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14.背影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14.背影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5:34:2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14.背影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差使(chāi) 簌簌(sù) 马褂(guà)
B.颓唐(túi) 亏空(kūi) 丧事(sāng)
C.妥帖(tiè) 脚夫(jiǎo) 拭干(shì)
D.游逛(guàng) 膀子(bǎng) 举箸(zhù)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ABD正确,"帖"应读 tiē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边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D项,“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理解错误,这一句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做本题时注意根据句子的内容揣摩深层含义。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悲哀 哀弱 嘱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旅馆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 项,"哀弱"应为"衰弱","嘱拖"应为"嘱托"; B 项,"钩留"应为"勾留"; C 项,"晶萤"应为"晶莹","交御"应为"交卸"。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4.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卖典质(财物)     拭干(擦)
B.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C.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家中光景(时光)
D.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
【答案】B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A项,"质"的意思是"抵押";
B 项解释完全正确;
C 项,"光景"意思是"境况";
D 项,"颓唐"的意思是"衰颓败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二、填空题
5.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号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出版有诗文集     ,散文集    、《欧游杂记》等。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文字风格不一,但都注重写法上的“     ”,曾被誉为“美文”的典范。
【答案】佩弦;实秋;《踪迹》;《背影》;漂亮和缜密
【知识点】近代文学
【解析】朱自清,字佩弦,号实秋,出版的诗文集是《踪迹》,散文集是《背影》。其散文注重写法上的“漂亮与缜密”。
故答案为:佩弦;实秋;《踪迹》;《背影》;漂亮和缜密。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信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文字风格不一,但都注重写法上的“ 漂亮和缜密 ”。
6.叶圣陶曾将《背影》选人教科书,并说道:“篇中的人物语言,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情感。”请分析《背影》中父亲的语言分别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情感或性格。
表4-1《背影》中父亲的语言赏析
父亲的语言 父亲的心理、情感或性格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①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心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③   
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的细心
【答案】[示例]父亲想用他的坚强安慰儿子;父亲的细心和对儿子的关心;父亲对儿子的不舍和牵挂
【知识点】背影;作品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①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看到眼前的狼藉,作者留下泪来,父亲见此强打精神安慰儿子。
②父亲当时异地谋生,正须多方奔走,又难以抽身,因此,他“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表现了父亲毅然将生计暂时搁置,执意为“我”送行的细心和对儿子的关 。
③父亲终于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临别的嘱咐,又一次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牵挂与系念。
故答案为:父亲想用他的坚强安慰儿子、父亲的细心和对儿子的关心、父亲对儿子的不舍和牵挂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读懂语句内容,理解语句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表现人物何种情感态度等。
三、语言表达
7.导学三*[语言欣赏]朱自清的语言是“风华自朴素来”,他的语言简约、典雅、隽永。请仿照示例,进行赏析。
[示例]
摘录: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赏析:语言朴素精练,几个短句,交代的信息却极多,可谓言简意赅。
(1)摘录: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   
(2)摘录:   
赏析:   
【答案】(1)简简单单, 却耐人寻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细心体贴、对儿子充满温情的父亲。
(2)[示例]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多用文言词语.如”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发之于外”“触他之怒”等.使语言古典雅致。
【知识点】衔接仿写;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1)简单交代儿子原地待着,他去买橘子,表现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2)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既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同时也说明了他对茶房的不放心。
②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异地谋生,正须多方奔走,又难以抽身,父亲毅然将生计暂时搁置,执意为“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终于”二字,把父亲对“我”无限关切、过分忧虑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文言词汇使语言更古朴典雅。
故答案为:(1) 简简单单, 却耐人寻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细心体贴、对儿子充满温情的父亲。
(2)摘录: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赏析:多用文言词语.如”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发之于外”“触他之怒”等.使语言古典雅致。
【点评】(1)(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读懂《背影》,找到对应句,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注意一个句子,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要答全了。
四、名著导读
阅读分享:同学们以“称呼里的情味”为主题,开展名著阅读分享会。
【文段一】
我不知道向西北的长途跋涉在他年轻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对这个一本正经的少年来说,这整个事情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
“很苦吧,嗯 ”我试着问道。
“不苦,不苦。有同志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文段二】
这个外科医生对蜗牛施行了麻醉。它几乎总是单独操作,即使遇到一只个头很大的蜗牛,它也不 找助手。在它施行完麻醉手术后,总会有宾客不请自来。众宾客来到餐桌前,与食物的真正主人并无 纷争,毫不客气地尽情享用,不分彼此。两天后,主人与食客都离去了,我便把蜗牛壳口冲下翻过来,只见壳里的东西像锅口朝下倒浓汤似的全流了出来。主客吃饱喝足之后,把残羹剩饭撇下了。
(节选自《昆虫记》)
8.小南发现,斯诺将【文段一】中的“我们革命青年”统称为①   【文段二】中法布尔将夜 晚常见的一类昆虫②   称呼为“外科医生”“助手”“宾客”“主人”“食客”。
9.小山发现,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通过称呼传递人物或群体的精神与信仰;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对昆虫的花样称呼背后体现了哲学家的思想、美术家的审美和文学家的文笔。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或《昆虫记》中任选一个称呼,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该称呼的理解。
10.热点书评:同学们以“镜看名著”为主题,开展书评分享会。
小圳:读《红星照耀中国》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像从放大镜中看微观世界。
小 深:读《飞向太空港》像从望远镜中看航天世界,读《寂静的春天》像从多棱镜中看现代环境。
请从以上任选一本书籍,结合书中具体内容,参考示例,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示例:读《皇帝的新装》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世界。因为作者用极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力写 出了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最后真相被天真烂漫的小孩子揭穿的故事。例如,皇帝穿上 了一件看不见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情节,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答案】8.红小鬼;萤火虫
9.【示例1】我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徐海东“红色窑工”的称呼。徐海东被称为“窑工”是因为他曾是一名窑厂的优秀工人,并且做工速度在全国遥遥领先;被称为“红色窑工”是 因为他后来投军从戎,是党进行革命的得力干将,且忠于革命、忠于党,所以称为“红色窑工”。
【示例2】我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伙夫头”的称呼。朱德被称为“伙夫头”首 先是因为他不注重外表,穿着打扮随意,且从事各项农活等重活累活,看起来不像将军,倒 像是烧火的“伙夫头”;其次是因为该称呼体现了朱德平易近人、亲切待人的性格,广受群众喜爱认可。
【示例3】我选择《昆虫记》中蟋蟀“昆虫界的歌唱家”的称呼。该称呼一方面表现了蟋 蟀擅长发出优美清亮的声音,另一方面流露出法布尔对蟋蟀悦耳动听的叫声的喜爱和赞美,包含着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示例4】我选择《昆虫记》中螳螂“完美的捕食者”的称呼。该称呼一方面说明螳螂捕食本领非常高明,另一方面法布尔用拟人化的手法,流露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10.【示例1】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因为作者用纪实手法描绘 了中国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例如:作者深入根据地,经过大量访谈,客观地记录了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人们了解他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示例2】读《昆虫记》,就像从放大镜中看微观世界。因为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呈现出一 个有趣的昆虫世界。例如,作者在记述蝉幼虫脱壳的过程时,细致地描写了蝉的动作,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昆虫世界。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记忆,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2)此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应用心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作品,了解有关作品的文学常识,且能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还要能体悟作品的主题、重要人物、关键情节和经典片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轻松应对试题。
(3)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点评】8.①[文段一]中“我们革命青年”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小战士,红小鬼是对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小战士的称呼。在红军长征队伍中,红小鬼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他们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②《昆虫记》中,萤火虫是以吮吸动物的肉为生,萤火虫最喜欢吮吸的是蜗牛的肉,萤火虫把蜗牛的肉吮吸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个空壳。因此,[材料二]中法布尔将萤火虫称呼为“外科医生”“助手”“宾客”“主人”“食客”。故答案为: 红小鬼 萤火虫
9.《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人有很多独特的称呼,这些称呼都是根据人物的特点、性格、职务等得来的。比如,徐海东被称为“红色窑工”,因为他来自大别山区一个世代窑工家庭,自己也在窑里做了十一年工。后来参加中国共产党干革命,做了大将。斯诺对毛泽东的称呼有“面容瘦削的中国青年”“共产党军队的领袖”“红军的灵魂”。这些称呼突出了毛泽东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周恩来的形象被描述为一个“外表秀气”“博览群书”的知识分子。同时,他的政治才能也被强调,“具有一种稳健的风格和卓越的政治头脑”,能够“把各种复杂的因素加以平衡和协调”。这些描述反映了作者对周恩来形象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此外,彭德怀被称为“一个颧骨高耸、满腮胡须、双目炯炯有神的农民”。这种描写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农民形象有所不同,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殊魅力。总之,《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人物的称呼是经过精心刻画和描绘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审美观念。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给许多昆虫起了各种有趣的称呼。比如,他称蝗虫为“空中舞者”,这是因为蝗虫的翅膀在阳光下闪耀着美丽的色彩,翩翩起舞的样子也十分优美;他称金龟子为“大自然的清道夫”,这是因为金龟子有着能够翻转的蟓突,在搜寻食物时能够将枯叶翻转过来继续搜寻;他称天牛为“树木破坏者”,这是因为天牛幼虫会钻进树干里,吃掉树心,破坏树木。此外,法布尔还把蜜蜂称为“不会迷失的精灵”,蚂蚁叫作“大力士”,蝉称为“勤劳的歌手”,黄蜂称为“勇敢的小战士”等。这些称呼都是根据昆虫的特点和习性来命名的,既生动形象,又有趣味性,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昆虫的世界。
示例一:我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徐特立“老徐”的称呼。徐特立当时在陕北担任“教书先生”,是红军中的一位教育家。斯诺在采访中经常称呼他为“老徐”,这个称呼体现了徐特立的年龄和经验,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重和亲近感。
示例二:我选择《昆虫记》中圣甲虫“外科医生”这个称呼。该称呼一方面说明圣甲虫分解动物尸体和腐肉的动作熟练,另一方面也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细致入微,包含着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故答案为:【示例1】我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徐海东“红色窑工”的称呼。徐海东被称为“窑工”是因为他曾是一名窑厂的优秀工人,并且做工速度在全国遥遥领先;被称为“红色窑工”是 因为他后来投军从戎,是党进行革命的得力干将,且忠于革命、忠于党,所以称为“红色窑工”。【示例2】我选择《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伙夫头”的称呼。朱德被称为“伙夫头”首 先是因为他不注重外表,穿着打扮随意,且从事各项农活等重活累活,看起来不像将军,倒 像是烧火的“伙夫头”;其次是因为该称呼体现了朱德平易近人、亲切待人的性格,广受群众喜爱认可。
【示例3】我选择《昆虫记》中蟋蟀“昆虫界的歌唱家”的称呼。该称呼一方面表现了蟋 蟀擅长发出优美清亮的声音,另一方面流露出法布尔对蟋蟀悦耳动听的叫声的喜爱和赞美,包含着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示例4】我选择《昆虫记》中螳螂“完美的捕食者”的称呼。该称呼一方面说明螳螂捕食本领非常高明,另一方面法布尔用拟人化的手法,流露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10.《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昆虫记》是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这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常见的镜子类型有:望远镜,放大镜,墨镜,显微镜,哈哈镜,平面镜。将名著中能体现镜子特点的方面阐出来,再结合书中具体情节叙述即可。示例: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望远镜中看真实的历史。因为历史已成过去,作者带领世界后人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艰苦斗争历程,读者有着拨开迷雾见青天的感受。例如:作者再现工农红军长征的起因和目的以及长征的历程、长征的结束和意义。故答案为:17.示例1: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因为作者用纪实手法描绘了中国红色区域的真实情况。例如:作者深入根据地,经过大量访谈,客观地记录了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人们了解他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示例2:读《昆虫记》,就像从放大镜中看微观世界。因为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呈现出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例如,作者在记述蝉幼虫脱壳的过程时,细致地描写了蝉的动作,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昆虫世界。
五、语段阅读
11.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 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作者着重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父亲的背影?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句中的“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本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选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1)描写父亲寒碜的外貌,反映家境的惨淡;描写父亲过铁道的动作,突出其步履的艰难。作 用:突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2)不能删去。因为“再”传达出“我”一直目送着父亲,写出了“我”对父亲眷恋不舍的 感情。
(3)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出家庭生活艰难、惨淡的景况,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4)第一次是被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第二次是和父亲分别,因依恋和牵挂父亲而流泪。两次流泪既烘托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又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感激,突出了父子情深。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仔细阅读这段话,可以看出,语段描写了父亲寒碜的外貌,表现其家境的惨淡;还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过铁道的动作,突出其步履的艰难。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父亲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无比的关爱。
故答案为; 描写父亲寒碜的外貌,反映家境的惨淡;描写父亲过铁道的动作,突出其步履的艰难。作 用:突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2)"再"字说明作者一直在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不能删去。因为“再”传达出“我”一直目送着父亲,写出了“我”对父亲眷恋不舍的 感情。
(3)三个"布"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的穷苦,家境的困窘,呼应了开头,同时,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故答案为;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出家庭生活艰难、惨淡的景况,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第一次流泪,是在我看到父亲努力爬上月台的背影的时候,表现了对父亲的感激。父亲爬的如此艰难,还是执意去给我买橘子,让我感动。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是第二次流泪,是在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当中,再也看不到的时候。表现了父子二人离别之时,我对父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第一次是被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第二次是和父亲分别,因依恋和牵挂父亲而流泪。两次流泪既烘托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又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感激,突出了父子情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在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结合句子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句子的表述对象;然后从句义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思考。
(4)本题考查赏析人物感情。解答本题,要按顺序找到相应的段落,结合其中描写作者心理、动作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感情或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概括作答即可。
六、综合性学习
请你参加“父爱伴我成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2.[活动一:读材料,谈体会]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写出你的两点感受。
材料一:
在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妻子要求孩子帮自己做家务时,孩子就会理所应当地严词拒绝,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母亲的事情,自己有权不去帮忙。这些思想或者是父亲在无意之间传达给孩子的,或者是孩子从父亲的行为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二:
父亲关爱孩子成长调查
地域 内容 城市 农村
父亲能抽出时间陪孩子 63% 34%
父亲能制定行为规则约束孩子 79% 46%
父亲能给予方向指导鼓励孩子 74% 42%
13.[活动二:谈观点,悟真情]小明迷恋手机游戏,导致成绩下滑,小明的父亲没收了手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小明非常生气,甚至有些怨恨父亲。作为好朋友,你该怎样劝说小明理解父亲的做法?
【答案】12.父亲的行为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家庭中父亲陪伴、约束、鼓励孩子的情况明显好于农村。
13.示例:小明,你对你爸爸的态度是不合适的。你迷恋手机游戏已经影响了学习,你爸爸是希望你爱护自己,学有所成才这样做的。希望你能换位思考,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努力成为他的骄傲。你说呢?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语言得体
【解析】⑴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点评】12.从材料一看,父亲的很少帮妻子做家务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一不愿 意帮助母亲。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父亲的行为会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材料二的图表数据看,城市家庭中父亲,在陪伴、约束和鼓励孩子的情况明显好于农村家庭的父亲,应该引导父亲关注关爱孩子的成长。
故答案为: 父亲的行为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家庭中父亲陪伴、约束、鼓励孩子的情况明显好于农村。
13.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小明) ;其次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父亲没收手机是出于爱,手机影响了学习等) ;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 小明,你对你爸爸的态度是不合适的。你迷恋手机游戏已经影响了学习,你爸爸是希望你爱护自己,学有所成才这样做的。希望你能换位思考,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努力成为他的骄傲。你说呢?
七、文言文阅读
方山子传①
苏轼
方山子②,光、黄③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
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释】①本文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贬居黄州期间。②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③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④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14.解释文中加点字。
①然   ②使    ③之    .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16.用“/”给画线句子断句。(限断3处)
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
17.方山子与陶渊明一样都选择远离尘世,请你结合文本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行为、思想。
18.有学者指出,苏轼作《方山子传》并非只是为方山子立传。这个观点你同意吗?在这篇传记中你能读出苏轼的写作意图吗?
【答案】14.连词,表示转折。不过,但是;命令,派遣;代词,代前文之“鹊”
15.(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人认识他。
16.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17.①他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②他隐居时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③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往来于山中;④他的家中四壁萧条,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露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18.同意。从“故人陈季常”到“方山子”,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志有才的青年如何变成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而作者也已从当年的“苏贤良”变成了谪居的罪臣。当这隐士和罪臣碰在一起时,文中只是着力刻画了青年陈慥的形象,与如今的方山子形象充满了矛盾。苏轼努力从方山子的眉宇间捕捉到属于陈慥的那份精悍之色,觉得他实在不该自甘于山间的隐居生活,仿佛为其没有入仕而惋惜,但文未一段对世外高人的向往,又传达出苏轼渴求超脱的心愿。所以这篇于贬居期间所作的文章,既是苏轼人物传记方面的代表作,又是苏轼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的反映。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居者。他年轻时仰慕汉代著名侠士朱家、郭解,也崇拜乡里的侠士。年岁稍长,他就改变过去的行为方式,发奋读书,想在当世自由施展其怀抱,但是一直不得志。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粗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是高高耸起的方形帽顶,就说:“这难道是古代乐师戴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看着我,问我为什么来到这里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住所简陋,空无一物,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露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他是一个)喝酒使性、喜欢耍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手,挟着两支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有一鹊飞起,他便派骑手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策马急驰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去多少日子,那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显现在眉宇间,这难道该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吗?
然而方山子上代曾有功劳和门第,应当荫补得官,假使从事于官场宦途,现在也已经声名显赫了。而且,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较。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他生活富裕安乐。(但是)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这穷僻的山中,他如果心中无所得,怎会这样做(弃官而隐居)?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癫狂、涂抹脏污,并且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可能会遇见他们吧!
【点评】14.①句意为:但是一直不得志。
②句意为:他便派骑手追赶射鹊。
③句意为:一箭射中飞鹊。
故答案为:连词,表示转折。不过,但是;命令,派遣;代词,代前文之“鹊”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冠服,衣帽;莫,没有。故答案为:(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人认识他。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他是一个)喝酒使性、喜欢耍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故答案为: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弃车马, 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晚乃遁于光、 黄间 ”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①他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②他隐居时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③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往来于山中;④他的家中四壁萧条,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露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的感悟。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故答案为:同意。从“故人陈季常”到“方山子”,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志有才的青年如何变成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而作者也已从当年的“苏贤良”变成了谪居的罪臣。当这隐士和罪臣碰在一起时,文中只是着力刻画了青年陈慥的形象,与如今的方山子形象充满了矛盾。苏轼努力从方山子的眉宇间捕捉到属于陈慥的那份精悍之色,觉得他实在不该自甘于山间的隐居生活,仿佛为其没有入仕而惋惜,但文未一段对世外高人的向往,又传达出苏轼渴求超脱的心愿。所以这篇于贬居期间所作的文章,既是苏轼人物传记方面的代表作,又是苏轼徘徊于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的反映。
八、诗歌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19.下列诗歌和本首诗歌表达情感完全不同的是(  )
A.《黄鹤楼》 B.《使至塞上》
C.《渡荆门送别》 D.《钱塘湖春行》
20.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9.D
20.表达了诗人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主旨理解。把握诗词曲主旨的方法有: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古典诗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诗人在用到这些意象时,一般都和自身联系起来托物言志,这样,在其固有的象征意义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诗作,主旨就不难理解了;善于发现“诗眼”,一首诗里,诗眼往往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它是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表现诗人感怀、概括力最强的语汇,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来品味,看它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利用诗歌的结构来理解诗歌的内容,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的诗,一般是先情后景;此外,一定要把题目、作者、注释看仔细,找出意象、诗眼,了解诗歌的结构,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再结合问题本身,相信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理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首先要把握诗句大意,然后从遣词、深刻含义、修辞手法、描写角度、写作方法、表达情感、蕴含哲理和启发等方面进行赏析,赏析时一定要扣住主旨,还要结合作者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这类题相对有点难度。
【点评】19.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A:《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之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都有忧伤之感,所以不完全不同;B:《使至塞上》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都有忧伤之感,所以不完全不同;C:《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有忧伤之感,所以不完全不同;D:《钱塘湖春行》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没有一点忧伤之情,所以完全不同;选D。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理解。 此诗是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与朋友游黄鹤楼所作。长安在当时既是朝廷所在地,又是作者家人的所在地,这次被流放去长沙,望长安却不见,所以那种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以及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都孕育而出。
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九、现代文阅读
海上的父亲
虞 燕
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 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行驶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 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 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伙儿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
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 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读者》,有删改
21.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2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24.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动,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答案】21.父亲海员生涯的起点是做木帆船上的厨师,为家人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辛苦工作;3年后,父亲成为机帆船的水手在风雨中历练;多年后,被各种大大小小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的父亲已与海上生活不能分离,成为千吨货轮的水手长。
2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听到的坏消息比作渔网上的铁坠子,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当时心情的沉重和对父亲安危的担忧。②“提起”“带动”“旋转”“撇出”这一系列动作父亲已经做了千百遍,一切都是那样熟练自如,“正中”写出父亲动作的精准,表现出他作为水手长的突出能力和自信。
23.文章开头写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海洋的“深广”“动荡”给父亲的船员生活带来的艰辛和危险。结尾写父亲身后的大海广阔、平静,暗示了经过多年的海上生活,父亲已历练得沉稳、内敛。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4.(示例)木帆船、机帆船、千吨货船,厨师、水手、水手长。船的变换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父亲的蜕变、成长,映衬出父亲吃苦耐劳、坚强的精神品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最后用简洁的解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赏析词语,一般先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其语境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赏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回答。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旨;等等。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仿句。答题要点: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出父亲的形象,参照所给示例进行表达。
【点评】21.(1)结合第二到第五段“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等句子可概括:父亲海员生涯的起点是做木帆船上的厨师,为着家人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辛苦工作。
(2)结合第六到第十段“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等句可概括:3年后,父亲成为机帆船的水手在风雨中历练。
(3)结合第十一段到结尾“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达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可概括:多年后,被各种大大小小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的父亲已与海上生活不能分离,成为了千吨货轮的水手长。
故答案为; 亲海员生涯的起点是做木帆船上的厨师,为家人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辛苦工作;3年后,父亲成为机帆船的水手在风雨中历练;多年后,被各种大大小小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的父亲已与海上生活不能分离,成为千吨货轮的水手长。
22.(1)手法判断。“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天气预报里传来的坏消息比成了渔网上的铁坠子。分析。结合“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可知,这里写出了天气预报里的坏消息让我们的心情沉重,表现了我们对父亲的担忧。(2)角度。“提起”“带动”“摊出”四个都是动词,四个动词比较细致地描写父亲作为水手长时的工作内容,表现了父亲动作的熟练和有序,进而写出了父亲的出色。“正中”写出了动作的结果,展现了父亲动作的精准,表现出他作为水手长的突出能力和自信。
故答案为;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听到的坏消息比作渔网上的铁坠子,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当时心情的沉重和对父亲安危的担忧。②“提起”“带动”“旋转”“撇出”这一系列动作父亲已经做了千百遍,一切都是那样熟练自如,“正中”写出父亲动作的精准,表现出他作为水手长的突出能力和自信。
23.(1)开头写景句。结合“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可知,父亲是在海上工作,而海给父亲的印象是“浩瀚无边,深广动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海上。“深广动荡”突出了海给父亲的印象是深不可测、动荡不安,暗示了父亲的内心,结合后文可知,开始时父亲不适应海上的生活,并且遭遇了许多危险,故开头的写景句写出了海洋给父亲的船员生活带来的艰辛和危险。
(2)结尾写景句。“寂然无声”突出了海洋的平静,结合前文可知,此时父亲已经适应了海上生活,并且爱上了海上的生活,离不开海上的生活了,他能够很好的应对海上生活的各种意外和日常了,故结尾的写景句暗示了经过多年的海上生活,父亲已历练得沉稳,内敛。
(3)开头写景句和结尾写景句句式相似,内容相关,都是写大海给父亲的感觉,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故答案为;章开头写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海洋的“深广”“动荡”给父亲的船员生活带来的艰辛和危险。结尾写父亲身后的大海广阔、平静,暗示了经过多年的海上生活,父亲已历练得沉稳、内敛。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4.抓住“船”这个具体的事物,借此写出父亲的形象。结合第二段“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可知,刚在海上工作时,父亲非常不适应,但是他没有抱怨屈服,而是坚持着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来成长为水手长,工作得心应手,看出他的坚强和吃苦耐劳。示范:船——木帆船、机帆船、千吨货船,厨师、水手、水手长。船体的变化,身份的变化,源于一颗坚忍不拔的心,源于一颗吃苦耐劳的心。
故答案为; (示例)木帆船、机帆船、千吨货船,厨师、水手、水手长。船的变换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父亲的蜕变、成长,映衬出父亲吃苦耐劳、坚强的精神品质。
十、写作题
25.根据要求作文。
阿尔卑斯山的一条路旁竖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当我们朝着远方目标一路奔跑的时候,常常会错过许多不该错过的风景。况且,若你有一双慧眼,风景又何止是清风明月、奇山异水呢?
请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
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
不该错过的风景
“终于熬到星期天了!”我和同学议论着,欢快地走出了校门,奔向老爸的工厂。
到达工厂,天黑了,老爸已回家了。我来到公路边,昏黄的路灯给夜色添了一丝恐怖。好不容易来了辆公交车,我像抓住了救命草一下子跳了车。借着微光我扫视车上,呵,“风景”吓人:几个人戴着墨镜,其中一个女的打扮得花枝招展,其余人的眼睛一直瞅着别的东西,年轻人一这是大脑发出的第一个信号,我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妈妈的话立刻响在耳边:“现在社会太乱,坏人多,千万要小心一些流里流气的小青年.”“小妹妹,坐这儿吧,今天我当回雷锋,照顾一下祖国的‘花朵’。”我一惊,疑惑地回过头,正好和说话人目光接触,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个人长得尖嘴猴腮的,那目光中分明透露出“奸诈” ,他的样子使我想起了电视里坏透了的特务。出于礼貌,我强装笑脸地说了声“谢谢”,便坐了下来,心里却想:黄鼠狼给鸡拜年一没安好心。
过了一会儿,腿便被书包压得有些麻,于是不自觉地活动了一下双腿。这时,一个模样很酷的人语气硬硬地说:“哎, 我帮你把书包放到上面,没人会偷你的书包,又不是什么宝贝。”我看了看他,紧张的心怦怦直跳,忙说:“不用了,拿着就行了。”
说完便慌张地低下了头。他一定是想趁拿书包的同时想拿点什么东西,我这样想着,把书包抱得更紧了。
这时的我只想快点儿到站。早点逃离这辆车,因为这伙人我咋看像电视上一些贩卖儿童的团伙!不行,我得想一个脱身的办法。我的后背紧张害怕得冒出汗来。
这时,有一个年轻人由前往后走,一个由后往前走。我感觉到他们边走还边扫视着我,我心里一惊,不好,他们一定是想先下手为强,我赶忙把书包举起来,想等他们一靠近, 就打碎玻璃跳出去。恰在这时,司机问我:“你到哪儿下车 ”“我一会儿就下。”
我不由自主地往身后看了一眼,他们一前一后向我走来,我似乎看到他们墨镜后面那双瞪得通红的眼,不由地缩着身子向里面挪了挪,手也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旁边那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忙问:“小姑娘,你怎么了 ”这时,那两个年轻人不动声色地走了过来,齐齐把手伸向车架,好像要对我形成围攻之势。我猛地站起来,手提书包喊:“快,快停车,到了。”门一开,我便飞似地逃出这辆“匪车”。
无可奈何,我只能顺着车行的方向,匆匆步行好在离家也就两三公里了昏黄的路灯光稍稍壮着我的胆子.忽然,不远处,出现一丛人影.到近处,才发现,两个年轻人肩扛手提着大包小包,挽着一位矮小的老大爷慢慢地走着,只听得大爷-迭声地道谢,并说:“不是遇上你们俩,今天我真不知道怎么挨到家呢!唉,浑小子们说好来接,连影子也不见。”其中的一个人说:“老头哎,你遇不上我们,也会有别人帮你的。”啊,这不正是刚才车上的那两个不三不四的家伙!
我恍然大悟:他们刚才伸手是替这位大爷取行李的。
我不禁愣住了。
一阵喧闹,老大爷的家人接走了大爷,两个小伙,子哼着流行歌曲飘然而去,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内疚、自责与思索。
呵,不该错失的风.....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不该错过的风景”,“风景”可以指自然界风景,也可以指人生风景。“慢慢走,欣赏啊”的标语牌告诉人们,不要只认准远方的目标,而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一个相对较小的事件素材中表现较为深刻的道理。可以在文前加一段优美的文字作为题记;也可以在文章中加入几个小标题,也可以把一般人使用的第三人称写法改为第一人称,结尾可以以抒情、议论性的文字结尾,收束全文。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14.背影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差使(chāi) 簌簌(sù) 马褂(guà)
B.颓唐(túi) 亏空(kūi) 丧事(sāng)
C.妥帖(tiè) 脚夫(jiǎo) 拭干(shì)
D.游逛(guàng) 膀子(bǎng) 举箸(zhù)
2.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边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悲哀 哀弱 嘱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旅馆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4.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卖典质(财物)     拭干(擦)
B.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C.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家中光景(时光)
D.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
二、填空题
5.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号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出版有诗文集     ,散文集    、《欧游杂记》等。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文字风格不一,但都注重写法上的“     ”,曾被誉为“美文”的典范。
6.叶圣陶曾将《背影》选人教科书,并说道:“篇中的人物语言,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情感。”请分析《背影》中父亲的语言分别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情感或性格。
表4-1《背影》中父亲的语言赏析
父亲的语言 父亲的心理、情感或性格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①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心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③   
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的细心
三、语言表达
7.导学三*[语言欣赏]朱自清的语言是“风华自朴素来”,他的语言简约、典雅、隽永。请仿照示例,进行赏析。
[示例]
摘录: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赏析:语言朴素精练,几个短句,交代的信息却极多,可谓言简意赅。
(1)摘录: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   
(2)摘录:   
赏析:   
四、名著导读
阅读分享:同学们以“称呼里的情味”为主题,开展名著阅读分享会。
【文段一】
我不知道向西北的长途跋涉在他年轻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对这个一本正经的少年来说,这整个事情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
“很苦吧,嗯 ”我试着问道。
“不苦,不苦。有同志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文段二】
这个外科医生对蜗牛施行了麻醉。它几乎总是单独操作,即使遇到一只个头很大的蜗牛,它也不 找助手。在它施行完麻醉手术后,总会有宾客不请自来。众宾客来到餐桌前,与食物的真正主人并无 纷争,毫不客气地尽情享用,不分彼此。两天后,主人与食客都离去了,我便把蜗牛壳口冲下翻过来,只见壳里的东西像锅口朝下倒浓汤似的全流了出来。主客吃饱喝足之后,把残羹剩饭撇下了。
(节选自《昆虫记》)
8.小南发现,斯诺将【文段一】中的“我们革命青年”统称为①   【文段二】中法布尔将夜 晚常见的一类昆虫②   称呼为“外科医生”“助手”“宾客”“主人”“食客”。
9.小山发现,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通过称呼传递人物或群体的精神与信仰;在《昆虫记》中,法布尔对昆虫的花样称呼背后体现了哲学家的思想、美术家的审美和文学家的文笔。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或《昆虫记》中任选一个称呼,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该称呼的理解。
10.热点书评:同学们以“镜看名著”为主题,开展书评分享会。
小圳:读《红星照耀中国》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像从放大镜中看微观世界。
小 深:读《飞向太空港》像从望远镜中看航天世界,读《寂静的春天》像从多棱镜中看现代环境。
请从以上任选一本书籍,结合书中具体内容,参考示例,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示例:读《皇帝的新装》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世界。因为作者用极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力写 出了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最后真相被天真烂漫的小孩子揭穿的故事。例如,皇帝穿上 了一件看不见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情节,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五、语段阅读
11.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 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作者着重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父亲的背影?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句中的“再”能否删去?为什么?
(3)本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选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你是怎样理解的?
六、综合性学习
请你参加“父爱伴我成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2.[活动一:读材料,谈体会]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写出你的两点感受。
材料一:
在生活中,如果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么当妻子要求孩子帮自己做家务时,孩子就会理所应当地严词拒绝,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做家务都是母亲的事情,自己有权不去帮忙。这些思想或者是父亲在无意之间传达给孩子的,或者是孩子从父亲的行为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二:
父亲关爱孩子成长调查
地域 内容 城市 农村
父亲能抽出时间陪孩子 63% 34%
父亲能制定行为规则约束孩子 79% 46%
父亲能给予方向指导鼓励孩子 74% 42%
13.[活动二:谈观点,悟真情]小明迷恋手机游戏,导致成绩下滑,小明的父亲没收了手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小明非常生气,甚至有些怨恨父亲。作为好朋友,你该怎样劝说小明理解父亲的做法?
七、文言文阅读
方山子传①
苏轼
方山子②,光、黄③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
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释】①本文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贬居黄州期间。②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③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④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14.解释文中加点字。
①然   ②使    ③之    .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16.用“/”给画线句子断句。(限断3处)
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
17.方山子与陶渊明一样都选择远离尘世,请你结合文本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行为、思想。
18.有学者指出,苏轼作《方山子传》并非只是为方山子立传。这个观点你同意吗?在这篇传记中你能读出苏轼的写作意图吗?
八、诗歌鉴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19.下列诗歌和本首诗歌表达情感完全不同的是(  )
A.《黄鹤楼》 B.《使至塞上》
C.《渡荆门送别》 D.《钱塘湖春行》
20.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九、现代文阅读
海上的父亲
虞 燕
父亲每每回家,都携一身淡淡的海腥味。他从来不会在家逗留很久,船才是他漂浮的陆地。父亲眼前,大海浩瀚无边,深广动荡。
那艘木帆船,是父亲海员生涯的起始站。木帆船凭风行驶,靠岸时间难以估算。比起身体遭受的痛苦,精神上的绝望更易令人崩溃——四顾之下,大海茫茫,帆船在浪里翻腾,食物在胃里翻腾,跪在甲板上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尽了,停泊却遥遥无期。吐到几乎瘫软也得顾及船员们的一日三餐。木帆船的厨房设在船舱底部,父亲一点一点地挪过去,船颠簸,脚无力,手颤抖,他强忍身体的极度不 适,淘米、洗菜、生火,实在受不住就蹲下来,靠在灶旁缓一缓,或喝下一碗凉水等待新一轮的呕吐。吐完再喝,喝了又吐,如此循环。
父亲跟我聊起这些时,一脸的云淡风轻,他说这是每个海员的必经之路,晕着晕着就晕出头了,一般熬过一年就不晕了。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海上的父亲,我跟弟弟从小的物质条件算是相对优越的。小岛闭塞,交通不便,父亲带回来的东西,都是那么稀奇。
荔枝最不易保存,却是我的最爱。父亲每次去海南就会多买一些,装进篮子,挂在通风的地方。到家需行驶一周甚至更长时间。他每天仔细地查看、翻动荔枝,捡“流泪”了的吃掉,将还新鲜的留着,几斤荔枝到家后往往只剩十来颗。看一双儿女吃得咂嘴弄唇,父亲不住叹气:要是多一些就 好了。
父亲走出木帆船的厨房,是3年之后了。其时,木帆船已老旧,父亲被调到了机帆船,锚泊系岸、海面瞭望、开舱关舱、手动掌舵、柴油机维护等,他早做得得心应手。船上经常会为争取时间连夜装货卸货,寒冷的冬夜,父亲和其他船员奋战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一夜下来,他们原本古铜色的脸被海水、雨水泡白了,皱皱的,像糊上去一层纸。脱掉雨衣后,一拳头打在身上时,衣服上就会滴 下水。
那是父亲海员生涯里的第一次生死历险。夜里11点多,父亲刚要起来换班,突然听到一声天震地骇的“砰”,同时,整只船像被点着的鞭炮似的蹦了起来。父亲的脑袋嗡嗡作响,五脏六腑都像是要跳脱他的躯体。触礁了!他在第一时间冲了出去。船体破裂,过不了多久,海水将汹涌而入,将他们卷入巨腹。船长紧急下令,把船上能漂浮的东西全部绑在一起制成了临时“竹筏”,大伙儿紧张忙乱到来不及恐惧。
待安全转移到“竹筏”上,等待救援的父亲才感到后怕。环顾四周,大海浩渺,黑得像涂了重墨,望不到一星半点的灯火。彼时正值正月,带着腥咸味的海风凌厉地抽打着他们的躯体,父亲的额头却不停地冒汗。时间一点点过去,他的绝望越来越深。老船员们不断地给他打气:一定要牢牢抓住“竹筏”,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绝不放弃。幸运的是,天亮时,有一支捕捞队刚好经过这片海域,救起了他们。
多年后,父亲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惊险事故磨炼得处变不惊,而对于留守岛上的人,担惊受怕却从未停止,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直等到那来自茫茫大海的信息反馈,我们才在一次次的确认中获得慰藉和力量。
我见过父亲在陆上生活的百无聊赖和郁郁寡欢。父亲所在的那艘2 600吨的大货船,货舱高四五米,进出都必须爬梯子。几次爬进爬出后,不知道是不是体力不支,父亲竟一个趔趄滑倒于货舱底部,导致手臂骨折,被送上岸休养。待在家的父亲看起来羸弱而颓废,埋头从房间走到院子,又从院子回到房间,一天无数次。他三番五次打电话给同事问船到哪了,卸货是否顺利,什么时候返航。他像条不小心被冲上岸的鱼,局促、焦躁、魂不守舍,等待再次回到海里的过程是那么煎熬。
就休息了一个航次,还未痊愈的父亲便急吼吼地赶回船上。母亲望着他的背影咬牙道:“这下做人踏实了。”我时常想起那个画面: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船平稳靠岸。父亲身后,大海浩瀚无际,寂然无声。
——《读者》,有删改
21.海上生活磨炼了父亲,成就了父亲。请结合全文概括父亲的海上生活经历。
2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每到台风天,母亲都会面色凝重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天气预报。我跟弟弟敛声屏气,每一个字都似渔网上的铁坠子,拖着我们的心往下沉。(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水手长父亲右手提起撇缆头来回摆动,顺势带动缆头做45度旋转,旋转2到3圈后,利用转腰、挺胸、抡臂等连贯动作,将撇缆头瞬时撇出,不偏不倚正中岸上的桩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开头和结尾两处写景句有什么作用。
24.阅读全文,请围绕“船”一词,参照示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荔枝——一颗颗荔枝,一路上的小心翻动,看儿女贪吃时的不住叹气,都承载着父亲对子女细致深切的爱。
十、写作题
25.根据要求作文。
阿尔卑斯山的一条路旁竖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当我们朝着远方目标一路奔跑的时候,常常会错过许多不该错过的风景。况且,若你有一双慧眼,风景又何止是清风明月、奇山异水呢?
请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
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