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22.梦回繁华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授预习】八年级上册语文 22.梦回繁华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3 15:39: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22.梦回繁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驼队(tuó) 摄取(niè) 漕运(cáo) 桅杆(wéi)
B.岔道(chà) 仆从(pú) 停泊(bó) 寺观(guàn)
C.擅长(shàn) 簇拥(cù) 纤夫(qiān) 冗长(rǒng)
D.考订(dìng) 行旅(lǚ) 绢本(juàn) 遒劲(jì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 摄取(niè) ——(shè)
B.正确。
C. 纤夫(qiān) ——(qiàn)
D. 遒劲(jìn) ——(jìng)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⑤⑥⑦①④③② B.④⑥⑦①③②⑤
C.④①⑦⑥⑤③② D.⑤⑦⑥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此题运用排除法,⑤为总起性语句,应排在最先,排除B、C两项。⑥与⑦的排序根据①可得:⑥(“深思”)在前,⑦(“遐想”)在后,即可得到答案是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排序题注意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尾句。确定收据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上下句中出现相同的词语),然后依据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句序。排序完成后要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义表达是否正确通顺。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谨 宏敞 酒肆 长途跋涉
B.卞京 城郭 沉檀 舳舻相接
C.覆灭 枢钮 描摹 农舍田畴
D.疏密 翰林 跋涉 无瑕一顾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A.正确。
B. 卞京 ——汴京
C. 枢钮 ——枢纽
D. 无瑕一顾 ——无暇一顾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4.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
B.《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是张择端,他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等。
C.《清明上河图》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D.《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
【答案】A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A项,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故答案为: 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语言表达
5.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请任选两个角度,仿照示例,在下表中记录阅读感受。
表5-9《梦回繁华》阅读感受
角度 摘录 感受
描摹市井风情繁华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以古人的建筑工艺,要造出如此规模而又结构精美的大桥,没有一定的财力、人力和驱动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桥的两端连接着街市,人来人往,买卖兴隆,可见当时的繁华
①    ②   
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当时的农村和城市的联系。乡人是贫苦而勤劳的,早起赶驴送炭;城市是富庶的,像炭这样的生活物资都实现了规模化供给,城市发展规模宏大,体系完备
③    ④   
想象古代人们的生活 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古人骑着毛驴长途跋涉,一路艰辛可想而知,就算有船只和车马,但大部分古人远行的舒适度不高,行进速度不快,若不是为了生计,这样的长途跋涉有多少人愿意承受
⑤    ⑥   
【答案】[示例]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运粮的船只巨大、繁多,粮包沉重,船工和纤夫工作辛劳而繁忙,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王朝都城的宏大与繁华;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在北宋,清明节扫墓,富贵人家又是轿队出行,又是插满柳枝,可见他们对清明节非常看重;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想象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走在繁华的大街上,品品茶、喝喝酒,有小客店可供休息,还有寺庙,甚至有公厕,何等惬意,不过只有富人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穷人恐怕得忙于生计
【知识点】材料探究;梦回繁华;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分析材料主体特征
【解析】分析表格内容可知,第1空要摘录能体现“描摹市井风情繁华”角度的画面内容。《梦回繁华》第4段“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体现该角度,可直接摘录。第2空则针对摘录进行分析其能体现市井繁华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巨大的漕船、忙碌的船工,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王朝都城的宏大与繁华。
第3空要摘录能体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角度的画面内容。《梦回繁华》第4段“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体现该角度,可直接摘录。第4空则针对摘录进行分析当时的社会风貌,表达自己的感受。权贵踏青扫墓时又是轿队出行,又是插满柳枝,可见北宋时期非常重视清明节。
第5空要摘录能体现“想象古代人们的生活”角度的画面内容。《梦回繁华》第4段“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体现该角度,可直接摘录。第6空则针对摘录再次拓展,想象古代人们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繁华的大街上,各种商铺应有尽有,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品茶、喝酒,到小店休息,去寺庙礼佛,甚至还有公厕。不过这些都是富人才能享受的生活,穷人更多是忙于生计,日夜奔走。
对于感受的表述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句子仿写。先分析表格中的已知内容,明确仿写主题;再参考表格中的有关句式,注意句子在结构、手法、字数等方面的隐形要求,保持仿句句式的一致;最后结合原文有关内容提取对应信息进行概括与仿写。
三、填空题
6.文学常识填空。
(1)张择端, 字   ,中国     时期的画家。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    》《    》等。
(2)《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是    时期的    市,它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    ,    ,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答案】(1)正道;北宋;《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
(2)北宋;开封市;汴梁;汴京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书法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1)张择端,字正道,北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幼好读书,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自成一家。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擅长于画车马、市街、桥梁、城廓等等。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2)《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所画的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故答案为:正道,北宋,《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北宋,开封市,汴梁,汴京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学生读名著,往往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第一遍泛读,第二遍第三遍可以精读;阅读内容大致包括了解这本名著的基本内容如作者基本情况、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人物和情节的关系、艺术风格等等;另外我们在阅读名著的时候要把握好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名著的主题和意义等;最后好友养成写些评论和笔记的习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很多文学艺术的写作手法。
7.根据意思选词语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
   :独具某种特长
   :考核订正。
   :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
   :往来的旅客。
   :高大宽敞。
   :抓取;获取。
   :强劲有力;刚健有力。 多指书画的运笔。
   :形容初春的寒冷。
   :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形容人多拥挤。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多
【答案】题跋;擅长;考订;簇拥;行旅;宏敞;攫取;遒劲;春寒料峭;长途跋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舳舻相接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
(1)根据意思“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 ”可以想到“ 题跋 ”,这里侧重“跋”的意思,故填“ 题跋 ”;
(2)根据意思“ 独具某种特长 ”可以想到“擅长、善于”, 擅长指独具某种特长,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比如:擅长烹饪、擅长演说,“善于”含有在某一方面好一点的意思, 这里重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的意思,故填“ 擅长 ”;
(3)根据意思“ 考核订正 ”可以想到“ 考订 ”等,这里就是字面“ 考核订正 ”的意思,故填“ 考订 ”;
(4)根据意思“ 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 ”可以想到“簇拥、蜂拥 ”等词, “簇拥”是许多人团团围着,以人或事物为中心,但主要用于人,作谓语时加助词“着”,常带宾语;“蜂拥”则指一大群人向着一个方向,象蜜蜂出巢似的拥挤着前进,“蜂拥”比“簇拥”显得更纷乱, 这里还有“ 卫护 ”的意思,故填“簇拥”;
(5)根据意思“ 往来的旅客 ”可以想到“行旅、旅客”等,“ 行旅 ”意思是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旅客,出行,旅行,这里包含“往来的旅客”的意思,故填“ 行旅 ”;
(6)根据意思“ 高大宽敞 ”可以想到“ 宏敞 、宽敞、宽阔 ”等词,“宏敞”意思是高大宽敞, 宽敞和宽阔都表示面积或空间范围很大,宽敞一般形容一个封闭的空间大;宽阔一般形容完全开放的空间非常大,这里除了面积大还有“高大”的意思,故填“宏敞 ”;
(7)根据意思“ 抓取;获取 ”可以想到“ 攫取 、撷取、获取”等, 攫取的意思为抓取、拿取或掠取, 撷取意思为采择精华之意, 获取是取得、猎取的意思,例如:获取知识、获取暴利 ,这里侧重“抓取、拿取”的意思,故填“ 攫取 ”;
(8)根据意思“ 强劲有力;刚健有力。 多指书画的运笔 ”可以想到“遒劲、刚劲、强劲”等词, 遒劲,有力,常用书法绘画遒劲有力,而苍劲有力,常用于树木,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常用于指人的力量方面或事物方面,这里是“ 多指书画的运笔 ”的意思,故填“ 遒劲 ”;
(9)根据意思“ 形容初春的寒冷 ”,可以想到“ 春寒料峭 、乍暖还寒”等词,春寒料峭:形容早春薄寒侵人肌骨,乍暖还寒,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这里侧重“ 寒冷 ”的意思,故填“ 春寒料峭 ”;
(10)根据意思“ 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可以想到“ 长途跋涉 、跋山涉水”, “长途跋涉”重在路途遥远, “跋山涉水”重在旅程艰辛, 这里侧重“路途遥远”的意思,故填“ 长途跋涉 ”;
(11)根据意思“ 形容人多拥挤 ”可以想到“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这里侧重“人多”的意思,故填“ 摩肩接踵 ”;
(12)根据意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可以想到“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这里侧重“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的意思,故填“络绎不绝 ”;
(13)根据意思“ 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多 ”可以想到“ 舳舻相接 ”,故填“ 舳舻相接 ”,容易写错的字有“舳舻”;
故答案为:题跋;擅长;考订;簇拥;行旅;宏敞;攫取;遒劲;春寒料峭;长途跋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舳舻相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词语积累包括汉字的拼音 、书写 、词义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多音字、形似字、后鼻音、翘舌音等语法知识。
四、名著导读
8.阅读下面有关《昆虫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他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   ”。在这本书中   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会制作“梨”形粪球。
(2)鲁迅评价《昆虫记》是“听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读来很有趣,也很有益。《昆虫记》中有哪些让你受到教益的昆虫?请任举一例。并简述受到教益原因。
【答案】(1)昆虫的史诗;蜘蛛;螳螂;圣甲虫
(2)示例:蝉。蝉在地下忍受四年的黑暗,然后在短短两个星期的生命里尽情地歌唱,从蝉的身上我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创造无限的价值。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昆虫记》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知识识记。
第一空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被雨果誉为“昆虫的史诗"。书中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内容。
第二空
根据《昆虫记》中《蜘蛛的几何学》一文中“我们会发现它的网并不是杂乱无章的,那些辐排得很均匀,每对相邻的辐所交成的角都是相等的;虽然辐的数目对不同的蜘蛛而言是各不相同的,可这个规律适用于各种蜘蛛”“蜘蛛织网的方式很特别,它把网分成若干等份,同一类蜘蛛所分的份数是相同的”可知,蜘蛛“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第三空:
根据《昆虫记》中《螳螂》一文中“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可知,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第四空:
根据《昆虫记》中《蜕螂》一文中“一个神圣甲虫的地穴不久就被找到了,或者你也知道,它的土穴上面,总会有一堆新鲜的泥土积在上面。我的同伴用我的小刀铲向地下拼命的掘,我则伏在地上,因为这样容易看见有什么东西被掘出来。一个洞穴掘开,在潮湿的泥土里,我发现了一个精制的梨”可知,“圣甲虫(蜕螂)”会制作“梨”形粪球。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作答此题,需要透彻了解名著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严格按要求作答。
示例:花甲虫,从幼虫变为成虫非常艰难,它们在成为成虫后,就立马飞出来享受鲜花和阳光。到了七八月的时候,它们就又来到果园里,来享受果汁的甜美。之后,便来到枯叶丛上,把卵产完就离开,再也不回来了。从花甲虫的身上,我体会到“独立"的意义。
【点评】(1)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熟读名著,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经常性阅读,反复阅读。按照要求进行作答。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1]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遐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2]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3]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9.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éi) 漕船 无遐一顾
B.握篙盘索(gāo) 一应俱全 茶坊
C.汴京(biān) 罗锦布匹 聚集
D.摩肩接踵(zhòng) 沉檀 酒肆
10.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B.门庭若市 络绎不绝
C.车水马龙 络绎不绝 D.门庭若市 川流不息
11. 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1]处:分号 第[2]处:分号 第[3]处:顿号
B.第[1]处:逗号 第[2]处:逗号 第[3]处:顿号
C.第[1]处:句号 第[2]处:句号 第[3]处:逗号
D.第[1]处:句号 第[2]处:句号 第[3]处:顿号
【答案】9.B
10.C
11.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句号;顿号;逗号;分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词语积累包括汉字的拼音 、书写 、词义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多音字、形似字、后鼻音、翘舌音等语法知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词语的运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所以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词语的含义、词语的色彩、适用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标点符号基本用法,句号、问号、叹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但表示语气有不同:表陈述语气或舒缓的祈使语气时用句号,表疑问或一般反问语气时用问号,表感叹语气、强烈的祈使语气或强烈的反问语气时用叹号;顿号、逗号、分号,顿号表示词语间的停顿,逗号表示句子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分句间的停顿,三者都表示并列关系;冒号,其作用概括起来有两点:提示下文、总结上文;引号,作用有五点:表示直接引用,表示突出强调,表示否定,表示特定称谓,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等;括号,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只对句中的部分词语作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叫句内括号,句内括号和被注释的词语之间不能用标点,标点用在括号后;对全句内容作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叫句外括号,括号后面不需要加标点;破折号,作用有六点:表解释说明,表意思的递进,表意思的转换、转折或跳跃,表停顿或声音的延长,表总结上文,表分项列举;省略号,表引文的省略,表列举的省略,或表说话断断续续。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位置等不同会有一定变化。
【点评】9.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A无遐一顾-无暇一顾;B全部正确;C 汴京(biān)-(biàn);D摩肩接踵(zhòng)-(zhǒng)。
故答案为: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使用的判断能力。“车水马龙”意思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一般,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门庭若市” 意思是门前和院子里好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来客很多,非常热闹,这里是指车马多,所以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很多,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这里主要是指行人来往频繁,所以用“络绎不绝”更恰当。
故答案为:C
1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这句话是写“杆”,“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这句话是写人,所以第1处应该用句号;根据“高潮”和“后段”两个词可知是两层意思,第2处应该用句号;“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可知“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是并列关系,所以第3处应该用顿号。
故答案为:D
六、综合性学习
12.课文说明生动,语言简练、典雅而富有韵味,这与运用了大量四字短语不无关系。为了发现四字短语运用的奥秘,老师用一处原文做了”文字实验”。请根据课文内容,帮助老师一起完成这次”文字实验”,并说说你的发现。
四字短语”文字实验”
⑴实验材料:《梦回繁华》第4段”在高大雄伟的……无所不备”
⑵实验方法:重构、类比、发现
⑶实验现象:见图5-6
⑷实验发现:
【答案】①各类店铺经营;②应有尽有;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④四字短语总结特点
(4)“四字短语”能让语言简练有节奏感,同时充满古典韵味。
【知识点】创新题型;概括说明内容;梦回繁华;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解析】分析题意和图表内容可知,该图表是对《梦回繁华》第4段”在高大雄伟的……无所不备”最后两句进行分析。这个片段描写了3处场景,分别是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各类店铺经营以及街上行人。所以第1空为各类店铺经营。
第2空是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的场景特点,根据“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 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可知,第2空为应有尽有。
第3空是对“街上行人”场景的具体描绘,根据“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可知,第3空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
第4空是梳理“四字短语”文字实验观察整理的第3步。观察整理的步骤依次是:先将描述对象分类、再用四字短语铺陈内容,最后用四字短语总结特点。所以第4空为四字短语总结特点。
根据片段中的“四字短语”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可发现“四字短语”能让语言简练有节奏感,同时充满古典韵味。据此概括实验发现。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这类图表式概括题,作答前要先审清题干,明确概括对象和作答范围;然后再分析已知内容,明确空格处与其他信息的内在关联,并考虑其他作答要求;最后回到原文定向查找,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作答。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戍①秋,八月既望②,予至杭,闻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其妙愈呈,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也!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注释】①壬戍: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②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⑴怀民亦未寝 词语推断法:人云亦云    
⑵闻西湖之上 查阅词典法:①听说,得知;②见闻,知识;③名声,名誉;④闻名,传扬 (填序号)   
⑶盖不知夜之几何 课内迁移法: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5.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甲乙两文均是各自作者欣赏月夜时所写的,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3.也;①;大概是
14.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15.这样标点,层次分明。第一句总写月光如水的特点,后两句通过竹柏之影如同水中藻荇的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月光的清凉明净。
16.甲文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同时也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抒发的是作者赏月时陶醉愉悦的心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译文】【乙】
壬戍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到杭州,听说西湖边上,有一座宝石山(的风景)很优美,(我)将在这天晚上到宝石山上赏月。夕阳已经落山,明月照着栏杆。山水的姿态颜色,变幻很快。它越呈现出奇妙的景象,我心中越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夜深了却忘了睡觉。大概是不知道晚上几时了、恍惚间好像身在清净虚无的广寒宫,快乐的心情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点评】13.①句意: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亦,也。
②句意:听说西湖边上。闻,听说。
③句意: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几时了。盖,表示推测,大概。
故答案为:也;①;大概是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念,考虑;遂,就。
故答案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15.本题考查句子停顿。这样标点也是合理的。这是两句完整的话,有两个明确的陈述主体。第一句陈述的主体是月光;第二句陈述的主体是“藻、荇交横”。句子的意思分别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故答案为:这样标点,层次分明。第一句总写月光如水的特点,后两句通过竹柏之影如同水中藻荇的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月光的清凉明净。
16.甲文结合创作背景,以及对月色的描绘、文末的议论可知,作者抒发了-种复杂而又微妙难言的感受,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随缘自适的旷达尽在其中。乙文从“予情愈豁,飞K觞痛饮, 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可知,作者沉醉于美妙月色中,抒发的是作者赏月时的愉悦陶醉之情。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甲文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同时也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抒发的是作者赏月时陶醉愉悦的心情。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旁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②分残漏③,孤灯落碎花④。
二年随骠骑⑤,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赊(shē):遥远。②角:军营中的号角。③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④花:灯花。⑤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诗人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仍”字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B.颔联“寒”字仅仅说明是寒冷的夜晚做的梦。
C.颈联“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
D.这首诗语深情重,质朴凝练。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7.B
18.全诗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之愁和思乡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点评】1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颔联“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 带上了悄怆的感彩。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到了桂州第二年的岁暮写的,前六句由时间的推移,写从深夜难寐、无法入睡到恍惚成眠、梦里思家再到清晓梦断、痴望灯花的过程;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日的原因。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诗歌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的羁旅之愁,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故答案为: 全诗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之愁和思乡之情。
九、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世界
唐敏
①母亲的世界不大,除了父亲和我们,便是她的灶台。
②街坊邻里、家亲眷属、身边伙伴,无不知晓母亲烧得一手家常好菜。母亲拿手的豆腐丸子汤,那捏散了的柴火豆腐拌上些许剁碎的肉末和葱花,搓成略小于乒乓球的丸子,掺在鸡蛋青菜汤里。在还不能实现吃肉大快朵颐的岁月,我和弟弟就靠这沾了荤腥的丸子汤来解馋。
③母亲此生最怕的,估计就是担心她的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双亲吃不饱穿不暖,因为她打小受苦挨饿。为了家里炉膛内能升起一把火,母亲十岁就打着赤脚到处捡煤渣,城里哪里有窑厂她就去哪里,没有交通工具不说,各种崎岖不平的路,一走就是十多里,让她那双脚饱经风霜。为了贴补家用,母亲下学堂就帮外公外婆跟着厂子里的工人们打棉纱,打棉纱时需要脚不沾地往返跑,人们常常夸她人小跑得比谁都快,棉纱还打得好。为了照顾两个弟弟,母亲省下自己的口粮,饿得低血糖频发倒地。
④母亲很疼我,即便是这样,我小时也没逃过母亲的一顿打。那年父亲老家来了一位稀客,是我堂姐,顿时家里饭桌上有了过年时才会出现的黄金蛋饺、鲜肉丸子和鱼糕……那日趁着母亲和堂姐她们出了门,我打开橱柜,站在小凳子上点了灶火,将仅剩的一碗蛋饺仿着母亲的做法加热后囫囵全吞。母亲一向严厉且寡言,见我如此贪吃岂能容忍,一巴掌就抡了过来。后来父亲和我促膝谈心,你母亲哪里是舍不得几个蛋饺,她是怕你娇纵,只晓得自己吃独食却不懂得分享和顾念。
⑤外公去世后,母亲常常做菜给外婆送去。后因外婆逐渐腿衰,母亲将外婆接到身边。外婆瘫痪不能自理后,母亲还管着一家老小十来口人的生活,汤水、菜肴不曾马虎过一日。如果有谁说一嘴想吃肉沫面或者蛋炒粉,母亲便会解下围裙,立马跑到街市提回一袋新鲜的碱水面或米粉,做好了端上桌,看着我们吃得满嘴油流的样子浅浅地笑。她就像个旋转陀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照顾着我们家所有人。午休和晚间,还会给外婆弄午点和宵夜,直到外婆去世。外婆走的那天,母亲劝我不哭,但她却躲在角落看着外婆曾经用过的碗流泪。
⑥母亲的放不下,随着时光流逝,又赓续到我和弟弟的儿女身上。为了确保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已逾七十的母亲每天六点起床,从城北的集贸市场转到东边,再提着满满当当的一篮子菜或公交或骑车到城南弟弟家里做饭。热天一身汗,冷天一头霜,哪怕腰椎间盘突发导致歪扭着身躯也是要去的。我无数次提出不要母亲去买菜了,母亲不允,还生了气,我知道她是怕影响我们上班,想让整天守在店面里的弟弟弟妹睡个安稳觉。
⑦那日回家看腰疼已久的母亲,她慌忙起身一瘸一拐把手中碗筷放进厨房,你帮我贴张膏药吧。只见母亲轻轻褪去长裤,大腿处足有两个巴掌那么大的淤紫赫然在目,我急切地问,您不是一直腰疼吗,这腿是怎么回事?她这才道出实情。几天前母亲骑车赶着回家做饭,突遇瓢泼大雨,路滑车翻,母亲重摔倒地,被压在车底,全身湿透。见我低沉不语,母亲连连摆手,“没得事,没得事,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我当时就告诉自己啊,不能倒下,我的孩子们还指望着吃我做的饭呢。”瞬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给母亲贴膏药时眼泪恣意横流,七十几的老母亲啊,我不能想象她是怎么从大雨中艰难爬起又一步一挪回到家中,还忍着疼痛瞒我们那么久。
⑧这便是母亲的世界。母亲的世界很小,小得只有锅碗瓢盆;母亲的世界很大,她的锅碗瓢盆里却装着浩海一样的爱,这种爱滋养我们成长,教导我们做人,这种爱也将永远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不变底色。
(有删改)
19.下列对上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讲了有关母亲的一系列事情,想让我们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母亲。
B.文章第⑤段和第⑦段的末尾分别写了母亲和“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们流泪的原因是相同的。
C.本文选材方面富有特色,选材注重真实性、典型性、通俗性,使母亲的人物形象饱满,我们写文章也可借鉴。
D.文章结尾满含深情,我们应该用较慢的语速、深情庄重的语气来朗读。
20.文章主要围绕母亲写了六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其中的两件。
母亲烧得一手家常好菜→母亲捡煤渣、打棉纱贴补家用①   →母亲照顾瘫痪不能自理的外婆②   →母亲隐瞒骑车滑到的事情
21.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母亲一向严厉且寡言,见我如此贪吃岂能容忍,一巴掌就抡了过来。(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她就像个旋转陀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照顾着我们家所有人。(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2.读了文章后,选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3.请你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19.B
20.母亲打了独自偷吃蛋饺的“我”;母亲每天早起买菜到弟弟家里做饭
21.①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发现“我”吃独食后的生气,表现了母亲对“我”教育的严厉。
②比喻;把母亲比作旋转陀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每天的辛苦操劳,表现了母亲的伟大,表达了对母亲的心疼与感恩。
22.①勤劳能干。母亲从十岁就打着赤脚到处捡煤渣,一直到年老还在为儿女操劳。
②关爱孩子。母亲七十多岁了依旧每天六点起床,热天一身汗,冷天一头霜,只为孩子过得舒服些,可见母亲非常关爱孩子。
③孝顺长辈。外公去世后,母亲尽心尽力照顾外婆。
④重视孩子教育。母亲教导我们做人,教育我们要懂得分享。
23.①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赞颂。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人+事,活动+结果。即人物+与此相关的事例。 平时学生应牢记解题的技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提取关键字词,以点带面的去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对文本的解析能力。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动作描写)和修辞手法。此类题目一般不直接给出赏析的角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注意提取句子里的关键字词,另外还应掌握赏析的角度:1、写作手法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角度;2、字、词的角度。字词的角度主要是字词的含义,字词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3、句子结构的角度。照应题目、开头、承上启下、首位呼应等;4、主旨的角度。点明主旨、深化主旨等等。提取出的关键词符合哪个角度就选取哪个角度赏析。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特点+事例,即一个人物的特点+一件与此相关的事例。 此类题目切忌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应该结合文章内容。
(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首先看句段的位置,一般三个位置,开头、结尾、中间。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方面1、总结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 内容方面 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1、总结上文,点明主旨。2、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但应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地描述。
【点评】19.A、全文以我的口吻写,无误。
B、 第⑤段是相同的,因为外婆去世了,第⑦段我因为母亲受伤而哭,有误。
C、 ②段 母亲厨艺好。无误。
D、文章流露出我对母亲的感恩 。 所以应该用深情语气来读,无误。
故答案为: B
20.第④ 段“那日趁着母亲和堂姐她们出了门,我打开橱柜,站在小凳子上点了灶火,将仅剩的一碗蛋饺仿着母亲的做法加热后囫囵全吞”; 第⑥段“母亲再提着满满当当的一篮子菜或公交或骑车到城南弟弟家里做饭”。
故答案为: 母亲打了独自偷吃蛋饺的“我”;母亲每天早起买菜到弟弟家里做饭。
21.① “抡” 字写出了母亲的愤怒。 ② 把母亲比作陀螺,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故答案为: ①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发现“我”吃独食后的生气,表现了母亲对“我”教育的严厉。②比喻;把母亲比作旋转陀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每天的辛苦操劳,表现了母亲的伟大,表达了对母亲的心疼与感恩。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特点+事例,即一个人物的特点+一件与此相关的事例。
故答案为: ①勤劳能干。母亲从十岁就打着赤脚到处捡煤渣,一直到年老还在为儿女操劳。
②关爱孩子。母亲七十多岁了依旧每天六点起床,热天一身汗,冷天一头霜,只为孩子过得舒服些,可见母亲非常关爱孩子。
③孝顺长辈。外公去世后,母亲尽心尽力照顾外婆。
④重视孩子教育。母亲教导我们做人,教育我们要懂得分享。
23.“ 这便是母亲的世界 ”照应标题。“,这种爱滋养我们成长,教导我们做人,这种爱也将永远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不变底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
故答案为: ①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②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赞颂。
十、写作题
24.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无数人给你温暖、幸福、快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忆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请你以“我最感谢的人”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⑴请写记叙文,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⑵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⑶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答案】
我最感谢的人
感谢阳光给我们温暖,感谢雨露滋润我们心田,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而我最想感谢的人是七年级教我语文的陈老师。她可是一个教育有方的好老师。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下午,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陈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今天穿着粉红格子裙,“丁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在娓娓动听地讲着课,我却在下面偷偷看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格列弗游记》这本书,我边看边想,沉醉在其中,老师突然发现我有点不对劲,平时我总是抢着回答问题,今天却连手都没举一下,老师走到我面前,看我究竟在干什么,我却浑然不知。突然,老师把我叫起来对我说:“博文,你来回答一下我刚才提的问题。”“啊”我一下子站起来,小声说:“什么?”老师便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了一遍,我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老师叫我坐下,又让单雅妮回答了这个问题,后面半节课,我认真听讲,不敢开小差。“丁铃铃”不止不觉下课了,老师再一次走到我身边微笑着对我说:“看课外书是好事,但选错了时间就是坏事了。”老师说完,我心里暖暖的,脸上却是伙辣辣的。
往事历历在目,当同学有矛盾时,是您帮我们化解,当同学考试“落伍”时,是您来帮我们分析原因;当同学生病时,是您帮我们补课……
有人说老师是夜空中的星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山涧甘甜的泉水,滋润我们的心田……
而陈老师就是天上最明亮的那一颗星,山涧最甘甜的泉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你就是我最想感谢的人。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题目为“我最感谢的人”,里面的关键词语是“感谢”,这里的“感谢”说明此人对我影响很大,帮助我很多。 其次,“最”字说明这个人对我来说与众不同,写作时候一定要突出最,这里的“人”,可以是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 。例如,写成长路上,有母爱陪伴真好。选材方面,可以选取生活中细小的充满母爱的素材来突出母亲的形象,把妈妈的默默付出与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构上,可以巧妙地以时间为序,选取成长中的三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是先叙述,后抒情,把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表达得非常真切。在叙事过程中,应注重人物的动作、心理细节描写,还可以使用景物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在记叙中适当穿插议论、抒情,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22.梦回繁华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驼队(tuó) 摄取(niè) 漕运(cáo) 桅杆(wéi)
B.岔道(chà) 仆从(pú) 停泊(bó) 寺观(guàn)
C.擅长(shàn) 簇拥(cù) 纤夫(qiān) 冗长(rǒng)
D.考订(dìng) 行旅(lǚ) 绢本(juàn) 遒劲(jìn)
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⑤⑥⑦①④③② B.④⑥⑦①③②⑤
C.④①⑦⑥⑤③② D.⑤⑦⑥①②③④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谨 宏敞 酒肆 长途跋涉
B.卞京 城郭 沉檀 舳舻相接
C.覆灭 枢钮 描摹 农舍田畴
D.疏密 翰林 跋涉 无瑕一顾
4.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
B.《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是张择端,他是宋代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等。
C.《清明上河图》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D.《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
二、语言表达
5.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请任选两个角度,仿照示例,在下表中记录阅读感受。
表5-9《梦回繁华》阅读感受
角度 摘录 感受
描摹市井风情繁华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以古人的建筑工艺,要造出如此规模而又结构精美的大桥,没有一定的财力、人力和驱动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桥的两端连接着街市,人来人往,买卖兴隆,可见当时的繁华
①    ②   
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当时的农村和城市的联系。乡人是贫苦而勤劳的,早起赶驴送炭;城市是富庶的,像炭这样的生活物资都实现了规模化供给,城市发展规模宏大,体系完备
③    ④   
想象古代人们的生活 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古人骑着毛驴长途跋涉,一路艰辛可想而知,就算有船只和车马,但大部分古人远行的舒适度不高,行进速度不快,若不是为了生计,这样的长途跋涉有多少人愿意承受
⑤    ⑥   
三、填空题
6.文学常识填空。
(1)张择端, 字   ,中国     时期的画家。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    》《    》等。
(2)《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是    时期的    市,它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    ,    ,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7.根据意思选词语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
   :独具某种特长
   :考核订正。
   :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卫护着。
   :往来的旅客。
   :高大宽敞。
   :抓取;获取。
   :强劲有力;刚健有力。 多指书画的运笔。
   :形容初春的寒冷。
   :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形容人多拥挤。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多
四、名著导读
8.阅读下面有关《昆虫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他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   ”。在这本书中   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会制作“梨”形粪球。
(2)鲁迅评价《昆虫记》是“听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读来很有趣,也很有益。《昆虫记》中有哪些让你受到教益的昆虫?请任举一例。并简述受到教益原因。
五、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1]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遐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2]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3]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川流不息),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9.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éi) 漕船 无遐一顾
B.握篙盘索(gāo) 一应俱全 茶坊
C.汴京(biān) 罗锦布匹 聚集
D.摩肩接踵(zhòng) 沉檀 酒肆
10.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B.门庭若市 络绎不绝
C.车水马龙 络绎不绝 D.门庭若市 川流不息
11. 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1]处:分号 第[2]处:分号 第[3]处:顿号
B.第[1]处:逗号 第[2]处:逗号 第[3]处:顿号
C.第[1]处:句号 第[2]处:句号 第[3]处:逗号
D.第[1]处:句号 第[2]处:句号 第[3]处:顿号
六、综合性学习
12.课文说明生动,语言简练、典雅而富有韵味,这与运用了大量四字短语不无关系。为了发现四字短语运用的奥秘,老师用一处原文做了”文字实验”。请根据课文内容,帮助老师一起完成这次”文字实验”,并说说你的发现。
四字短语”文字实验”
⑴实验材料:《梦回繁华》第4段”在高大雄伟的……无所不备”
⑵实验方法:重构、类比、发现
⑶实验现象:见图5-6
⑷实验发现: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戍①秋,八月既望②,予至杭,闻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其妙愈呈,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也!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注释】①壬戍: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②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⑴怀民亦未寝 词语推断法:人云亦云    
⑵闻西湖之上 查阅词典法:①听说,得知;②见闻,知识;③名声,名誉;④闻名,传扬 (填序号)   
⑶盖不知夜之几何 课内迁移法: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5.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甲乙两文均是各自作者欣赏月夜时所写的,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旁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②分残漏③,孤灯落碎花④。
二年随骠骑⑤,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赊(shē):遥远。②角:军营中的号角。③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④花:灯花。⑤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诗人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仍”字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B.颔联“寒”字仅仅说明是寒冷的夜晚做的梦。
C.颈联“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
D.这首诗语深情重,质朴凝练。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世界
唐敏
①母亲的世界不大,除了父亲和我们,便是她的灶台。
②街坊邻里、家亲眷属、身边伙伴,无不知晓母亲烧得一手家常好菜。母亲拿手的豆腐丸子汤,那捏散了的柴火豆腐拌上些许剁碎的肉末和葱花,搓成略小于乒乓球的丸子,掺在鸡蛋青菜汤里。在还不能实现吃肉大快朵颐的岁月,我和弟弟就靠这沾了荤腥的丸子汤来解馋。
③母亲此生最怕的,估计就是担心她的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双亲吃不饱穿不暖,因为她打小受苦挨饿。为了家里炉膛内能升起一把火,母亲十岁就打着赤脚到处捡煤渣,城里哪里有窑厂她就去哪里,没有交通工具不说,各种崎岖不平的路,一走就是十多里,让她那双脚饱经风霜。为了贴补家用,母亲下学堂就帮外公外婆跟着厂子里的工人们打棉纱,打棉纱时需要脚不沾地往返跑,人们常常夸她人小跑得比谁都快,棉纱还打得好。为了照顾两个弟弟,母亲省下自己的口粮,饿得低血糖频发倒地。
④母亲很疼我,即便是这样,我小时也没逃过母亲的一顿打。那年父亲老家来了一位稀客,是我堂姐,顿时家里饭桌上有了过年时才会出现的黄金蛋饺、鲜肉丸子和鱼糕……那日趁着母亲和堂姐她们出了门,我打开橱柜,站在小凳子上点了灶火,将仅剩的一碗蛋饺仿着母亲的做法加热后囫囵全吞。母亲一向严厉且寡言,见我如此贪吃岂能容忍,一巴掌就抡了过来。后来父亲和我促膝谈心,你母亲哪里是舍不得几个蛋饺,她是怕你娇纵,只晓得自己吃独食却不懂得分享和顾念。
⑤外公去世后,母亲常常做菜给外婆送去。后因外婆逐渐腿衰,母亲将外婆接到身边。外婆瘫痪不能自理后,母亲还管着一家老小十来口人的生活,汤水、菜肴不曾马虎过一日。如果有谁说一嘴想吃肉沫面或者蛋炒粉,母亲便会解下围裙,立马跑到街市提回一袋新鲜的碱水面或米粉,做好了端上桌,看着我们吃得满嘴油流的样子浅浅地笑。她就像个旋转陀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照顾着我们家所有人。午休和晚间,还会给外婆弄午点和宵夜,直到外婆去世。外婆走的那天,母亲劝我不哭,但她却躲在角落看着外婆曾经用过的碗流泪。
⑥母亲的放不下,随着时光流逝,又赓续到我和弟弟的儿女身上。为了确保孩子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已逾七十的母亲每天六点起床,从城北的集贸市场转到东边,再提着满满当当的一篮子菜或公交或骑车到城南弟弟家里做饭。热天一身汗,冷天一头霜,哪怕腰椎间盘突发导致歪扭着身躯也是要去的。我无数次提出不要母亲去买菜了,母亲不允,还生了气,我知道她是怕影响我们上班,想让整天守在店面里的弟弟弟妹睡个安稳觉。
⑦那日回家看腰疼已久的母亲,她慌忙起身一瘸一拐把手中碗筷放进厨房,你帮我贴张膏药吧。只见母亲轻轻褪去长裤,大腿处足有两个巴掌那么大的淤紫赫然在目,我急切地问,您不是一直腰疼吗,这腿是怎么回事?她这才道出实情。几天前母亲骑车赶着回家做饭,突遇瓢泼大雨,路滑车翻,母亲重摔倒地,被压在车底,全身湿透。见我低沉不语,母亲连连摆手,“没得事,没得事,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我当时就告诉自己啊,不能倒下,我的孩子们还指望着吃我做的饭呢。”瞬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给母亲贴膏药时眼泪恣意横流,七十几的老母亲啊,我不能想象她是怎么从大雨中艰难爬起又一步一挪回到家中,还忍着疼痛瞒我们那么久。
⑧这便是母亲的世界。母亲的世界很小,小得只有锅碗瓢盆;母亲的世界很大,她的锅碗瓢盆里却装着浩海一样的爱,这种爱滋养我们成长,教导我们做人,这种爱也将永远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不变底色。
(有删改)
19.下列对上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讲了有关母亲的一系列事情,想让我们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母亲。
B.文章第⑤段和第⑦段的末尾分别写了母亲和“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们流泪的原因是相同的。
C.本文选材方面富有特色,选材注重真实性、典型性、通俗性,使母亲的人物形象饱满,我们写文章也可借鉴。
D.文章结尾满含深情,我们应该用较慢的语速、深情庄重的语气来朗读。
20.文章主要围绕母亲写了六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其中的两件。
母亲烧得一手家常好菜→母亲捡煤渣、打棉纱贴补家用①   →母亲照顾瘫痪不能自理的外婆②   →母亲隐瞒骑车滑到的事情
21.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母亲一向严厉且寡言,见我如此贪吃岂能容忍,一巴掌就抡了过来。(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她就像个旋转陀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照顾着我们家所有人。(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2.读了文章后,选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3.请你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十、写作题
24.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无数人给你温暖、幸福、快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忆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请你以“我最感谢的人”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⑴请写记叙文,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⑵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⑶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