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15.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奔驰 视野 锤炼 坚强不曲
B.朴质 精华 楠木 纵横绝荡
C.开恳 宛然 鄙视 力求上进
D.贱视 婆娑 倒退 极易生长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多义字字形辨析
【解析】 A 中"坚强不曲"应改为"坚强不屈";
B 中"纵横绝荡"应改为"纵横决荡";
C 中"开恳"应改为"开垦"。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他从间接的渠道了解到她的家世、学识修养、道德操守后,对她的好感已经潜滋暗长了。
C.现在,日月光华,坦荡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D.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答案】C
【知识点】错用修改
【解析】ABD正确。C"坦荡如砥"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用在本句中不恰当,可换为"周道如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与正确运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语境来选择。
3.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属于感叹句,也是全文的主旨句。
B.“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子的主干是“这是树”。
C.“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文中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再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答案】C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C:有误,“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虽有比喻标志词“像”,但句中无本体和喻体,只是应该简单的陈述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并且要会运用。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它(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④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A.拟人 比喻 比喻 设问 B.比喻 拟人 比喻 反问
C.比喻 拟人 拟人 设问 D.比喻 排比 拟人 反问
【答案】B
【知识点】比喻;拟人;反问
【解析】
①把高原比作毯子。比喻。
②拟人,赋予白杨人的品质。
③白杨树比作伟丈夫。比喻。
④反问。
A、①比喻、②拟人、③ 比喻、④反问;有误。
B、无误。
C、①比喻、②拟人、③ 比喻、④反问;有误。
D、①比喻、②拟人、③ 比喻、④反问;有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学生应该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含义和特点。其次,这样的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先确定自己能判断清楚的句子,根据选项,进一步选择正确答案。
二、填空题
5.预学二[走近作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参加了“寻访浙江大地的文学家'之游茅盾纪念馆”活动,小文盾纪念馆邀请你和她一起担任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
小文:同学们,欢迎来到位于浙江乌镇的茅盾纪念馆。下面由我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茅盾先生。
我:大家好,我代表我们学习小组向大家介绍茅盾生的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 ,字 ,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 》、《 》、《 》等。
【答案】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故答案为: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6.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1)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
(2)黄与绿zhǔ zǎi 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g yì xié chū 。
(4)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 强挺立的一种树!
【答案】(1)倦怠
(2)主宰
(3)旁逸斜出
(4)jué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1)倦怠,juàn dài,(2)主宰,zhǔ zǎi,(3)旁逸斜出,páng yì xié chū(4)倔强,汉语词语,读音为jué jiàng
故答案为;(1)倦怠,(2)主宰,(3)旁逸斜出(4)ju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三、语言表达
7.导学二[象征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读《白杨礼赞》,说象征手法
[材料一]
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就意义关系来说,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或凭着某种关联,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就表达方式来说,运用象征手法一般要对象征物做具体的描绘或渲染,使之能够含蓄地显示其象征意义。
就目的来说,象征主要是通过暗示引起人们的联想,表达比较深刻的事理,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
[材料二]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进攻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茅盾在1938年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 ,尤其象征了 。
(2)材料一告诉我们“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一般要对象征物做具体的描绘或渲染”,白杨树与它的被象征物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结合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绘,梳理它们的相似点。
(3)结合课文和材料内容,说说作者在《白杨礼赞》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好处。
【答案】(1)北方的农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形神皆似。能引发人们的联想,白杨树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它的伟岸的姿态和质朴、严肃、不缺乏温和的气质都与北方的军民以及他们身上的精神意志相似;境遇相似,树与人在西北都极为常见、普通,不被人重视,但是面对困苦的岁月,都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
(3)《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人们对白杨树和北方军民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白杨树到人,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外在的形象,也是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由此及彼的写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印象的加强,也是象征手法艺术魅力的体现;从写作背景来说,作者当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借白杨树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也显得含蓄隽永。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白杨礼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象征;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 《白杨礼赞》写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2)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⑩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形神皆似。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境遇相似。
(3)《白杨礼赞》写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文章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故答案为:(1)①北方的农民;②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 形神皆似。能引发人们的联想,白杨树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它的伟岸的姿态和质朴、严肃、不缺乏温和的气质都与北方的军民以及他们身上的精神意志相似;境遇相似,树与人在西北都极为常见、普通,不被人重视,但是面对困苦的岁月,都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
(3)《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人们对白杨树和北方军民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白杨树到人,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外在的形象,也是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由此及彼的写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印象的加强,也是象征手法艺术魅力的体现;从写作背景来说,作者当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借白杨树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也显得含蓄隽永。
【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中心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描写白杨树与它的被象征物的句子,整合语言,简要概括两者相似点。
(3)本题考查象征手法。作用:使文章立意高远,寓意含蓄深刻。丰富人的联想,让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将某些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可使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与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文章内容和材料,分析理解即可。
四、名著导读
8.某同学给《昆虫记》制作了一张卡片,他已写出“萤火虫”的相关内容,请你从给出的昆虫中任选一种,为其补充卡片内容。
图片
名称 萤火虫 螳螂 圣甲虫 蝉
绰号 示例:麻醉专家
理由 示例:萤火虫对蜗牛施行麻醉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竿见影。
【答案】(示例1)(螳螂),刽子手,螳螂力大无穷,嗜肉成性,专门吃活食。(示例2)(圣甲虫),大地清洁工,有动物粪便的地方,常见圣甲虫的身影。没有这种大自然天生的垃圾清除者,地球将变得无法收拾。(示例3)(蝉),歌唱家,蝉徐徐颤动自己的肌肉,拉动鼓膜,振动空气,便产生了声波,于是蝉就发出了嘹亮的声音。
【知识点】分析说明对象特征;《昆虫记》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根据《昆虫记》中关于“螳螂”的描写“螳螂学名:螳螂,拉丁文名为‘修女袍’,螳螂别称:刀螂、大刀螂、祷告虫。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法布尔眼中的螳螂:螳螂的外表很威风,它的胳膊像尖刀一样锋利。头部是三角状,因为三角形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形状。螳螂的身体像是树叶卷起来的,这能让它隐蔽自己。如果躲在树上,经过的昆虫还没发现螳螂就被捉住成为食物了。螳螂是一种非常残酷无情的昆虫,母螳螂生下宝宝后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母螳螂的食量比雄螳螂要大好几倍,因为她要获得各种昆虫的营养来维持自己和卵囊中宝宝的健康,甚至会吃下雄螳螂作为食物。就算是蚂蚁这么小的昆虫路过,螳螂也不会放过,而是快速地把它们吃掉”可知;根据《昆虫记》中关于“圣甲虫”的描写“圣甲虫,金龟子科,生活在草原、高山、沙漠以及丛林,在广大的甲虫世界里,圣甲虫是最神奇的——它们的身体外面套着闪出青铜色或者弱翠绿或者深蓝色光芒的盔甲,中文学名:蜣螂,别称:屎壳郎、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特点:我没有一种粪便是真正的废物,因此,我们形成了非常令人叹服的保护装置来保护自己”可知;根据《昆虫记》中关于“蝉”的描写“歌唱家,在法布尔的昆虫记中蝉被称为夏天阳光里的歌唱家,在动物世界中,蝉可算得上是一个出色的‘歌唱家’。 它的腹部有一对鸣器,鸣器由镜膜和鼓膜组成,当蝉徐徐颤动自己的肌肉,拉动鼓膜,振动空气,便产生了声波,于是蝉就发出了嘹亮的声音;恶虫,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可知。故答案为:(示例1)(螳螂),刽子手,螳螂力大无穷,嗜肉成性,专门吃活食。(示例2)(圣甲虫),大地清洁工,有动物粪便的地方,常见圣甲虫的身影。没有这种大自然天生的垃圾清除者,地球将变得无法收拾。(示例3)(蝉),歌唱家,蝉徐徐颤动自己的肌肉,拉动鼓膜,振动空气,便产生了声波,于是蝉就发出了嘹亮的声音。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学生读名著,往往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第一遍泛读,第二遍第三遍可以精读;阅读内容大致包括了解这本名著的基本内容如作者基本情况、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人物和情节的关系、艺术风格等等;另外我们在阅读名著的时候要把握好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名著的主题和意义等;最后好友养成写些评论和笔记的习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很多文学艺术的写作手法。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9.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10.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1.下列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9.A
10.B
11.B
【知识点】文章段落及层次;文章脉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顺序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理解句意,理清语句间的关系,结合选项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段层次的分析。解答时要求通读文段,结合句意,把握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正确划分层次。
(3)吧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时要求学生通读选段,理解段意,理清层次,把握作者的表现手法,结合读细读的理解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正确判断。
【点评】9.本题考查句段关系。记得要注意理解语句的意思,把握语句间的关系。
第一个“难道"强调它不只是树,第二个“难道"强调它“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强调了"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强调"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连用四个反问句,就又构成了排比,语意层层递进,感情愈加强烈。所以顺序不能颠倒。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段层次的分析。首先“它没有.....没有...... ”得出结论“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①句和②句间是因果关系,白杨树因外形特点普通,因此在有的人心目中“不美”;③句和④句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为丈夫”,⑤⑥⑦⑧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段首先说“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可知,白杨树外形特点普通,算不上“树中的好女子"综上,生长环境平凡、在西北极普通,外形一般,此为“抑"的写法;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等内容可知,作者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此为“扬”的写法;
根据“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和第⑧段“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力求上进的精神"等内容可知,作者层层深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含义。
综上,作者赞美白杨树的思路是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故选B。
六、综合性学习
12.我校八年级开展了“绿色生命——叶”的专题系列活动,今天进行成果展示。
(1)【诗意开场】下面是某班主题班会上主持人的开场白,请你根据上下文将其补充完整。
同学们,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大自然的颜色,大千世界因为有了绿色而变得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以“绿色生命——叶”为题的专题活动。为了这次活动,大家都进行了充分准备,了解和学习了很多有关“叶”的知识。有的同学采集了各种形状的叶片,有的同学专门背诵了不少关于“叶”的诗歌,例如写春天的叶的诗句: , 。写秋叶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有同学为保护绿色环境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交流讨论】在大家展示交流了叶的非凡本领以后,主持人发现同学们大多数展示的是叶在物质方面的作用,请你代表本小组,说出一点有关叶的其他方面的作用。
(3)【寄予深情】班长将同学们精心挑选的树叶制作成了精美的书签送给老师,主持人建议同学们在“树叶书签”上,以叶为喻体写一写对老师的祝福。
【答案】(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叶在精神上对我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启发学习作用。它点缀自然,引发思念,激发赞颂,呼唤热情;它是生命的象征,是青春活力的展现;它有着叶落归根的无私奉献精神,有着扶持红花、甘当配角的品质等。
(3)老师,您做的是叶的事业,为的是花的灿烂,您也必将收获果的香甜。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应用性默写;见解表述;白杨礼赞;比喻
【解析】(1)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主要加强平时的学习积累,根据平时的所学所记,回顾写春叶的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叶的作用,主要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发挥联想和想象,了解叶的象征含义,进行作答。叶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希望、青春;落叶象征这无私;绿叶配红花,甘当配角等精神。
(3)写祝福语,要注意称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叶在精神上对我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启发学习作用。它点缀自然,引发思念,激发赞颂,呼唤热情;它是生命的象征,是青春活力的展现;它有着叶落归根的无私奉献精神,有着扶持红花、甘当配角的品质等。
(3)老师,您做的是叶的事业,为的是花的灿烂,您也必将收获果的香甜。
【点评】(1)诗文默写是语文试卷上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2)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重在实践。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意日常多积累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内外结合,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3)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种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使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记游定惠院①
[宋]苏轼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_______。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注]①定惠院:苏轼被贬黄州,最初寓居定惠院。②参寥禅师:僧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④鬻(yù):卖。⑤瀹(yuè):浸渍。
13.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则园已易主 联系成语:以物易物
往憩于尚氏之第 字源推断法:篆书
遂夤缘小沟 联系课文:缘溪行(《桃花源记》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15.根据句意来判断画横线句的句末省略成分,并填写在横线上。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
16.明代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笔记录便是文。”东坡随性而文,他的情趣和性格在本文中自然流露,试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3.换(交换);休息;沿着,顺着
14.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15.园子[解析]句子翻译: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
16.①本文按照出游的顺序而写,所经之事必记录,自然随性又趣味横生。②作者被贬黄州,却能五醉海棠下,恣意生活,旷达率真。③写醉卧板阁,醒来琴音铮铮,表现了作者情趣的高雅、性格的率真。
【知识点】补全文言文的原文;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茂。每年花开的时候,我一定会带着客人前去饮酒赏花,已经五次醉倒在这棵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几个好友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山上有很多年老的积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白而形圆,好似成串的珍珠,香气和颜色皆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已经喝过酒,我们去尚姓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江浙一带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國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儿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点评】13.①句意:但园圃已换了主人了。易:更换。②句意:去到姓尚的住宅外休息。憩:休息。③句意:沿着小沟岸而行。缘:沿着,顺着。
故答案为: 换(交换) ; 休息 ; 沿着,顺着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 山上有很多老枳树,木的质地坚韧,形体瘦削,枳树的筋脉都历历可见,就像老年人的脖子。
故答案为: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 虽,虽然。市井人,商贾。以,因为。故,原因。
故答案为: 园子[解析]句子翻译: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梳理文意,抓住相关语句或文章内容并联系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来分析。《记游定惠院》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作者笔下的园林景物清淡、恬静,宛如一幅写意山水画,流露出作者安然自若的情怀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赏花,饮酒,听琴,品味,各得其妙。作者乐在其中,洒脱自由。
故答案为: ①本文按照出游的顺序而写,所经之事必记录,自然随性又趣味横生。②作者被贬黄州,却能五醉海棠下,恣意生活,旷达率真。③写醉卧板阁,醒来琴音铮铮,表现了作者情趣的高雅、性格的率真。
八、诗歌鉴赏
相见欢·东风吹尽江梅
朱敦儒
东风吹尽江梅,橘花开。旧日吴王宫殿长青苔。
今古事,英雄泪,老相催。长恨夕阳西去晚潮回。
17.根据词内容,下列不属于词人所见的实景的一项是( )
A.青苔 B.夕阳 C.晚潮 D.英雄
18.《春望》中“恨别鸟惊心”的“恨”与本词中的“恨”,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7.D
18.《春望》中的“恨”表达了亲人离散的怅恨与国家破败的悲恨痛惜。本词中的“恨”则表达了作者因自己年老力衰无法报效国家的叹息遗恨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体味字词的妙用,描绘诗词情景,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技巧等方面,学生只要读懂诗词大意,结合作者、写作背景等一般都能解答。
(2)本题考查主旨理解。把握诗词曲主旨的方法有: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古典诗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在其固有的象征意义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诗作,主旨就不难理解了;善于发现“诗眼”,一首诗里,诗眼往往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它是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表现诗人感怀、概括力最强的语汇,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来品味,看它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此外,一定要把题目、作者、注释看仔细,找出意象、诗眼,了解诗歌的结构,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再结合问题本身,相信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点评】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词中描绘的景有: 江梅 、 橘花 、 宫殿 、 青苔 、 夕阳 、 晚潮 ,并没有“英雄”,而且“英雄”不是景,又是虚写。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朱敦儒《 相见欢 》的写作背景是北宋灭亡后,朱敦儒随中原官员一同逃往南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老相催 ”表明词人年老力衰但又无能为力, 因此叹息遗恨之情不以言表;杜甫《春望》的写作背景是受安史之乱影响,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在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诗,通过描写了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后的凄凉、破败景象,表达了作者面对国都沦陷的悲伤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和平安宁,家庭团圆幸福的渴望。
故答案为:《春望》中的“恨”表达了亲人离散的怅恨与国家破败的悲恨痛惜;本词中的“恨”则表达了作者因自己年老力衰无法报效国家的叹息遗恨之情。
九、现代文阅读
红沙满桂香
丁立梅
这时节,总免不了要对桂花絮叨几句。
它是那么顽皮,又是那么莽撞,如装着满肚子好奇的稚气小童,跌跌绊绊地奔着、跑着,总是趁人不注意,偷袭于人,扰了人的心思。人在花香里愣神。也仅仅是稍一愣神,立即明了,哦,是桂花开了。
香,是它特有的香。无论是在烟雨朦胧的江南,还是在苍翠笼罩的秦岭,那香,是不改一丁点的。万千花木之中,你只要轻轻一嗅,就能轻易地辨认出它来。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纵使久别,你也能在纷繁芜杂中,循着它的气息而去。
嗅,使劲嗅,是恨不得拖住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也闻闻这桂花香。终有人觉着了不寻 常,前行的脚步慢下来,左右巡视,脸上有笑意浮起,似自语,又似对你说:“桂花开了呢。”
你回她一个笑。陌生的相逢,有时会因这点点花香,濡了心,在一瞬间达成默契。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那么,就笑笑吧,都懂的。
这时的桂花,也还是试探式的,枝头上爆出三五朵,像偷跑出门来的孩子,藏了香,这里洒一点 儿,那里洒一点儿,它却躲在一边偷偷笑,就看众人的反应了。等大家终于觉悟过来,四处寻觅,欢喜地说:
“啊,是桂花啊。”它便再也按捺不住,飞跑出来,就差大声叫了:“对啊对啊,是我啊,我在这里啊!”一树的花朵,都被它唤醒了。大伙儿争先恐后提着香出来,到处泼,于是乎,角角落落,便都是它的香了。
这之后的大半个秋天,你总能不期然地遇到它。是在露水暗落的晚上,你走着走着,就被浓烈的香牵了脚步。你停下来,任花香围绕着你跳舞。忍不住想,露水用它调制成酒,给谁饮呢?是给秋虫吧。草丛里,秋虫们叫声缠绵,是喝醉了。是给秋风吧。秋风走得东倒西歪,吹起的每一缕里,都喷着香,是喝醉了。是给秋月吧。秋月眯着眼,脸上起了红晕,是喝醉了。你也仿佛醉了,一个晚上,你都异常高兴,看见谁都傻笑,性情温和得不得了。
也在微雨中,会碰到它。这个时候,它化作滴滴香雨,落在你的眉上、发上、肩上,落在你的心里。你静静立着,感受着这份静美。多少年了,生命中走失过多少的人和事,再不相见。唯它,年年如期而至,从不背弃,亦不爽约。你很感动,生命中终有赤诚可信。
朋友心情不好,婚姻遇阻,像一道过不去的坎。你约她出来,于夜色中漫步。也不多说什么,有时,默默的陪伴,便是最好的慰藉。你们绕着街心公园一遍一遍走,突然,步子就乱了,是桂花的香惹乱的。你们上上下下一顿好找,却发现,它就在身边,那些做成矮墙的绿树,原来是被修剪过的桂花树,上面密布着小黄米似的花朵。
你摘一些碎花放朋友掌心,任她握着。回到家后,你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手上全是香呢。我会好好的,你放心。
你笑了。你自然放心了,有这样的香可闻,当是不会轻易浪费生命。突然想起李贺的《大堤曲》来,开头就染着浓郁的桂花香:“妾家住横塘,红沙满桂香。”你实在被诗里女子的俏皮逗乐了,又是顶羡慕她的,多好啊,青春妙龄,明眸皓齿,怀着爱的情意,伫立在秋风中,一袭红衣,满袖都拢着桂花香。
19.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花香”的特点。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1.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大伙儿争先恐后提着香出来,到处泼,于是乎,角角落落,便都是它的香了。
22.文末引用唐代诗人李贺《大堤曲》中的诗句“妾家住横塘,红沙满桂香”,有何作用?
【答案】19.香味特有(香味不寻常);如期而至,从不背弃,亦不爽约(赤诚可信)。
20.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桂花以人的感情特征,把桂花比作稚气小童,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初放时的可爱情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初放的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争先恐后”是“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的意思,它赋予桂花以人的感情特征(即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急于开放,散发花香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文末引用唐代诗人李贺《大堤曲》中的诗句,既交代了文章题目的来历,照应题目;也深化了文章主题——桂花香如此好闻,人们不会轻易浪费生命;同时也增强了文采和语言的感染力。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对象特点的提炼概括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和赏析能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4)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诗句的作用的掌握能力。引用诗句能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领起全篇,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点评】19.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从“香味特异、如期而至、从不爽约”等角度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香味特有(香味不寻常);如期而至,从不背弃,亦不爽约(赤诚可信)。
20.这句话把“桂花”比作“稚气小童”,赋予桂花以人的感情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初放时的情态和可爱,流露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桂花以人的感情特征,把桂花比作稚气小童,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初放时的可爱情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初放的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争先恐后”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桂花急于散发花香的情态,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争先恐后”是“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的意思,它赋予桂花以人的感情特征(即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急于开放,散发花香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引用《大堤曲》中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照应题目,深化了“不会轻易浪费生命”的主题。
故答案为; 末引用唐代诗人李贺《大堤曲》中的诗句,既交代了文章题目的来历,照应题目;也深化了文章主题——桂花香如此好闻,人们不会轻易浪费生命;同时也增强了文采和语言的感染力。
十、写作题
23.请以“拥抱转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⑶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范文:
拥抱转变
曾几何时,我的生活变得黯淡无光。
我对身边的一切都习以为常,无味且沉重的学习像一层黑色的烟幕,把我罩住,与世隔绝。别人说我麻木不仁,我说人生本来如此,生命从有到无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我很忙,很少回家,而且回不回家也无所谓。坐在餐桌旁,妈妈勤快地端上了好些菜,说道“这些都是你喜欢的……”喜欢又怎样?人要吃饭只是为了生存,吃了下去,经过消化吸收,便达到了生存的目的,什么都是一样的。
我毫无感觉地生活着,我无法找到一个自己生活在这个世上的理由,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地存在!有我无我,地球一样地旋转,不是吗?
那天,爸爸经过学校,顺便探望我。我们一起吃饭,爸爸坐在对面,胃口很好。我很久以来第一次认真地看着爸爸。他的头发怎会薄了这么多?脸又如此黑廋?眼睛凹了这么深?我忽然感到不知所措……
爸爸吃完了,微笑地看着我。我马上夹了口饭,丢进嘴里。
“爸,工作怎样?”
“一样,不过有时熬夜。你看看我的眼睛……”他笑了起来。
吃过饭,他送我回校,买了一袋水果。临走了,他丢下一句话:“要洗了才可以吃……”
我不舍地看着他的背影,哭笑不得,我还是小孩吗?不知什么时候,我的眼眶已经充满了泪水……
我不得不去想想爸爸的人生。他天天辛苦地工作,究竟为了什么?又是什么支持着他生活下去,还活得如此有味?
支持一个生命的因素有很多。但我心里明白,爸爸活得快乐,因为有我!为了我,他努力工作;有了我,他就有了生活的寄托!
只想着自己,以前的我是自私的;轻易地想放弃生命,是对父母的不尊重,也是一个极其自私的想法!
从那一刻,我的心态变了,我清楚地明白,活着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的生命并不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从那一刻,我发现我的生活是有寄托的,而且,为了父母,我应该让自己活得高兴。从那一刻,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渴望回家,去享受妈妈美味的饭菜,去跟爸爸交谈;我感激生活,让我体现到人生的种种;我甚至喜欢上学习,我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可以跟同学一起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拥抱转变,什么样的转变,之前如何,现在又如何,你接收了这个转变,对你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 拥抱转变,接受转变,成就美好人生。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自己进入初中以来,语文成绩明显下滑,又着急又困惑,但是并没有松懈。而是正视眼前的自己,成绩的转变是有原因的,是我自己没有归纳好思维导图,我细心的研究了知识点,逐个分析找到薄弱点,对症下药最终在月考中取得了好成绩。面对成绩的转变我没有大惊失色,而是沉着冷静的思考,所以才有所成功,我们要积极的拥抱转变。
第四,结构。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拥抱转变,接受转变,成就美好人生。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立意通常来讲可以分为几大主题,比如读书(读书对我的影响)、情感(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对我的影响)、成长(什么激励了我努力成长),围绕立意选择合适的素材,最好是自身经历过的或者是熟知的材料。不要临时去编,平时要准备好几类常用的素材,到写作文时好套用。可以是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手法。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初中以记叙文为主,注意要写好情节,写人一定要有描写,不要凑字数;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15.白杨礼赞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奔驰 视野 锤炼 坚强不曲
B.朴质 精华 楠木 纵横绝荡
C.开恳 宛然 鄙视 力求上进
D.贱视 婆娑 倒退 极易生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他从间接的渠道了解到她的家世、学识修养、道德操守后,对她的好感已经潜滋暗长了。
C.现在,日月光华,坦荡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D.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3.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属于感叹句,也是全文的主旨句。
B.“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子的主干是“这是树”。
C.“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文中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再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它(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④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A.拟人 比喻 比喻 设问 B.比喻 拟人 比喻 反问
C.比喻 拟人 拟人 设问 D.比喻 排比 拟人 反问
二、填空题
5.预学二[走近作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参加了“寻访浙江大地的文学家'之游茅盾纪念馆”活动,小文盾纪念馆邀请你和她一起担任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
小文:同学们,欢迎来到位于浙江乌镇的茅盾纪念馆。下面由我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茅盾先生。
我:大家好,我代表我们学习小组向大家介绍茅盾生的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 ,字 ,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 》、《 》、《 》等。
6.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1)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
(2)黄与绿zhǔ zǎi 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g yì xié chū 。
(4)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 强挺立的一种树!
三、语言表达
7.导学二[象征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读《白杨礼赞》,说象征手法
[材料一]
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就意义关系来说,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或凭着某种关联,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就表达方式来说,运用象征手法一般要对象征物做具体的描绘或渲染,使之能够含蓄地显示其象征意义。
就目的来说,象征主要是通过暗示引起人们的联想,表达比较深刻的事理,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
[材料二]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进攻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茅盾在1938年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 ,尤其象征了 。
(2)材料一告诉我们“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一般要对象征物做具体的描绘或渲染”,白杨树与它的被象征物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结合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绘,梳理它们的相似点。
(3)结合课文和材料内容,说说作者在《白杨礼赞》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好处。
四、名著导读
8.某同学给《昆虫记》制作了一张卡片,他已写出“萤火虫”的相关内容,请你从给出的昆虫中任选一种,为其补充卡片内容。
图片
名称 萤火虫 螳螂 圣甲虫 蝉
绰号 示例:麻醉专家
理由 示例:萤火虫对蜗牛施行麻醉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竿见影。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文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9.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10.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1.下列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六、综合性学习
12.我校八年级开展了“绿色生命——叶”的专题系列活动,今天进行成果展示。
(1)【诗意开场】下面是某班主题班会上主持人的开场白,请你根据上下文将其补充完整。
同学们,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大自然的颜色,大千世界因为有了绿色而变得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以“绿色生命——叶”为题的专题活动。为了这次活动,大家都进行了充分准备,了解和学习了很多有关“叶”的知识。有的同学采集了各种形状的叶片,有的同学专门背诵了不少关于“叶”的诗歌,例如写春天的叶的诗句: , 。写秋叶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有同学为保护绿色环境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交流讨论】在大家展示交流了叶的非凡本领以后,主持人发现同学们大多数展示的是叶在物质方面的作用,请你代表本小组,说出一点有关叶的其他方面的作用。
(3)【寄予深情】班长将同学们精心挑选的树叶制作成了精美的书签送给老师,主持人建议同学们在“树叶书签”上,以叶为喻体写一写对老师的祝福。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记游定惠院①
[宋]苏轼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_______。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注]①定惠院:苏轼被贬黄州,最初寓居定惠院。②参寥禅师:僧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④鬻(yù):卖。⑤瀹(yuè):浸渍。
13.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则园已易主 联系成语:以物易物
往憩于尚氏之第 字源推断法:篆书
遂夤缘小沟 联系课文:缘溪行(《桃花源记》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15.根据句意来判断画横线句的句末省略成分,并填写在横线上。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
16.明代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笔记录便是文。”东坡随性而文,他的情趣和性格在本文中自然流露,试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八、诗歌鉴赏
相见欢·东风吹尽江梅
朱敦儒
东风吹尽江梅,橘花开。旧日吴王宫殿长青苔。
今古事,英雄泪,老相催。长恨夕阳西去晚潮回。
17.根据词内容,下列不属于词人所见的实景的一项是( )
A.青苔 B.夕阳 C.晚潮 D.英雄
18.《春望》中“恨别鸟惊心”的“恨”与本词中的“恨”,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九、现代文阅读
红沙满桂香
丁立梅
这时节,总免不了要对桂花絮叨几句。
它是那么顽皮,又是那么莽撞,如装着满肚子好奇的稚气小童,跌跌绊绊地奔着、跑着,总是趁人不注意,偷袭于人,扰了人的心思。人在花香里愣神。也仅仅是稍一愣神,立即明了,哦,是桂花开了。
香,是它特有的香。无论是在烟雨朦胧的江南,还是在苍翠笼罩的秦岭,那香,是不改一丁点的。万千花木之中,你只要轻轻一嗅,就能轻易地辨认出它来。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纵使久别,你也能在纷繁芜杂中,循着它的气息而去。
嗅,使劲嗅,是恨不得拖住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也闻闻这桂花香。终有人觉着了不寻 常,前行的脚步慢下来,左右巡视,脸上有笑意浮起,似自语,又似对你说:“桂花开了呢。”
你回她一个笑。陌生的相逢,有时会因这点点花香,濡了心,在一瞬间达成默契。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那么,就笑笑吧,都懂的。
这时的桂花,也还是试探式的,枝头上爆出三五朵,像偷跑出门来的孩子,藏了香,这里洒一点 儿,那里洒一点儿,它却躲在一边偷偷笑,就看众人的反应了。等大家终于觉悟过来,四处寻觅,欢喜地说:
“啊,是桂花啊。”它便再也按捺不住,飞跑出来,就差大声叫了:“对啊对啊,是我啊,我在这里啊!”一树的花朵,都被它唤醒了。大伙儿争先恐后提着香出来,到处泼,于是乎,角角落落,便都是它的香了。
这之后的大半个秋天,你总能不期然地遇到它。是在露水暗落的晚上,你走着走着,就被浓烈的香牵了脚步。你停下来,任花香围绕着你跳舞。忍不住想,露水用它调制成酒,给谁饮呢?是给秋虫吧。草丛里,秋虫们叫声缠绵,是喝醉了。是给秋风吧。秋风走得东倒西歪,吹起的每一缕里,都喷着香,是喝醉了。是给秋月吧。秋月眯着眼,脸上起了红晕,是喝醉了。你也仿佛醉了,一个晚上,你都异常高兴,看见谁都傻笑,性情温和得不得了。
也在微雨中,会碰到它。这个时候,它化作滴滴香雨,落在你的眉上、发上、肩上,落在你的心里。你静静立着,感受着这份静美。多少年了,生命中走失过多少的人和事,再不相见。唯它,年年如期而至,从不背弃,亦不爽约。你很感动,生命中终有赤诚可信。
朋友心情不好,婚姻遇阻,像一道过不去的坎。你约她出来,于夜色中漫步。也不多说什么,有时,默默的陪伴,便是最好的慰藉。你们绕着街心公园一遍一遍走,突然,步子就乱了,是桂花的香惹乱的。你们上上下下一顿好找,却发现,它就在身边,那些做成矮墙的绿树,原来是被修剪过的桂花树,上面密布着小黄米似的花朵。
你摘一些碎花放朋友掌心,任她握着。回到家后,你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手上全是香呢。我会好好的,你放心。
你笑了。你自然放心了,有这样的香可闻,当是不会轻易浪费生命。突然想起李贺的《大堤曲》来,开头就染着浓郁的桂花香:“妾家住横塘,红沙满桂香。”你实在被诗里女子的俏皮逗乐了,又是顶羡慕她的,多好啊,青春妙龄,明眸皓齿,怀着爱的情意,伫立在秋风中,一袭红衣,满袖都拢着桂花香。
19.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花香”的特点。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1.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大伙儿争先恐后提着香出来,到处泼,于是乎,角角落落,便都是它的香了。
22.文末引用唐代诗人李贺《大堤曲》中的诗句“妾家住横塘,红沙满桂香”,有何作用?
十、写作题
23.请以“拥抱转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⑶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