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5:38:25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瞻仰(zhān) 崇敬(chóng) 率领(shuài) 奠定(diàn)
B.隆重(lóng) 砌成(qiē) 不朽(xiǔ) 浮雕(diāo)
C.销毁(xiāo) 窑坑(yáo) 挑衅(xìn) 旌旗(shēng)
D.践踏(tà) 愤慨(gài) 搀扶(chān) 逾越(yú)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正确。
B. 砌成(qiē) ——(qì)
C. 旌旗(shēng) ——(jīng)
D. 愤慨(gài) ——(kǎi)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由此上朔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B.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缦的小庑殿顶。
C.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D.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山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账,去和敌人战斗。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 上朔 ——上溯
B. 重缦 ——重幔
C.正确。
D. 青纱账 ——青纱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今初中生近视情况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B.为了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我们要对其进行合理治疗,正确诊断。
C.通过开展诗词诵读活动,使我们的阅读习惯得到了培养。
D.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与否,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解析】 A.有误,句式杂糅,可将“由.....的原因”删去。
B.有误,语序不当,将“合理治疗”与“正确诊断”互换位置。
C.有误,成分残缺,可将“通过”或“使”删去。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说话总是滔滔不绝,一看就知道是个八面玲珑的人。
B.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C.他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公众人物。
D.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大家都已经淡忘,为什么你还是耿耿于怀?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A.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而又连续不断。
B.永垂不朽: 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等长留人间。
C.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词语应该使用“家喻户晓”。
D.耿耿于怀: 形容心里很不平静,有难以排遣的心事。多用于不愉快的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二、填空题
5.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请根据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词,填写相关内容,把握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A.台阶一平台一   一两侧上部一   (由下而上)
B.题词—碑文(由   到   )
C.双层汉白玉栏杆一碑身一   (由四周到中央)
D.销毁鸦片烟一金田起义……
E.碑主题一碑文一    (由主到次)
F.第6段一第7到10段(由   到   )
A、B、C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D是   顺序,兼有方位顺序;E、F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答案】碑身;碑顶;正面;背面;碑心石;装饰花纹、大花圈;整体;局部;空间;时间;逻辑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空间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文章,按照说明的空间顺序即可作答。
A、台阶一平台一碑身—两侧上部—碑顶(由下而上)
B、题词—碑文(由正面到背面)
C、双层汉白玉栏杆一碑身一 碑心石 (由四周到中央)
D、销毁鸦片烟一金田起义……
E、碑主题一碑文一 装饰花纹、大花圈 (由主到次)
F、第6段一第7到10段(由整体到局部)
A、B、C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D是时间顺序,兼有方位顺序;E、F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碑身 碑顶 正面 背面 碑心石 装饰花纹、大花圈 整体 局部 空间 时间 逻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通读文本,理解文言,根据提示,准确筛选信息进行作答。
6.根据意思写词语。
(1)   :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2)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3)   :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4)   :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答案】(1)永垂不朽
(2)慷慨激昂
(3)勇往直前
(4)顶天立地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要求学生日常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不写错字。
三、语言表达
7.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写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渡江战役有了初步的认知。请细读课文引用的碑文和第10段的内容,思考:为何将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设计制作成最大的一块?
【答案】在新闻消息的写作中,毛主席真实地记录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速度之快,以及在渡江战役中我军表现出的英勇善战和锐不可当,也正是这次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覆灭。联系课文所引碑文的第一句”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幅浮雕最大,是为了体现出人民解放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最后推翻国民党的血腥统治、掀掉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对英雄先烈的万分崇敬之意。另外,这幅浮雕两旁的装饰性浮雕展现了广大群众支援渡江作战,使革命战争迅速取得彻底胜利的场景,这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富于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知识点】把握作者的见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已知的内容,可知在新闻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写作中,毛主席真实地记录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速度之快,以及在渡江战役中我军表现出的英勇善战和锐不可当,也正是这次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覆灭。可见其意义重大;联系课文所引碑文的第一句”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幅浮雕最大,是为了体现出人民解放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最后推翻国民党的血腥统治、掀掉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对英雄先烈的万分崇敬之意。另外,这幅浮雕两旁的装饰性浮雕展现了广大群众支援渡江作战,使革命战争迅速取得彻底胜利的场景,这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富于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故答案为:在新闻消息的写作中,毛主席真实地记录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速度之快,以及在渡江战役中我军表现出的英勇善战和锐不可当,也正是这次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覆灭。联系课文所引碑文的第一句”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幅浮雕最大,是为了体现出人民解放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最后推翻国民党的血腥统治、掀掉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对英雄先烈的万分崇敬之意。另外,这幅浮雕两旁的装饰性浮雕展现了广大群众支援渡江作战,使革命战争迅速取得彻底胜利的场景,这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富于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知识,联系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四、名著导读
8.《昆虫记》揭示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本能习性及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结合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有一种南方的昆虫,其令人感兴趣的程度至少与蝉一样,但声名却远不及蝉,因为它总是悄无声息。如果上苍赐予它一个深得人心的第一要素——音钹的话,凭着它形体与习性的奇特,它准能让著名歌手蝉的声誉黯然失色。
【片段二】它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
(1)选文中的它是   。
(2)它的外貌和它的性情有怎样的反差?
【答案】(1)螳螂
(2)外貌温和,性情凶狠残忍。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昆虫记》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内容的把握。根据文段一“它总是悄无声息。如果上苍赐予它一个深得人心的第一要素音钹的话,凭着它形体与习性的奇特,它准能让著名歌手蝉的声誉黯然失色”和语段二“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可知描写的对象是螳螂。螳螂被人们称为“祷上帝”,学名叫螳螂,拉丁文名为“修女袍”。
(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内容的理解。从原著“它在休息的时候,只是将身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似乎特别平和,甚至会让你觉得,这个小动物简直是一只热爱祈祷的温和的小昆虫”和片段“它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可见,从外貌看这是一种很温和的小动物;从原著“只要有其他的昆虫从它的身边经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地侵袭,它那副祈祷和平的相貌便会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己糊里糊涂地成了它利钩之下的俘虏了。被重压在它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可见,这又是凶狠残忍的小动物。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
(1)螳螂
(2) 外貌温和,性情凶狠残忍。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解答时要熟读选段,理解选段的内容,结合选段中对说明对象的介绍,明确说明对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阅读选段,理解选段的内容,按照题干的要求,对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概括。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将军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7岁。每年清明节,陵园都会举行悼念活动,来邯郸左权将军墓地参观zhān ① 仰的人一波又一波。
纪念塔东面不远处就是左权将军墓,它由碑亭和墓体两部分组成。碑亭横额上刻有“人民共仰”四个大字,两侧刻有:大节忠贞彪史册,正气磅礴壮山河。左权将军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也是中央军委授予的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
革命先烈,浩气长存, ② !
9.语段中加点的“悼”的正确读音是(  )
A.dào B.diào C.zhuō D.chuò
10.语段中①处所填写的汉字,正确的是(  )
A.詹 B.沾 C.湛 D.瞻
11.语段中②处所填写的词语,恰当的是(  )
A.歌功颂德 B.人死留名 C.永垂不朽 D.海枯石烂
12.下列各项中对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权将军”是本句的主语。
B.“牺牲”一词在前半句中作谓语。
C.“之一”一词,不能去掉,“之一”是指众多中的一个,这一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D.画线句是并列复句。
【答案】9.A
10.D
11.C
12.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3、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的是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并且要会运用。
【点评】9.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掌握。悼:读作dào。故选A。
10.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瞻仰 zhān yǎng,指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故选D。
11.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歌功颂德:颂扬功劳与美德。不符合语境;
B: 人死留名: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不符合语境。
C: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使用正确。
D:海枯石烂:形容历时久远。. 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不符合语境。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辨析。C:有误。前半句的谓语是“是”。
故选C。
六、综合性学习
国庆期间放映了电影《长津湖》。影片讲述了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天气酷寒、后勤补给不足、敌方武器装备先进的恶劣条件下抗美援朝,在长津湖阻击美军,扭转战局的故事。
《长津湖》引发众多的讨论,你也参与其中。
13.【品味经典】影片中有句台词:“一个蛋从外边被敲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自己从里面啄开,没准儿是只鹰!”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4.【铭记英雄】“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再打了!”电视台准备采访志愿军老兵丁大爷,请你以记者身份,结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条件以及上面这句话设计一个访谈问题。
【答案】13.被动会招来灾祸,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内因,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4.丁大爷,您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我想请问您,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天气酷寒、后勤补给不足、敌方装备先进的条件下为什么一定要入朝与美军作战呢?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内涵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语句,联系影片的主旨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拓展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提示语,把握问题方向,提出的问题要紧扣主题,注意用语恰当、得体,做到有礼貌。
【点评】13.本题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一 只蛋如果从外面被敲开,注定只能被吃掉"喻指当外部力量向我们发动攻势时,我们的被动只会招来灾祸;如果从里面啄开,说不定是只鹰’告诉我们起决定的是内因,只有掌握主动才有机会赢得胜利。据此综合作答。
示例:一味的被动只会面临失败,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奋起,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14.本题考查访谈问题的设计。由材料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条件是:天气酷寒、后勤补给不足、敌方武器装备先进。这些恶劣的条件,更能体现志愿军的爱国情怀。“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体现了志愿军将士们为了世代的平安幸福,甘愿牺牲生命保家卫国。据此设计访谈问题即可,要注意称呼及用语的礼貌性。
示例:丁大爷:您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我想请问您,当年天气严寒、后勤补给不足、敌方装备先进,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您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①,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髪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④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⑥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世说新语 贤媛第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选中的人称为孝廉。②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③髪(bì):假发。④锉(cuò):碾碎。⑤荐:草垫子。⑥羊晫(zhuó)、顾荣:羊晫时任郎中令,顾荣时任中书郎,都是朝中重臣。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向来
B.下为二鬓 下:下面
C.且百里许 且:将近
D.明旦去 去:离开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A.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B.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C.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D.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1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逵听说陶侃颇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就选择投宿其家。
B.陶母想方设法热情周到款待范逵及随从,让范逵心存感激。
C.陶侃追随送行走了很远,范逵劝他回去,他久久不愿归去。
D.范逵到达洛阳后就履行了对陶侃的承诺,使陶侃美名远播。
18.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答案】15.B
16.A
17.A
18.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暉、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点评】15.句意: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下:剪下。
故答案为:B。
16.句意: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 陶侃少有大志 ”,句意完整,之后断开,排除BD;
“ 父早亡 ”“ 家酷贫 ”,家中情况,之间、之后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A。
17.A“范逵听说陶侃颇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就选择投宿其家”错误,因果关系错。
故答案为:A。
18.语:对……说;但:只;自:自己。故答案为: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①
(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②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③。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④。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释】①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市;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②故人:指陈述古。③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都是杭州地名,是作者和友人曾经诗酒游乐的地方。④拂红尘:用典,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开篇写作者与友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陶醉。
B.“故人不见”一句,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
C.词的下片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
D.“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直抒胸臆,借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0.这首词虽是酬赠之作,却情真意真,请简要分析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9.D
20.略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番茄炒鸡蛋
① 他已经在剧团演了五六年的戏了,生活平淡而规律。他的行当是文武丑,俗称“小花脸”,总是作为配角出现,闲起来甚至五六天都没有戏份儿。多数时候,他还要化上侍卫 的妆,或是小厮的,拄着竿子在后面杵着,一杵一个钟头。听着鼓点,听着胡琴,他倒不累,就是思绪早飞到别处去了。
② 他不禁怀念起在戏校,师父给他讲戏的日子。还有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酸甜的,那个味儿,他再没吃到过。
③ 他个子较常人矮些,人也长得机灵, 一条嗓子清清亮亮,喊个号子,湖面上都能起 阵涟漪。师父说他“是个唱丑角儿的料”。他也着实喜欢这个行当,爱逗人乐。就算是练功累些,他也不怕,因为喜欢。
④ 去师父家学戏,一待就是一整天,也说戏,也唠嗑儿,常常误了饭点。师父就亲自下厨。师父是极简朴的,通常是拌点儿面条。他来了,就加一盘番茄炒鸡蛋,酸甜的。生长在北方的他第一次吃这种口味。“这里面为什么要搁糖 ”他问师父。
⑤ 师父回答得很玄妙:“你看啊,生活是咸的,加点儿糖进去就中和了。”
⑥ 他太年轻,还不明白为什么“生活是咸的”。其实,他吃过不少苦了。自小学戏的孩子,有几个是没吃过苦头儿的 十岁离家,和一帮师兄弟们出着晨功,踢着腿,翻着小翻儿就长大了。那些日子,他笑的比哭的多,总是那么无忧无虑的,没有心事。
⑦ 但如今,他有些明白了。他觉得丑角儿在剧团是受冷落的。明明有着几出丑角大戏,却从来不排。《杨门女将》里他是奸臣,《锁麟囊》里他是男扮女装的丫鬟,唤作梅香或是 碧玉。就连新排的交响乐京剧《赤壁》,他每天都跟全程,只一幕有词儿,还是“舌战群儒 ”中叫不上名的角色。除此之外,他要跑整场的龙套。他的那个角色名儿,叫虞翻。为此,他把《三国演义》翻了好几遍,却没看明白。这人是谁啊 他很迷茫。
⑧他打电话给师父,本想发发牢骚,又觉得太矫情。纠结半天,临了来了一句:“师父,你那番茄炒鸡蛋是咋做的 ”他私下试过,加一勺糖,没味儿;两勺糖,不甜;三勺,太甜了,除了甜没别的,不是师父做的味儿。师父哈哈地笑道:“一勺盐,两勺糖。”“甜的为什么放盐 ”他不解。“没有那勺盐垫底,甜味儿怎么发得出来呢 ”师父说。
⑨ 他放下电话想,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喂,”师父在电话里喊他,“那个虞翻,好角色啊,出彩的。你可要好好地演!”“师父怎么知道 ”他想。 师父当然知道。师父早就知道!
⑩ 一件红袍,一顶乌纱,乌纱旁边挂俩“翅膀”,脸上一抹白,他就上场了。他一副穷酸样,指指戳戳,宽大的袖子一会儿甩上去, 一会儿甩下来。“……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 步龙行,轰轰隆隆轰轰隆隆哎——是曹公哎——欻!”台下笑了;他不敢笑,他的戏还没有 结束。他在心里笑。“那刘备今已是山穷水尽,我看你孔明也黔驴技穷。无奈何搬救兵你把 巧舌弄,诳吴侯蹬浑水你你你……移祸,移祸江东。”他的词结束了,他的戏还要继续。他屏气凝神地立着。
这出戏结束了,下一出,还要继续。他是丑角儿,多数时候演配角,有时候也演主角。他再也没有忘记过,在一场戏中的定位。也永远记得师傅番茄炒鸡蛋的配方。
同学们准备把这篇文章改编成广播剧,请你参与编导工作,完成以下任务。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番茄炒鸡蛋”为线索,将文中“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串联起来,思路清晰。
B.第③段写“他”在戏曲表演方面很有天赋,与前后文交代的“他”总演配角的境遇形成反差。
C.“他”打电话问师父番茄炒蛋的做法时,师父其实已经明白“他”打电话的目的并不 在于此。
D.“他”最后将虞翻演得活灵活现,在心里笑着,因为他明白了只要坚持配角终将会成为主角。
22.为了帮助参演者更好地理解剧本,请根据选文内容,仿照已给出内容的句式,补全下面的表格。
时间 他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十岁离家学戏时 虽然练功辛苦,但无忧无虑
在剧团演了五六年的戏 ①   
受师父勉励后 虽然继续演配角,但②   
23.请结合上下文,研读文中划线语句,完成括号中的任务,帮助演播的同学做好准备。
① 他的词结束了,他的戏还要继续。他屏气凝神地立着。(联系前文,赏析加点词语)
② 师父当然知道。师父早就知道!(设计句子的重音处理,并简述理由。)
24.选文多次提到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意味一样吗 请替编导组的同学简要分析。
25.主题联读是指阅读多篇主题相同或相似的作品进行关联比较,进而深化对主题的思考与认识。请你把本文和《敬业与乐业》进行主题联读,先确定主题,再阐明理由。
【答案】21.D
22.虽然生活规律,但觉得受冷落,心有不甘;;丝毫不敢懈怠(或:明白每个角色都很重要)
23.略
24.略
25.略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十、写作题
26.作文。
满树的花朵,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粒小小的种子。好书是一粒种子,使人睿智地 成长;梦想是一粒种子,使人奋斗和坚强;善念是一粒种子,使人变得阳光和高尚。种下一 粒种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请以“种下一粒种子”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主题积极健康,详略得当。②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种下一粒种子
在她很小的时候,曾发过一次高烧,父亲连夜背着她往医院跑。在去医院的路上,已经昏迷了一天一夜的她,突然睁眼唤了声:爸爸!父亲每当说起这件事时,都是边笑边叹:“你说你那么小,又发烧,怎么会突然醒了呢 “在父亲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个故事时,她渐渐不耐烦,转身不理他。而这个故事,如父亲在她心里种下的一粒种子,开始萌根发芽。
在她上初中的时候,父亲狠心的把母亲赶出了家门。她把满心的怨恨都给了他,拒绝了他照顾她的请求,独自一人搬去学校宿舍住。
那天是周末,他给她送来一床被子和饭。 饭盒里装的满满的是她最爱吃的番茄。她看也不看番茄一眼,拼命望嘴里扒饭。他怜爱的看着她,伸出手想摸她的头,说:“怎么瘦了那么多...“话没说完,她打落了饭盒,歇斯底里的喊:“不用你管!“他伸出的手,尴尬的停在半空中。他转身朝]走去,又回头凝视她,说:“不管怎样,爸爸永远爱你!“晚上,她盖着他给她送来的被子,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他是先把被子晒了一天才送来的啊!她又想起在她心里发芽的那个故事,禁不住泪流满面。
当她回家拿东西时,父亲看到她一身 灰暗的衣服,便执意拉着她去买一套衣服。他望着父亲期待 的眼神,不忍拒绝,只好答应。走到街上后,父亲原本一直拉着她的手松开 了。她疑惑的望着他,他不好意思的笑笑:“你走前面,要是遇到什么危险,我好提醒你躲一下。“阳光从身后照来,她停住脚步,回头看,发现父亲的背驼了。他曾是那么风光的一个人啊!而如今,这么一个老人,还要走在自己身后,为自己提醒可能遇到的危险...她泪流满面,却不敢擦,怕被身后的父亲看到,只好挺胸抬头,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她突然明白,父亲曾在她心中种下过一粒种子。而那粒种子伸枝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后,那棵大树,便是父亲自己。树枝上的果实,便是那满满的爱。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他都是她的伞,为她挡去一切。而当她靠在树干上,低头,便能看见他,最温柔的年轮。
敢为得汝力,但未忘父情!父亲,便是在我们心中种下种子的人。他会默默的为我们挡去风雨,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畅行无阻。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根据引导语,很容易理解文题的含义。将“种子”理解为“理想”“梦想”“愿望”“志向”等意义,沿用比喻的用法,叙述自己或某人“种下种子”“辛勤浇灌”开花结果’的过程,写出“期盼”“不畏艰苦”喜悦”诸多的感受。把材料选好,叙述清楚,把内心的感受表达丰富,文章的结尾写写人生早早“种下种子”的感悟,提炼主题,加深文意。本文也可以议论文,拟一个中心论点,比如“人生必须早早种下一粒种子”,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思路,谈谈应该种什么样的种子,应该如何去培育呵护种子,揭示“种子”对于人生开花结果的意义。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瞻仰(zhān) 崇敬(chóng) 率领(shuài) 奠定(diàn)
B.隆重(lóng) 砌成(qiē) 不朽(xiǔ) 浮雕(diāo)
C.销毁(xiāo) 窑坑(yáo) 挑衅(xìn) 旌旗(shēng)
D.践踏(tà) 愤慨(gài) 搀扶(chān) 逾越(yú)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由此上朔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B.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缦的小庑殿顶。
C.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D.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山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账,去和敌人战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今初中生近视情况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B.为了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我们要对其进行合理治疗,正确诊断。
C.通过开展诗词诵读活动,使我们的阅读习惯得到了培养。
D.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与否,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说话总是滔滔不绝,一看就知道是个八面玲珑的人。
B.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C.他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公众人物。
D.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了,大家都已经淡忘,为什么你还是耿耿于怀?
二、填空题
5.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请根据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词,填写相关内容,把握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A.台阶一平台一   一两侧上部一   (由下而上)
B.题词—碑文(由   到   )
C.双层汉白玉栏杆一碑身一   (由四周到中央)
D.销毁鸦片烟一金田起义……
E.碑主题一碑文一    (由主到次)
F.第6段一第7到10段(由   到   )
A、B、C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D是   顺序,兼有方位顺序;E、F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
6.根据意思写词语。
(1)   :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2)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3)   :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4)   :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三、语言表达
7.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写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渡江战役有了初步的认知。请细读课文引用的碑文和第10段的内容,思考:为何将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设计制作成最大的一块?
四、名著导读
8.《昆虫记》揭示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本能习性及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结合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有一种南方的昆虫,其令人感兴趣的程度至少与蝉一样,但声名却远不及蝉,因为它总是悄无声息。如果上苍赐予它一个深得人心的第一要素——音钹的话,凭着它形体与习性的奇特,它准能让著名歌手蝉的声誉黯然失色。
【片段二】它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
(1)选文中的它是   。
(2)它的外貌和它的性情有怎样的反差?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将军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7岁。每年清明节,陵园都会举行悼念活动,来邯郸左权将军墓地参观zhān ① 仰的人一波又一波。
纪念塔东面不远处就是左权将军墓,它由碑亭和墓体两部分组成。碑亭横额上刻有“人民共仰”四个大字,两侧刻有:大节忠贞彪史册,正气磅礴壮山河。左权将军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也是中央军委授予的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
革命先烈,浩气长存, ② !
9.语段中加点的“悼”的正确读音是(  )
A.dào B.diào C.zhuō D.chuò
10.语段中①处所填写的汉字,正确的是(  )
A.詹 B.沾 C.湛 D.瞻
11.语段中②处所填写的词语,恰当的是(  )
A.歌功颂德 B.人死留名 C.永垂不朽 D.海枯石烂
12.下列各项中对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权将军”是本句的主语。
B.“牺牲”一词在前半句中作谓语。
C.“之一”一词,不能去掉,“之一”是指众多中的一个,这一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D.画线句是并列复句。
六、综合性学习
国庆期间放映了电影《长津湖》。影片讲述了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天气酷寒、后勤补给不足、敌方武器装备先进的恶劣条件下抗美援朝,在长津湖阻击美军,扭转战局的故事。
《长津湖》引发众多的讨论,你也参与其中。
13.【品味经典】影片中有句台词:“一个蛋从外边被敲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自己从里面啄开,没准儿是只鹰!”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4.【铭记英雄】“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再打了!”电视台准备采访志愿军老兵丁大爷,请你以记者身份,结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条件以及上面这句话设计一个访谈问题。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①,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髪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④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⑥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世说新语 贤媛第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选中的人称为孝廉。②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③髪(bì):假发。④锉(cuò):碾碎。⑤荐:草垫子。⑥羊晫(zhuó)、顾荣:羊晫时任郎中令,顾荣时任中书郎,都是朝中重臣。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向来
B.下为二鬓 下:下面
C.且百里许 且:将近
D.明旦去 去:离开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A.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B.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C.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D.陶侃少/有大志父/早亡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1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逵听说陶侃颇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就选择投宿其家。
B.陶母想方设法热情周到款待范逵及随从,让范逵心存感激。
C.陶侃追随送行走了很远,范逵劝他回去,他久久不愿归去。
D.范逵到达洛阳后就履行了对陶侃的承诺,使陶侃美名远播。
18.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①
(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②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③。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④。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释】①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市;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②故人:指陈述古。③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都是杭州地名,是作者和友人曾经诗酒游乐的地方。④拂红尘:用典,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写作者与友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陶醉。
B.“故人不见”一句,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
C.词的下片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
D.“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直抒胸臆,借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0.这首词虽是酬赠之作,却情真意真,请简要分析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番茄炒鸡蛋
① 他已经在剧团演了五六年的戏了,生活平淡而规律。他的行当是文武丑,俗称“小花脸”,总是作为配角出现,闲起来甚至五六天都没有戏份儿。多数时候,他还要化上侍卫 的妆,或是小厮的,拄着竿子在后面杵着,一杵一个钟头。听着鼓点,听着胡琴,他倒不累,就是思绪早飞到别处去了。
② 他不禁怀念起在戏校,师父给他讲戏的日子。还有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酸甜的,那个味儿,他再没吃到过。
③ 他个子较常人矮些,人也长得机灵, 一条嗓子清清亮亮,喊个号子,湖面上都能起 阵涟漪。师父说他“是个唱丑角儿的料”。他也着实喜欢这个行当,爱逗人乐。就算是练功累些,他也不怕,因为喜欢。
④ 去师父家学戏,一待就是一整天,也说戏,也唠嗑儿,常常误了饭点。师父就亲自下厨。师父是极简朴的,通常是拌点儿面条。他来了,就加一盘番茄炒鸡蛋,酸甜的。生长在北方的他第一次吃这种口味。“这里面为什么要搁糖 ”他问师父。
⑤ 师父回答得很玄妙:“你看啊,生活是咸的,加点儿糖进去就中和了。”
⑥ 他太年轻,还不明白为什么“生活是咸的”。其实,他吃过不少苦了。自小学戏的孩子,有几个是没吃过苦头儿的 十岁离家,和一帮师兄弟们出着晨功,踢着腿,翻着小翻儿就长大了。那些日子,他笑的比哭的多,总是那么无忧无虑的,没有心事。
⑦ 但如今,他有些明白了。他觉得丑角儿在剧团是受冷落的。明明有着几出丑角大戏,却从来不排。《杨门女将》里他是奸臣,《锁麟囊》里他是男扮女装的丫鬟,唤作梅香或是 碧玉。就连新排的交响乐京剧《赤壁》,他每天都跟全程,只一幕有词儿,还是“舌战群儒 ”中叫不上名的角色。除此之外,他要跑整场的龙套。他的那个角色名儿,叫虞翻。为此,他把《三国演义》翻了好几遍,却没看明白。这人是谁啊 他很迷茫。
⑧他打电话给师父,本想发发牢骚,又觉得太矫情。纠结半天,临了来了一句:“师父,你那番茄炒鸡蛋是咋做的 ”他私下试过,加一勺糖,没味儿;两勺糖,不甜;三勺,太甜了,除了甜没别的,不是师父做的味儿。师父哈哈地笑道:“一勺盐,两勺糖。”“甜的为什么放盐 ”他不解。“没有那勺盐垫底,甜味儿怎么发得出来呢 ”师父说。
⑨ 他放下电话想,他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喂,”师父在电话里喊他,“那个虞翻,好角色啊,出彩的。你可要好好地演!”“师父怎么知道 ”他想。 师父当然知道。师父早就知道!
⑩ 一件红袍,一顶乌纱,乌纱旁边挂俩“翅膀”,脸上一抹白,他就上场了。他一副穷酸样,指指戳戳,宽大的袖子一会儿甩上去, 一会儿甩下来。“……龙腾虎跃龙行虎步虎 步龙行,轰轰隆隆轰轰隆隆哎——是曹公哎——欻!”台下笑了;他不敢笑,他的戏还没有 结束。他在心里笑。“那刘备今已是山穷水尽,我看你孔明也黔驴技穷。无奈何搬救兵你把 巧舌弄,诳吴侯蹬浑水你你你……移祸,移祸江东。”他的词结束了,他的戏还要继续。他屏气凝神地立着。
这出戏结束了,下一出,还要继续。他是丑角儿,多数时候演配角,有时候也演主角。他再也没有忘记过,在一场戏中的定位。也永远记得师傅番茄炒鸡蛋的配方。
同学们准备把这篇文章改编成广播剧,请你参与编导工作,完成以下任务。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番茄炒鸡蛋”为线索,将文中“他”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串联起来,思路清晰。
B.第③段写“他”在戏曲表演方面很有天赋,与前后文交代的“他”总演配角的境遇形成反差。
C.“他”打电话问师父番茄炒蛋的做法时,师父其实已经明白“他”打电话的目的并不 在于此。
D.“他”最后将虞翻演得活灵活现,在心里笑着,因为他明白了只要坚持配角终将会成为主角。
22.为了帮助参演者更好地理解剧本,请根据选文内容,仿照已给出内容的句式,补全下面的表格。
时间 他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十岁离家学戏时 虽然练功辛苦,但无忧无虑
在剧团演了五六年的戏 ①   
受师父勉励后 虽然继续演配角,但②   
23.请结合上下文,研读文中划线语句,完成括号中的任务,帮助演播的同学做好准备。
① 他的词结束了,他的戏还要继续。他屏气凝神地立着。(联系前文,赏析加点词语)
② 师父当然知道。师父早就知道!(设计句子的重音处理,并简述理由。)
24.选文多次提到师父做的番茄炒鸡蛋,意味一样吗 请替编导组的同学简要分析。
25.主题联读是指阅读多篇主题相同或相似的作品进行关联比较,进而深化对主题的思考与认识。请你把本文和《敬业与乐业》进行主题联读,先确定主题,再阐明理由。
十、写作题
26.作文。
满树的花朵,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粒小小的种子。好书是一粒种子,使人睿智地 成长;梦想是一粒种子,使人奋斗和坚强;善念是一粒种子,使人变得阳光和高尚。种下一 粒种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请以“种下一粒种子”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主题积极健康,详略得当。②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