累。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重要的文学常识进行重点记忆。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B.晓雾将歇(停歇)
C.沉鳞竞跃(争相跳) D.月色入户(门)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B.句意: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tuī) B.与其奇者(yù)
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竹柏(bǎi)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
A夕日欲颓(tuī)-(tuí),注音有误;B注音无误;C注音无误;D注音无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词语积累包括汉字的拼音 、书写 、词义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多音字、形似字、后鼻音、翘舌音等语法知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A 盖竹柏影也的“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 盖以诱敌的“盖”表推测,“大概”的意思,相同;
B 念无与为乐者的“与”是“和”的意思,相与步于中庭的“与”是“和”的意思,相同;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是“只”的意思,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但”是“只”的意思,相同;
D夕日欲颓的“欲”是“将要”的意思,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欲”是“欲望”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养成多记多积累的好习惯,在做笔记时要做好归类整理,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的联系,通过推敲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该词的具体含义;寻找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搭配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搭配方式来确定该词的意义;根据语法规则判断词性:文言文中的词语有时会因为语法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借助词典或其他资料: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该词的意义,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或其他资料,以获取更准确的解释;总之,在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
二、名著导读
5.下面是小语制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批注卡,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文段摘抄 批注
(甲)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乙) 他是一个约十三四岁的山西少年,我不晓得他是怎样参加红军的。他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对于自己的那个角色,态度极其认真。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条军官皮带,穿着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上新的硬板纸。在他的洗得很干净的上衣领口里面,总是衬着一条白布,露出一点。他无疑是全城最漂亮整齐的士兵。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 ①基础性批注:    (品读甲乙两段中加点词句,结合文体特征,揣摩作者用意。)
②点评式批注:    (斯诺称乙段中的“红小鬼”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这是批评还是赞美?谈谈你的理解。)
③感受式批注:    (斯诺成功地刻画了很多“红小鬼”形象,结合整本书阅读,分析斯诺笔下“红小鬼”的形象特点。)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这些词句体现了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贬词褒用(或明贬实褒或欲扬先抑),运用外貌描写,写出“红小鬼”季邦爱惜军装,喜欢漂亮,穿着干净整洁、洋气时髦的个性气质。;这些“红小鬼”形象鲜活可爱,他们做事认真负责,忠于职守;他们自尊自信,精神极好。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1)根据上文"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和下文可知,"彭德怀告诉我"一语表明"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所说的事情是真实的,体现了这部名著的纪实性特点。
故答案为:《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这些词句体现了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根据下文"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条军官皮带,穿着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上新的硬板纸。在他的洗得很干净的上衣领口里面,总是衬着一条白布,露出一点。他无疑是全城最漂亮整齐的士兵。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可知,斯诺称乙段中的"红小鬼"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是赞美这个"红小鬼"的军容整洁。
故答案为:贬词褒用(或明贬实褒或欲扬先抑),运用外貌描写,写出“红小鬼”季邦爱惜军装,喜欢漂亮,穿着干净整洁、洋气时髦的个性气质。
(3)根据(甲)"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可知,他们工作认真;根据(乙)"对于自己的那个角色,态度极其认真"可知,他们为自己"红军"的身份而自豪;根据文中"我"称呼他"喂"时的不高兴可知,他们很自尊;根据文中所写的他们拿起枪杆、勇敢战斗可知,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故答案为:这些“红小鬼”形象鲜活可爱,他们做事认真负责,忠于职守;他们自尊自信,精神极好。
【点评】
(1)本题考查文体常识及写作方法。作答此题,学生要重视日常学习的积累,尤其要掌握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内容。
(2)本题考查词义理解与评析。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此题是对刻画人物手法的考查,正面刻画人物主要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侧面描写是通过环境、其他人物形象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填空题
6.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3)从思想感情看,《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最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1)陶弘景
(2)苏轼;东坡居士;宋(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3)闲;仙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作家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依据学习的积累作答。
故答案为:⑴ 陶弘景 ⑵ 苏轼 ; 东坡居士 ; 宋(北宋) ; 苏洵 ; 苏辙 ; 唐宋八大家 ⑶ 闲 ; 仙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答案】tuí;lín;xiē;yù;suì;bǎi;zǎo;xìng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竞跃
晓雾将歇(xiē) 与(yù)其奇者
遂(suì)至承天寺 盖竹柏(bǎi)影也
藻、荇(zǎo)(xìng)交横
故答案为:tuí;lín;xiē;yù;suì;bǎi;zǎo;xìng。
【点评】 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确定。特别要注意形声字不读声旁的字的读音。要做好这类题目,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一些特殊字的读法,贵在平时积累、辨析。
四、默写
8.(1)自康乐以来,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   ,   。
(3)《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
(4)《记承天寺夜游》中,体现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5)《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句子是:   ,   。
【答案】(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本题为连续性默写,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与”、“鳞”、“颓”、“藻“、”荇”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⑷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点评】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 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另 外,如果题干中要求“只做两小题”,就要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句中没有生僻难写字、易错字的两题作答,否则阅卷时只按答出的前两题计分,所以答题时一 定要看清填写要求。
五、语言表达
9.导学二*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文末谈及谢灵运的原因。
[材料一]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
——《宋书·谢灵运传》
[材料三]
汤惠休日: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品》
[材料四]
陶弘景三次远游浙东,求仙访道,其所历之地如始宁、会稽、永嘉等地也多为谢灵运所涉足。
——王晓东《<答谢中书书>三考》
【答案】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描绘的山水清丽曼妙,备受后世山水诗人的尊重;陶弘景来到谢灵运曾涉足的山水胜地,写下”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情,又表现了自己热爱山水.淡泊名利的志趣。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解析】 材料一讲述了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材料二介绍了谢灵运对游玩山水的热爱,材料三是对谢灵运诗歌的赞赏,材料四介绍了陶弘景对谢灵运涉足之地的重访。
故答案为: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描绘的山水清丽曼妙,备受后世山水诗人的尊重;陶弘景来到谢灵运曾涉足的山水胜地,写下”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谢灵运的敬仰之情,又表现了自己热爱山水.淡泊名利的志趣。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B.晓雾将歇 歇:歇息
C.夕日欲颓 颓:坠落
D.沉鳞竞跃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 不以疾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欲界之仙都 春冬之时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一犬坐于前
1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B.选文语言凝练丰富,结构精巧,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C.选文写景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D.选文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
【答案】10.B
11.C
12.D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点评】10.ACD.正确。
B.有误,句意:早上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故答案为: B
11.A.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以,连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不如这样快。以,动词,认为;
B.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起在庭院散步。与,副词,一起;
C.句意: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之,助词, .的。\春天和冬天的季节。之,助词,的;
D.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其,代词,它的\。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代词,其中;
故答案为: C
12.ABC.正确。
D.有误,“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有误,根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应为:暗含着作者能与古代先贤比肩的自得之意。
故答案为: D
七、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13.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14.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答案】13.示例:画家;就要画一幅长卷来赞美它的雄伟壮阔
14.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诗歌对联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⑵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点评】13.本题考查仿写。作答时,需分析例句的格式和语义,仿句要与例句的格式相同,语义相关。作答本题时,扣住“夏天是个好季节”这个中心句,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不要求统一答案。
故答案为: 画家;就要画一幅长卷来赞美它的雄伟壮阔。
1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把酒问鲶鱼可对临风歌盛世。谁道磁湖水浅可对声随月亮山高。据此可拟写下联为: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故答案为: 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八、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 《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16.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17.下列各句中与“以虞水之再至”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冬之时 (《三峡》)
B.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D.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9.【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15.散步;只,只是;到……去;最终,终于
16.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7.B
18.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19.宦途失意的苦闷 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文言实词有赖于日常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记忆更有效。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断句的基础是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作用,认识句子结构,要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作用的判断。日常学习中要留心积累“之”等常见虚词的用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不轻易更改语序。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比较阅读中,要注意两篇文章相关联的内容,以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帮助理解课外文言文。
【点评】15.“步”①行走。②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追随。③行走时两脚的距离。④事情进行的程序、阶段、程度。⑤中国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⑥同“埠”,多用于地名。⑦姓。
“但”①只,仅,只是。②不过,可是。③徒然。④姓。
“诣”①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②[造诣]学业或技艺所达到的程度。
“卒”①兵。②旧称差役。③死亡。④完毕,终了。⑤终于。
故答案为:散步;只,只是;到……去;最终,终于
16.本句句意为“ 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根据句意,捕捉虚词“ 矣 ”“虽”字帮助断句。
故答案为: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7.题目中“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选项中“之”意思是“的”;
B选项中“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选项中“之”意思是“这样”,主要用在主谓句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变主谓句为主谓短语,能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强调谓语,舒缓语气的作用;
D选项中“之”意思是“的”。
故答案为:B
18.①翻译时注意古今异义词“庭下”,注意关键字词“如”“交横”“盖”,注意判断句式“也”。
②翻译时注意名词作动词“庐”,注意关键字“过”,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代词“其”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9.【甲】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苏东坡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中有关苏东坡的事迹题目已给出概括,两件事情都与他为官,关爱百姓有关,因此能容易答出“ 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的答案。
故答案为: 宦途失意的苦闷 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意思对即可)。
九、诗歌鉴赏
浣溪沙
[宋]苏 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睛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冀(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20.上阕中,   和   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
21.“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20.淡烟;疏柳
21.“人间有味是清欢”意为“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 苏轼所谓的“清欢”乃是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同时,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生的一种隐退的消极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内容,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及描写特点,理解诗句的深意。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
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似在向放晴的沙滩献媚。洛涧入淮后逐渐变得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这野餐的味道着实十分爽口。而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点评】20.淡烟疏柳媚睛滩。翻译为: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似在向放晴的沙滩献媚。作者从淡烟、疏柳中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妩媚形态。
故答案为:淡烟、疏柳
21.人间有味是清欢,翻译为:而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下片写春盘初试的杯盏清欢。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一言饮,一言食,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清茶一盏,野餐一顿,表现了词人对平淡简朴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词人对宁静无忧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也表现了他备受官场黑暗的侵扰后的消极隐退思想。
故答案为: “人间有味是清欢”意为“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雪沫乳花”的清茶,“蓼茸蒿笋“翡翠般的蔬菜,一白一青,色泽鲜美,眼前美景更是让词人心生喜悦。清茶一盏,野餐一顿,表现了词人对平淡简朴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词人对宁静无忧的远离世俗干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苏轼所谓的“清欢”乃是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同时,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生的一种隐退的消极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十、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清水一般的杨绛
①看杨绛先生和钱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钱锺书潇洒俊朗,她温婉清秀,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②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过去了,他们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一同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最才的女。
③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不由得惊叹,杨绛先生已是百岁老人了。岁月的河流中,如江南人家的一坛女儿红,历久弥香
④老去的只是光阴,不老的,永远是她的人格魅力。
⑤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写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⑥她八十余岁时,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之间,无微不至,辛苦和操劳可想而知。钱先生临终,眼睛一直未合上,她俯在他的耳边柔声地低语:“你放心听到这句话,钱先生安然离世。
⑦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早年她和钱先生一起留学英国,在英国牛津生下女儿钱瑗。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生苦着脸去看她。一次,不小心将墨水打翻了,染了来布。她说,有我,我洗。几天后他又说,不能锁门了。她又说,不要紧,我修。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
⑧钱锺书一生学贯中西,著书立说,但在生活琐事面前却如幼童一般束手无策。有她一生陪伴在他身旁,做他温柔的知己。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她还是那句话:“你放心,内心如此强大和沉静,听之令人落泪。此时
⑨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尽我应尽的责任。”
⑩尘世间,她最爱的俩人都离她而去,内心的悲苦和孤独无以言表。八十余岁的老人,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写下我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温馨感人。
那段灰暗的日子,他们都被下放“干校”劳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绛先生写下散文《干校六记》,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她温情而柔弱地支撑着他,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年近九十岁,开始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钱先生离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完成钱先生未完成的事业。她以这样的方式,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连同他们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有一次,媒体邀请她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还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
她说得真好。她就是一滴清水,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
(文/李娟,有改动)
22.钱锺书先生称赞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能体现这句评价的事件。
23.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24.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2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
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
26.理解“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的深刻含义。
27.本文以“清水一般的杨绛”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22.杨先生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生活琐事,直到钱先生生命的尽头。
23.承上启下,表现了杨绛先生一生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后,内心的淡定沉静和豁达从容,表达了作者对杨先生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24.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在他的耳边”“柔声”“低语”体现了杨绛先生在面对即将离开人世的丈夫钱锺书时淡定从容的心态,“你放心,有我”一句可以安慰钱锺书的话语,体现了杨绛先生在生死面前内心的强大和沉静。
25.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杨绛的《干校六记》比喻成一树树盛开的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文字所展现出来的魅力,这些文字化解了曾经的苦难,进而表现出杨绛先生内心的温柔美好,表达了对杨绛先生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
26.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透亮。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也不被俗世所打扰。
27.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杨绛的温婉清秀、静美端庄的外在形象和她文字的特点与内心的品质:干净、清澈、透亮,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俗之态,也不被世俗所打扰的内在品质;暗示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杨绛的无限欣赏和赞美之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应通读文本,亲自题干要求,确定答题的范围,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并且加以归纳概括。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放在结尾有: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在中间结构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作用,内容上结合上下的内容进行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先生掌握常见的描写方法,准确进行判断,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文本的中心进行分析和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5)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6)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点评】22.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筛选的能力,根据题干”最贤的妻“ 找到题干中的引文,文章第二段“钱钟书曾称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根据文段⑥:杨绛先生辛苦操劳,照料钱钟书先生和女儿;⑦⑧:杨绛先生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生活琐事概括为:杨先生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生活琐事,直到钱先生生命的尽头。
23.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理解。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结构上: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上表现了杨绛先生一生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后,内心的淡定沉静和豁达从容,表达了作者对杨先生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2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根据题干要求对描写的理解。描写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有包括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神态、细节等。“在他的耳边“”柔声”“低语 ”属于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了杨绛先生在面对即将离开人世的丈夫钱锺书时淡定从容的心态, “ 你放心,有我 “属于语言描写, 以安慰钱锺书的话语,体现了杨绛先生在生死面前内心的强大和沉静。
25.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题干已经明确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语句中“把杨绛的《干校六记》比喻成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是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文字所展现出来的魅力,这些文字化解了曾经的苦难,进而表现出杨绛先生内心的温柔美好,表达了对杨绛先生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
26.本题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根据文意,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整理文稿,并且将其全部捐出,在没去参加研讨会说的话,语句表明杨绛先生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透亮。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也不被俗世所打扰。
27.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标题把杨绛比作清水,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杨绛的温婉清秀,静美端庄;生动地写出了杨绛文字的特点和内心的品质干净、清澈、透亮,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俗之态,也不被世俗所打扰(内在品质)。同时暗示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杨绛的无限欣赏赞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
十一、写作题
28.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餐桌上的一家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⑵一朵鲜花可以擦亮春天的眼睛,一本好书可以启迪沉睡的思想,一段旋律可以拨动思念的心弦,一句鼓励可以点燃奋斗的激情当你用心凝想,生活中很多的人、事、景、物都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存在,他们一独特的方式唤醒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以更美好的姿态面对未来。
请以“唤醒”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
餐桌上的一家子
“可以吃啦!”,听到妈妈的叫声,我们似乎已经听到美食的“召唤”。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了餐桌旁,迅速入座,等待着妈妈把最后菜端上桌。之后,自然就是我们的“dinner time”啦!
吃饭时间,爸爸妈妈就聊起了大人间的那些常见话题。吃着吃着,弟弟只吃一点就又不吃了,没办法,妈妈只好拿起家法——“衣架先生”了,说:“你吃不吃?”。见到了它,弟弟无动于衷,就跟没看到似的。没办法,谁叫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嘞。妈妈只好放下自己的碗来亲自喂他了。这下爸爸看不下去了,说:“他爱吃不吃,你别管他了,自己吃,这样你还惯着他,长大了以后怎么办。”妈妈急了,说:“他现在还小,不吃身 体会 不好的你不懂吗?”“你别管他,待会不给他零食吃,他饿了吃饭时自然会吃。”“你吃你的就行了!”妈妈继续喂弟弟。“让他自己吃就好了!”妈妈发脾气了,她放下碗,回房间,门“砰”地一声关上了。
爸爸也回到了客厅,生气地在沙发上坐着。弟弟看到后,只好乖乖地低着头吃他的饭。过了一会,爸爸起身走向房间,推门进去了,我和弟弟飞速地放下碗,贴着房间门听着,只听妈妈正在说着爸爸:“我喂他怎么了?你吃你的不就好了,你管我干嘛?”“我知道你是为他好,可孩子不能这么惯着,要不然他是不会知道你是为他好的。”妈妈沉默了,之后在爸爸的解说下,他们又和好了。这下我和弟弟才放下心来,继续吃饭。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爸爸他的想法:他并非是不想管弟弟、不疼弟弟,而是因为爱他才这样做。就好像所有的父母,他们总是说你这你那的,说明他们爱你,如果真是挑你毛病,为什么不挑别人的呢?所以不要辜负了父母对你的爱……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任务一:【题干分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要求以“餐桌上的一家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中心词是“一家子”,说明要表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刻画一家人的形象;其次“餐桌上”是个范围限制词,说明是写吃饭时一家人的和谐、欢乐、笑谈等等。
【立意选取】
1.中秋佳节,餐桌上的一家子其乐融融。
2.新春佳节,餐桌上的一家子的开心情景。
3.看到期末考试成绩时,餐桌上的一家子的言谈。
任务二:【题干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加话题的作文。材料指出鲜花、好书、优美旋律、鼓励的话语的价值,最后指出“生活中很多的人、事、景、物都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存在,他们一独特的方式唤醒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以更美好的姿态面对未来”,进而引出话题中心“唤醒”。
【立意选取】
1.一个微笑唤醒了麻木的灵魂。
2.一个鼓励的话语唤醒了慵懒的学生。
【点评】(1)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本题考查话题作文。首先根据引导语来审题立意,拟定标题。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从同行对象的角度可以分为人物、事物、精神、品质等,从立意角度可以分正面立意、反面立意。然后进行选材构思。注意列提纲,明确整篇作文的框架,最后调动积累的好词佳句,填充内容,完成习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试着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丰富细节,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主题更深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11.短文二篇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解说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的意境。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B.晓雾将歇(停歇)
C.沉鳞竞跃(争相跳) D.月色入户(门)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tuī) B.与其奇者(yù)
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竹柏(bǎi)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名著导读
5.下面是小语制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批注卡,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文段摘抄 批注
(甲)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乙) 他是一个约十三四岁的山西少年,我不晓得他是怎样参加红军的。他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对于自己的那个角色,态度极其认真。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条军官皮带,穿着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上新的硬板纸。在他的洗得很干净的上衣领口里面,总是衬着一条白布,露出一点。他无疑是全城最漂亮整齐的士兵。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 ①基础性批注:    (品读甲乙两段中加点词句,结合文体特征,揣摩作者用意。)
②点评式批注:    (斯诺称乙段中的“红小鬼”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这是批评还是赞美?谈谈你的理解。)
③感受式批注:    (斯诺成功地刻画了很多“红小鬼”形象,结合整本书阅读,分析斯诺笔下“红小鬼”的形象特点。)
三、填空题
6.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3)从思想感情看,《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最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7.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四、默写
8.(1)自康乐以来,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   ,   。
(3)《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
(4)《记承天寺夜游》中,体现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5)《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句子是:   ,   。
五、语言表达
9.导学二*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文末谈及谢灵运的原因。
[材料一]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
——《宋书·谢灵运传》
[材料三]
汤惠休日: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品》
[材料四]
陶弘景三次远游浙东,求仙访道,其所历之地如始宁、会稽、永嘉等地也多为谢灵运所涉足。
——王晓东《<答谢中书书>三考》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B.晓雾将歇 歇:歇息
C.夕日欲颓 颓:坠落
D.沉鳞竞跃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 不以疾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欲界之仙都 春冬之时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一犬坐于前
1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B.选文语言凝练丰富,结构精巧,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C.选文写景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D.选文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
七、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13.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14.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八、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 《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16.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17.下列各句中与“以虞水之再至”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春冬之时 (《三峡》)
B.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D.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9.【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九、诗歌鉴赏
浣溪沙
[宋]苏 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睛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冀(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20.上阕中,   和   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
21.“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十、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清水一般的杨绛
①看杨绛先生和钱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钱锺书潇洒俊朗,她温婉清秀,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②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过去了,他们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一同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最才的女。
③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不由得惊叹,杨绛先生已是百岁老人了。岁月的河流中,如江南人家的一坛女儿红,历久弥香
④老去的只是光阴,不老的,永远是她的人格魅力。
⑤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写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⑥她八十余岁时,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之间,无微不至,辛苦和操劳可想而知。钱先生临终,眼睛一直未合上,她俯在他的耳边柔声地低语:“你放心听到这句话,钱先生安然离世。
⑦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早年她和钱先生一起留学英国,在英国牛津生下女儿钱瑗。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生苦着脸去看她。一次,不小心将墨水打翻了,染了来布。她说,有我,我洗。几天后他又说,不能锁门了。她又说,不要紧,我修。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
⑧钱锺书一生学贯中西,著书立说,但在生活琐事面前却如幼童一般束手无策。有她一生陪伴在他身旁,做他温柔的知己。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她还是那句话:“你放心,内心如此强大和沉静,听之令人落泪。此时
⑨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尽我应尽的责任。”
⑩尘世间,她最爱的俩人都离她而去,内心的悲苦和孤独无以言表。八十余岁的老人,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写下我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温馨感人。
那段灰暗的日子,他们都被下放“干校”劳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绛先生写下散文《干校六记》,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她温情而柔弱地支撑着他,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年近九十岁,开始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钱先生离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完成钱先生未完成的事业。她以这样的方式,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连同他们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有一次,媒体邀请她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还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
她说得真好。她就是一滴清水,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
(文/李娟,有改动)
22.钱锺书先生称赞杨绛先生是“最贤的妻”,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能体现这句评价的事件。
23.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24.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2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
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
26.理解“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的深刻含义。
27.本文以“清水一般的杨绛”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十一、写作题
28.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餐桌上的一家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⑵一朵鲜花可以擦亮春天的眼睛,一本好书可以启迪沉睡的思想,一段旋律可以拨动思念的心弦,一句鼓励可以点燃奋斗的激情当你用心凝想,生活中很多的人、事、景、物都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存在,他们一独特的方式唤醒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以更美好的姿态面对未来。
请以“唤醒”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