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23.《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寡(guǎ) 胶鬲(gé) 空乏其身(kōng)
B.衍(yǎn) 妾妇(qiè) 丈夫之冠(guàn)
C.粟(sù) 畎亩(quǎn) 法家拂士(bì)
D.奚(xī) 傅说(yuè) 富贵不能淫(yín)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A. 空乏其身(kōng) ——(kòng)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亲戚畔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答案】B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 A.不同,连词,承接关系/连词,并列关系
B.相同,代词,这
C.不同,助词,的/代词,他
D.不同,同“弼”,辅弼,辅佐/动词,违背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案】C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A“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的“而”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委而去之”中的“而”表顺承,可以不译,意义和用法不同;
B“然而不胜者”中的“者”是“的原因”,“得道者多助”中的“者”是“的人”,意义和用法不同;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的“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D“寡助之至”中的“之”主谓之间,无意义,“天下顺之”中的“之”是代词,代“它”,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养成多记多积累的好习惯,在做笔记时要做好归类整理,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的联系,通过推敲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该词的具体含义;寻找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搭配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搭配方式来确定该词的意义;根据语法规则判断词性:文言文中的词语有时会因为语法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借助词典或其他资料: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该词的意义,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或其他资料,以获取更准确的解释;总之,在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
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答案】B
【知识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翻译
【解析】B应是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二、填空题
5.预学一诵读课文后,为 下面词句中的加点字注音,再按要求进行筛选。
亲戚畔 之 丈夫之冠
往之女 家 畎 亩之中
胶鬲 曾 益其所不能
衡 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 士
[筛选]上面这些加点字中,“ ” “ ” “ ” “ ” “ ”这五个字是通假字。通常,通假字同哪个字,就读哪个字的读音。这就是”通假异读”。
【答案】pàn;guàn;rǔ;quǎn;gé;zēng;héng;bì;畔;女;曾;衡;拂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通假字
【解析】
亲戚畔之: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pàn):通“叛”,背叛。
丈夫之冠:男子行加冠礼时。冠(guàn):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往之女家: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rǔ):通“汝”,你。
畎亩之中:田野耕作之中。畎(quǎn):田间水渠。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zēng):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想阻塞。衡(héng):通“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
其中,“畔”“女”“曾”“衡”“拂”是通假字。
故答案为:pàn;guàn;rǔ;quǎn;gé;zēng;héng;bì;畔;女;增;衡;拂。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字词注音和通假字辨析。平时注意积累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等读音。通假字一方面可根据词义反推,一方面可在日常古文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
6.导学一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根据提示,将下表填写完整。
表6-1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指出文中谈论的话题 ① ②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理出文中谈论的人物 ③ 公孙衍、张仪、妾妇 ④
概括文中人物的共性 得道者和君子都推行仁政的思想 ⑤ ⑥
分析列举人物的用意 ⑦ ⑧ 这些事实说明忧患磨难可以使人奋发有为,逆境出人才,以此类比治国之道,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的因素 相仿
归纳孟子说理的特点 归纳孟子说手法多样,善用⑨ 理的特点(至少填三种)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小贴士
比较阅读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用这种方法阅读,选准对比点是关键。
【答案】天时、地利、人和,哪个更为重要;何为”大丈夫”;得道者、失道者、君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无原则顺从;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最终成就大业;描述得道者、失道者、君子的情形是为了从治国层面上说明”人和”的重要性,是由前面对战争的分析类比而得出的;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曲意顺从诸侯,没有仁义道德原则,谈不上是”大丈夫”,从而明确”大丈夫”的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类比、排比、对比、比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解析】结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话题是天时、地利、人和,哪个更为重要。
根据“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富贵不能淫》的话题是何为”大丈夫”。
结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谈论的人物有:得道者、失道者、君子。
结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论的人物有: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结合“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知,《富贵不能淫》人物的共性是:无原则顺从。
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物的共性是: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最终成就大业。
结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列举道者、失道者、君子这些人物的用意是为了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结合“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富贵不能淫》列举人物的用意:列举反例来明确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和定义,强调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归纳孟子说理的特点 ,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使用了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富贵不能淫》中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要要守礼这样的生活现象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比喻轮涨,把“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结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使用排比来强调大丈夫的本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用了排比手法,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由此可见,孟子说理善用类比、排比、对比、比喻等手法。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这类图表式概括题,作答前要先审清题干,明确概括对象和作答范围;然后再分析已知内容,明确空格处与其他信息的内在关联,并考虑其他作答要求;最后回到原文定向查找,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作答。
三、语言表达
7.知识卡片
名言就是名人所说所写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有名的句子。警句就是用来激励和告诉人们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某种精神品格的句子,也叫”醒句”。
拓展二下面是小文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请你与小文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小文:我同意文中的观点,想必你也知道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故事吧!越王卧薪尝胆,不忘国耻,终成霸业;而夫差就是在安逸享乐中走向了灭亡。
你觉得呢?
我:
【答案】[示例]处于顺境或逆境,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我们能把握的唯有自己。客观条件对成材确实有一定影响,但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我们要时刻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逆境中,我们不怨天尤人,而要把它当作磨炼意志的好时机;在顺境中,我们也不能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唯有如此,才能勇攀高峰,更上一层楼。
【知识点】见解表述;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讨论的话题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即是否认同逆境促进人生存、奋进,而顺境易使人堕落、消亡。结合题意可知,小文是同意这个观点的,并且举了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例子予以论证。
若赞同这个观点,可从逆境能保持警醒、磨炼心性,顺境会让人放松警惕、消磨意志等角度入手。
若反对这个观点,可从顺境、逆境只是外界客观条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却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的发展来阐述理由,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成才的决定作用。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文言文内容谈观点。先明确讨论的话题;然后阅读全文,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最后联系全文与自身实际分析作答。
四、名著导读
8.《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在作者笔下, 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 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善建巢穴,管理家务; 善于捕食、织网;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做巢穴盖子。
【答案】杨柳天牛;小甲虫;小麻雀;蝉;蟋蟀;蜘蛛;切叶蜂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昆虫记》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把握。《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在作者法布尔的笔下,每一类昆虫都有自己独特的"音符”。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是一种美丽的甲虫,小小的,黑黑的,有一个白绒肚皮,形状是圆的,像一粒樱桃的核,当它用翅膀的边缘擦着腹部的时候,就会发出一种柔软的“唧唧"声,就像小鸟看见母亲带着食物回来时所发出的声音一样。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的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蝉,黑暗的苦工,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蟋蟀后足发达、善跳跃。蟋蜂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蟋婢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婢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才会和另一只雌蟋同居。蜘蛛善于捕食、织网;切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做巢穴盖子。
故答案为:杨柳天牛;小甲虫;小麻雀;蝉;蟋蟀;蜘蛛;切叶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名著的基本内容,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注意对名著基本常识的积累。
五、默写
9.根据提示默写。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2)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 ,国恒亡。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 。
(5)《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 , ”的观点。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 , ”的中心论点。
【答案】(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注意“侯、惧 、 疆 、 淫”重点字的书写。
故答案为:(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点评】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人生,是一段长途bá shè的旅程。转眼间,我们的初中生活已悄然过半。在老师孜孜不倦的jiào huì中,我们成长了许多。在学习上,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要聆听并接受。种种美好,juān kè在我们的脑海里,意味悠长。在课堂上,我们丰富了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不仅如此,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我们还感受到家国情怀。
彼方尚有荣光在,少年何惧日月长。在初中这一段美好年华里,我们心怀锐不可当的志气。虽然jīn pí lì jié,也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切忌轻薄浮躁,整天无所事事。努力学习,我们的能力才会潜滋暗长。最终,我们定能创造辉煌。
10.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
A.qiǎo ling dāng qián B.qiǎo ling dǎng qiān
C.qiāo ling dāng qiān D.qiāo ling dǎng qián
11.中拼音处所填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拨涉 教诲 隽刻 筋疲力竭
B.拨涉 教侮 镌刻 筋疲力竭
C.跋涉 教诲 镌刻 筋疲力竭
D.跋涉 教侮 隽刻 筋疲力竭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一项是( )
A.大家正襟危坐地端坐在看台上,静心聆听美妙的音乐。
B.电影《八佰》以抑扬顿挫的画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C.小王同学的发言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D.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深刻,现在读来仍振聋发聩。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目前,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3500万以上。
B.经过新闻采访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了新闻这一应用文体。
C.为避免游客过多产生安全隐患,各景区采取了多项限流措施。
D.如今中学生近视情况日益严重,原因是他们过度看手机造成的。
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本古代地理名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征蓬,即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往往用来比喻为国出征的将士们。
C.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人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D.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答案】10.A
11.C
12.D
13.C
14.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先秦诸子百家;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诗歌文学常识;搭配不当;句式杂糅;重复啰嗦;字体书写
七、综合性学习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朋友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班级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5.“友”字是根据它的意义而造出来的。请你根据以下图片的信息,推测出古人造“友”字的意义:
16.拟写标语:
读中华经典让我们知晓礼仪传承中华文明,交贤明朋友让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请你依据提示,将这句话压缩成一条宣传标语。
读经典知礼传承文明, 。
17.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在800米比赛即将开始时因害怕失败想退出比赛。你会如何劝慰他继续参赛。
【答案】15.合力协助 ,或者友好的意思
16.交朋友互帮共同成长
17.示例:小明,体育比赛贵在参与,你能报名参赛就已经很值得赞美了。谁都不想失败,只要自己尽力就好,何必在意成败呢?
【知识点】词义理解;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考查实际运用。
(1)本题考查对于图形的理解和解释,结合对于友字的理解,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2)考查句子压缩。要保留主要内容,同时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格式,可以按照对联的要求进行压缩;
(3)考查语言的运用。日常交流。回答时候注意人称的使用,要用到称呼,同时注意说话的委婉和鼓励性。
【点评】15.考查对于图形的理解和解释。图片中画了两个人手拉手,根据甲骨文的友和小篆的友,结合金文中手字的表现形式,可以知道手拉手表示“友”,所以友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合力协作,互相帮助,友好等意思。
16.考查文字的压缩,句子的提炼。根据提示:读中华经典让我们知晓礼仪传承中华文明 提炼为 读经典知礼传承文明 , 交贤明朋友让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可以提炼为:交朋友互帮共同成长 。
故答案为 :交朋友互帮共同成长
17.本题考查语言的运用。回答时候注意人称的使用,要用到称呼,同时注意说话的委婉和鼓励性,比赛重在参与。让他不必在意胜利和失败,继续参加比赛。故答案为: 小明,体育比赛贵在参与,你能报名参赛就已经很值得赞美了,不要在意失败,只要自己尽力就好,只要你努力就是最棒的。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 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食不果腹 锦衣玉食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21.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答案】18.B
19.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0.C
21.(示例1)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艰苦的环境能够激发斗志、磨炼品性、增强韧性、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人们在逆境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就能为今后的成才打下基础。
(示例2)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不仅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去发展很多兴趣爱好,他们也时常出门旅游,所以比别人的见识要更加地广泛,更有利于成才。
(示例3)自身的努力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顺境与逆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只是外部因素,不是决定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与勤奋钻研,才能有效地、充分地利用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的激励使自己成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乙]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国君主便被活捉了。
【点评】18.A.祸患/忧虑/祸患/祸患
B.拿着/选拔、任用/全/列举
C.少/少/老而无夫/少
D.粮食/吃的/食物/食物
故答案为: B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要词语有:困,困惑;衡,同“横”,梗塞;虑,思虑;作,奋起;征,征验;色,脸色;发,吐发;喻,了解,明白。
故答案为: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0.ABD.正确。
C.有误,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能成就大业。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首先表明态度,我认为不管是艰苦的环境,还是优越的环境,只要加以正确利用,都能有助于成才,可以从艰苦的环境,化艰苦磨难为力量,而优越的条件主要好好利用,不“死于安乐”,更有利于成才角度去谈。
故答案为: (示例1)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艰苦的环境能够激发斗志、磨炼品性、增强韧性、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人们在逆境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就能为今后的成才打下基础。
(示例2)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不仅可以学习文化知识,还可以去发展很多兴趣爱好,他们也时常出门旅游,所以比别人的见识要更加地广泛,更有利于成才。
(示例3)自身的努力才是成才的主要因素:顺境与逆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只是外部因素,不是决定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与勤奋钻研,才能有效地、充分地利用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的激励使自己成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九、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官舍①竹
王 禹 偁
谁种萧萧②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③。
不随夭艳④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 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⑤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①官舍:即官府。②萧萧:象声词,草木摇落声。③闲官:指当时诗人所任商州团练副使之职。④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⑤量(liàng)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歌咏赞美的对象是竹子。
B.首联采用设问的修辞,诗人自问自答,点明栽种竹子的是“闲官”。
C.颈联的“拂”和“侵”两个传神的动词,描绘诗人拂琴敲棋、物我同趣的无限清欢。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竹自喻,语浅意深,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3.结合本诗相关诗句,概括诗中所写之竹的品格特点。
【答案】22.B
23.①从“不随天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可看出竹子不随势就俗、贞洁不渝、清高孤洁的高贵品格;②从“犹得今冬雪里看”可看出竹子耐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
【解析】(1)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点评】22.ACD.正确;
B.有误,首联的问句不是设问,没有自问自答,是疑问句。“闲官”是诗人自指。
故答案为:B。
23.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不随妖艳争春色”句意: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芳斗艳。表明竹子不与其他庸常花草一般在春光中争奇斗妍,突出竹子的高洁脱俗。“独守孤贞待岁寒”句意:孤独地守贞操迎接腊尾岁寒。则表明竹子独守严寒,坚守贞洁,不惧孤独的品性。“犹得今冬雪里看”句意:我还能在今冬看你雪中傲寒。可看出竹子耐寒傲雪的高贵品格。由此可见诗人对“官舍竹”持赞扬和肯定的态度,再联系注释中所说的诗人遭遇贬谪的背景,可知,诗人以“官舍竹”自喻,表达自己不以世俗污秽而动摇坚贞原则的态度,以及对高尚雅趣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故答案为:①从“不随天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可看出竹子不随势就俗、贞洁不渝、清高孤洁的高贵品格;②从“犹得今冬雪里看”可看出竹子耐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十、现代文阅读
父亲和那棵树
寇建斌
①父亲把香椿树锯倒了。
②先剃去枝杈,再锯断树干。女儿云到家时,树已躺在地上。院子空出一片,枝叶散落一地。云大喊:“爸,你怎么把树锯了?”父亲笑笑,不语,兀自打理着那已然不是树的木头。
③树是父亲小时候栽的,与父亲的年龄相仿。一开春,就会冒出一树嫩芽,散发出醇厚浓郁的香气,灌满院子,灌满屋子,溢到村里村外。
④到了谷雨这天,父亲就用绑了铁钩的竹竿摘香椿芽。云想爬到树杈上摘,父亲说树还小呢,撑不住。云想拿竹竿自己摘,父亲说小孩子手上没准呢,会把树弄疼的。云只能巴巴地抬着下颌看父亲摘。
⑤阳光均匀地洒满枝头,香椿树顶着一头灿烂,随风在春日里摇着。父亲很小心,扳住芽头,手腕轻轻一抖,一苗嫩芽就飘落下来。云举着两只小手赶紧去接,嫩芽浮在手掌里,晶莹透亮,比花儿还漂亮。云将嫩芽擎到鼻尖,眯起眼睛,细闻,感觉那香气立时钻进了自己的身体,充盈在心里,肺里,脑袋里。父亲摘,云捡,待那洒满金色阳光的嫩芽都到了箩筐里,云便把一箩筐阳光抱进屋里。
⑥这天的饭食里便有了云最爱吃的菜——香椿炒鸡蛋。金黄色的鸡蛋,翠绿色的香椿,杂糅在一起,很好看,也很好吃。云便把这一天当作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⑦香椿树很奇特,被剃光了头,就像理了发,很快又长出一茬嫩芽,接着又被剃一次。之后的叶子不香不嫩了,才属于它。许是因为每年要贡献两茬叶子,香椿远比臭椿树长得慢。臭椿的叶子闻着臭,连猪羊都不吃,树干却光滑,不像香椿满身伤疤般干裂,而且高大挺拔,站在香椿身旁,有种趾高气扬的傲慢。不过,论木质,臭椿松脱,不及香椿细密结实,难以派上用场。香椿站在矮处,并不仰视它,只安静地待在一隅,每年春天都奉献出新生命的嫩芽。
⑧父亲剥去树皮,解了板,码好放起来。次年开春,把铸、凿、刨、斧、锯全套把式搬出来,开始在木板上打墨线,他在做一件家具。云问做什么,父亲仍笑笑,不语。
⑨父亲早年当木匠,手很巧,帮人打过许多家具。后来村里需要,当了民办教师,就没有时间了,家里至今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他把全副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云半夜醒来,常看到父亲如雕像般坐在桌前,整理教案,批改作业。父亲的辛劳并未给家里的生活带来多少变化,工资少得可怜,农活耽误得多,庄稼收成也不好,不待别人奚落,他就羞愧不已。只有在面对学生的毕业成绩单时,父亲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使他很早就患上了肺病,人佝偻成大虾,嗓子咳到嘶哑。云劝父亲去看病,好多人也劝,父亲只笑笑,说没事,依旧坚持上课,他一刻也放不下他的学生。
⑩父亲像雕琢工艺品一样,用他的香椿木做那件家具。按传统工艺,全部榫卯,不用一颗螺丝、铁钉。他做得很痴迷,也很吃力。谷雨这一天,家具终于做成了,是一张方桌,香椿木繁复细密的花纹清晰可见,那桌面美得像一幅画。家里人,邻居,还有村里的许多人都来看,无不赞叹。那天,父亲笑了,也永远地止住了咳嗽,笑容凝固在了他的脸上。
又是谷雨,云坐在方桌前,看着那繁复细密的花纹,闻着从木纹里渗出的香气,想父亲的一生,想那棵香椿树,若有所悟。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年5月25日,有删改)
2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语言简洁,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以阅读冲击感。
B.第⑤段“阳光均匀地洒满枝头,香椿树顶着一头灿烂,随风在春日里摇着”,写出了香椿树的美,渲染了父亲喜悦的心情,也流露出父亲对香椿树的喜爱。
C.第⑩自然段,“那天,父亲笑了”,这里的“笑”只是父亲受到了别人的夸赞,手艺得到了认可,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满足的笑。
D.文章构思巧妙,以香椿树为线索,既叙写眼前的事,又插入相关回忆,行文波澜起伏。
25.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趾高气扬”能否换为“志高气扬”,为什么?
2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很小心,扳住芽头,手腕轻轻一抖,一苗嫩芽就飘落下来。
27.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8.请你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24.C
25.不能。趾高气扬,指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含贬义。而志高气扬意思指志气高昂而自得,这里以臭椿与香椿形成对比,对臭椿含贬义,写臭椿的傲慢来反衬香椿树的美好,表达对香椿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志高气扬,多含褒义,所以不能置换。
26.运用动作描写。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摘香椿芽时小心翼翼的过程,表现了父亲对香椿芽的格外怜爱之情。
27.①默默奉献;从文中父亲把全副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即使患病也依旧坚持上课,放不下他的学生能看出。
②甘守贫穷;从文中父亲当民办教师把所有心思放学生身上没有为家庭多创造财富能看出。
③心灵手巧;从文中父亲手巧帮人打过很多家具能看出。
28.①总结全文,照应前文;②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结尾渗出香气的方桌,引起作者的情思与感悟,体会到人生要有奉献,使主题得到升华;③再次点到“谷雨”,父亲在谷雨时节摘香椿芽,在谷雨时节用香椿树做家具,因此“谷雨”成为特定的环境,引起“我”对父亲和香椿的回忆,渲染了气氛。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使用的判断能力,平时应注意常用成语的积累,另外,成语使用往往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应从成语的词义、色彩、褒贬、范围等方面分析和理解。
(3)考查人物描写(动作描写)。首先提取句子中的动词,然后描述动作的过程即可。动作描写的答题格式:1、这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写出动作对象熟练、高超的技能;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是特点+事例,即一个人物的特点+一件与此相关的事例。 此类题目切忌简单罗列人物的特点,应该结合文章内容。
(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首先看句段的位置,一般三个位置,开头、结尾、中间。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方面1、总结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 内容方面 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1、总结上文,点明主旨。2、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但应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地描述。
【点评】24.A、"父亲把香椿树锯倒了"设置了悬念;
B、“阳光均匀地洒满枝头,香椿树顶着一头灿烂,随风在春日里摇着”环境描写,渲染了父亲愉悦的心情;
C、父亲做好了家具,得到了别人的赞美,所以很开心地笑了。无误;
D、 第⑨段是回忆 。
故答案为:C
25.趾高气扬 指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含贬义。
志高气扬意思是志气高昂而自得。 这一个词是默写臭椿的,含贬义的色彩,所以是趾高气扬 。
故答案为:不能。趾高气扬,指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含贬义。而志高气扬意思指志气高昂而自得,这里以臭椿与香椿形成对比,对臭椿含贬义,写臭椿的傲慢来反衬香椿树的美好,表达对香椿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志高气扬,多含褒义,所以不能置换。
26.扳 、抖是父亲的动作。
故答案为:运用动作描写。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摘香椿芽时小心翼翼的过程,表现了父亲对香椿芽的格外怜爱之情。
27.⑨父亲早年当木匠,手很巧,帮人打过许多家具。后来村里需要,当了民办教师,就没有时间了,家里至今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 可以看出父亲甘守贫困。
⑩父亲像雕琢工艺品一样,用他的香椿木做那件家具。可以看出父亲心灵手巧。
故答案为:①默默奉献;从文中父亲把全副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即使患病也依旧坚持上课,放不下他的学生能看出。
②甘守贫穷;从文中父亲当民办教师把所有心思放学生身上没有为家庭多创造财富能看出。
③心灵手巧;从文中父亲手巧帮人打过很多家具能看出。
28.“香椿树”照应了第一段,引起我对父亲的回忆。
故答案为:①总结全文,照应前文;②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结尾渗出香气的方桌,引起作者的情思与感悟,体会到人生要有奉献,使主题得到升华;③再次点到“谷雨”,父亲在谷雨时节摘香椿芽,在谷雨时节用香椿树做家具,因此“谷雨”成为特定的环境,引起“我”对父亲和香椿的回忆,渲染了气氛。
十一、写作题
29.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一刻,我 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⑴请从“感动”“长大”“流泪”“明白”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不少于600字。
⑵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⑶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
那一刻,我长大了
随着我们的成长,会发生很多事情。我心里埋藏着一件这样的事,经历过之后,我好像长大了一些。
上个月,老天爷好像和我开了个大玩笑,我丢了名誉。连着几天几夜早起晚睡,名字没仔细写在名单上,就落选了。
老师们的鼓励,同学们的问候,还有妈妈在重感冒的情况下每天为我煮的雪梨汤。而我,却名落孙山了。
我不甘,一路狂奔,只想逃离,只想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离开这个给我无尽希望和幸福的地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卸下身上的包袱,心里才不会那么难过。也不知道跑了多久,停了下来。望着四周,似曾相识。哦,原来这是小时候常去的小公园。在记忆中,它是那么可爱。可现在,是不是要拆了呢 看着四周落寞的景色,心中升起的热度又被无情的现实所掩盖。
“闺女。”正在发呆,有人叫我。是爸爸,我没有回头,因为我不想看到爸爸失望的眼神。爸爸会不会失望?我忍不住问自己。“没有人会怪你。”爸爸站在我身后轻声说:“失败终会过去,成功在于继续努力,日月轮回!”轻松我装作不起来“成功是在一次次失败中铸就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直面问题和失败,才能战胜自己,战胜过去的缺口……”
爸爸还是一如既往,话不多,但总是让我深思。我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风轻轻地吹过,带来了大树特有的清香。成长的喜悦也一点一点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是的,我有那么多的爱和幸福,什么是小小的失败?我生命的弦上还有希望!那一刻,我感到轻松,觉得自己一下子成熟了,好像有什么东西走了。“我会成功!”抬头望天,云朵被夕阳染红了,我的脸也红了。
我转过身,对爸爸眨了眨眼:“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你干什么?”爸爸一愣,会心一笑,“丫头,你长大了。”是的,我长大了。那一刻,我明白了,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发育,还有精神的强大和思想的成熟!
那一刻,我真的长大了……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考查半命题作文。 以“那一刻,我 了”为题 ,选词填空:从题目所给的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最符合自己写作意图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如果我想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文章,我可能会选择“长大”这个词语,将题目补充为“那一刻,我长大了”。
写的事件一定要能体现自己长大了,比如悟得了什么道理,开始勇敢、开始自立、开始有人生目标了等等。可加入心理描写,结尾可用议论性文字收束全文。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语文 23.《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寡(guǎ) 胶鬲(gé) 空乏其身(kōng)
B.衍(yǎn) 妾妇(qiè) 丈夫之冠(guàn)
C.粟(sù) 畎亩(quǎn) 法家拂士(bì)
D.奚(xī) 傅说(yuè) 富贵不能淫(yín)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亲戚畔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二、填空题
5.预学一诵读课文后,为 下面词句中的加点字注音,再按要求进行筛选。
亲戚畔 之 丈夫之冠
往之女 家 畎 亩之中
胶鬲 曾 益其所不能
衡 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 士
[筛选]上面这些加点字中,“ ” “ ” “ ” “ ” “ ”这五个字是通假字。通常,通假字同哪个字,就读哪个字的读音。这就是”通假异读”。
6.导学一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根据提示,将下表填写完整。
表6-1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指出文中谈论的话题 ① ②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理出文中谈论的人物 ③ 公孙衍、张仪、妾妇 ④
概括文中人物的共性 得道者和君子都推行仁政的思想 ⑤ ⑥
分析列举人物的用意 ⑦ ⑧ 这些事实说明忧患磨难可以使人奋发有为,逆境出人才,以此类比治国之道,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的因素 相仿
归纳孟子说理的特点 归纳孟子说手法多样,善用⑨ 理的特点(至少填三种)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小贴士
比较阅读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用这种方法阅读,选准对比点是关键。
三、语言表达
7.知识卡片
名言就是名人所说所写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有名的句子。警句就是用来激励和告诉人们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某种精神品格的句子,也叫”醒句”。
拓展二下面是小文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请你与小文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小文:我同意文中的观点,想必你也知道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故事吧!越王卧薪尝胆,不忘国耻,终成霸业;而夫差就是在安逸享乐中走向了灭亡。
你觉得呢?
我:
四、名著导读
8.《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在作者笔下, 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 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善建巢穴,管理家务; 善于捕食、织网;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做巢穴盖子。
五、默写
9.根据提示默写。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2)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 ,国恒亡。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 。
(5)《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 , ”的观点。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 , ”的中心论点。
六、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人生,是一段长途bá shè的旅程。转眼间,我们的初中生活已悄然过半。在老师孜孜不倦的jiào huì中,我们成长了许多。在学习上,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要聆听并接受。种种美好,juān kè在我们的脑海里,意味悠长。在课堂上,我们丰富了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不仅如此,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我们还感受到家国情怀。
彼方尚有荣光在,少年何惧日月长。在初中这一段美好年华里,我们心怀锐不可当的志气。虽然jīn pí lì jié,也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切忌轻薄浮躁,整天无所事事。努力学习,我们的能力才会潜滋暗长。最终,我们定能创造辉煌。
10.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
A.qiǎo ling dāng qián B.qiǎo ling dǎng qiān
C.qiāo ling dāng qiān D.qiāo ling dǎng qián
11.中拼音处所填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拨涉 教诲 隽刻 筋疲力竭
B.拨涉 教侮 镌刻 筋疲力竭
C.跋涉 教诲 镌刻 筋疲力竭
D.跋涉 教侮 隽刻 筋疲力竭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一项是( )
A.大家正襟危坐地端坐在看台上,静心聆听美妙的音乐。
B.电影《八佰》以抑扬顿挫的画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C.小王同学的发言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D.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深刻,现在读来仍振聋发聩。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目前,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3500万以上。
B.经过新闻采访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了新闻这一应用文体。
C.为避免游客过多产生安全隐患,各景区采取了多项限流措施。
D.如今中学生近视情况日益严重,原因是他们过度看手机造成的。
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本古代地理名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征蓬,即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往往用来比喻为国出征的将士们。
C.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人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D.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综合性学习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朋友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班级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5.“友”字是根据它的意义而造出来的。请你根据以下图片的信息,推测出古人造“友”字的意义:
16.拟写标语:
读中华经典让我们知晓礼仪传承中华文明,交贤明朋友让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请你依据提示,将这句话压缩成一条宣传标语。
读经典知礼传承文明, 。
17.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在800米比赛即将开始时因害怕失败想退出比赛。你会如何劝慰他继续参赛。
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 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籴(dí):买进谷物。③夫差:吴国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举国上下 不胜枚举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食不果腹 锦衣玉食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21.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九、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官舍①竹
王 禹 偁
谁种萧萧②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③。
不随夭艳④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 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⑤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①官舍:即官府。②萧萧:象声词,草木摇落声。③闲官:指当时诗人所任商州团练副使之职。④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⑤量(liàng)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歌咏赞美的对象是竹子。
B.首联采用设问的修辞,诗人自问自答,点明栽种竹子的是“闲官”。
C.颈联的“拂”和“侵”两个传神的动词,描绘诗人拂琴敲棋、物我同趣的无限清欢。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竹自喻,语浅意深,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3.结合本诗相关诗句,概括诗中所写之竹的品格特点。
十、现代文阅读
父亲和那棵树
寇建斌
①父亲把香椿树锯倒了。
②先剃去枝杈,再锯断树干。女儿云到家时,树已躺在地上。院子空出一片,枝叶散落一地。云大喊:“爸,你怎么把树锯了?”父亲笑笑,不语,兀自打理着那已然不是树的木头。
③树是父亲小时候栽的,与父亲的年龄相仿。一开春,就会冒出一树嫩芽,散发出醇厚浓郁的香气,灌满院子,灌满屋子,溢到村里村外。
④到了谷雨这天,父亲就用绑了铁钩的竹竿摘香椿芽。云想爬到树杈上摘,父亲说树还小呢,撑不住。云想拿竹竿自己摘,父亲说小孩子手上没准呢,会把树弄疼的。云只能巴巴地抬着下颌看父亲摘。
⑤阳光均匀地洒满枝头,香椿树顶着一头灿烂,随风在春日里摇着。父亲很小心,扳住芽头,手腕轻轻一抖,一苗嫩芽就飘落下来。云举着两只小手赶紧去接,嫩芽浮在手掌里,晶莹透亮,比花儿还漂亮。云将嫩芽擎到鼻尖,眯起眼睛,细闻,感觉那香气立时钻进了自己的身体,充盈在心里,肺里,脑袋里。父亲摘,云捡,待那洒满金色阳光的嫩芽都到了箩筐里,云便把一箩筐阳光抱进屋里。
⑥这天的饭食里便有了云最爱吃的菜——香椿炒鸡蛋。金黄色的鸡蛋,翠绿色的香椿,杂糅在一起,很好看,也很好吃。云便把这一天当作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⑦香椿树很奇特,被剃光了头,就像理了发,很快又长出一茬嫩芽,接着又被剃一次。之后的叶子不香不嫩了,才属于它。许是因为每年要贡献两茬叶子,香椿远比臭椿树长得慢。臭椿的叶子闻着臭,连猪羊都不吃,树干却光滑,不像香椿满身伤疤般干裂,而且高大挺拔,站在香椿身旁,有种趾高气扬的傲慢。不过,论木质,臭椿松脱,不及香椿细密结实,难以派上用场。香椿站在矮处,并不仰视它,只安静地待在一隅,每年春天都奉献出新生命的嫩芽。
⑧父亲剥去树皮,解了板,码好放起来。次年开春,把铸、凿、刨、斧、锯全套把式搬出来,开始在木板上打墨线,他在做一件家具。云问做什么,父亲仍笑笑,不语。
⑨父亲早年当木匠,手很巧,帮人打过许多家具。后来村里需要,当了民办教师,就没有时间了,家里至今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他把全副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云半夜醒来,常看到父亲如雕像般坐在桌前,整理教案,批改作业。父亲的辛劳并未给家里的生活带来多少变化,工资少得可怜,农活耽误得多,庄稼收成也不好,不待别人奚落,他就羞愧不已。只有在面对学生的毕业成绩单时,父亲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使他很早就患上了肺病,人佝偻成大虾,嗓子咳到嘶哑。云劝父亲去看病,好多人也劝,父亲只笑笑,说没事,依旧坚持上课,他一刻也放不下他的学生。
⑩父亲像雕琢工艺品一样,用他的香椿木做那件家具。按传统工艺,全部榫卯,不用一颗螺丝、铁钉。他做得很痴迷,也很吃力。谷雨这一天,家具终于做成了,是一张方桌,香椿木繁复细密的花纹清晰可见,那桌面美得像一幅画。家里人,邻居,还有村里的许多人都来看,无不赞叹。那天,父亲笑了,也永远地止住了咳嗽,笑容凝固在了他的脸上。
又是谷雨,云坐在方桌前,看着那繁复细密的花纹,闻着从木纹里渗出的香气,想父亲的一生,想那棵香椿树,若有所悟。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年5月25日,有删改)
2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语言简洁,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以阅读冲击感。
B.第⑤段“阳光均匀地洒满枝头,香椿树顶着一头灿烂,随风在春日里摇着”,写出了香椿树的美,渲染了父亲喜悦的心情,也流露出父亲对香椿树的喜爱。
C.第⑩自然段,“那天,父亲笑了”,这里的“笑”只是父亲受到了别人的夸赞,手艺得到了认可,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满足的笑。
D.文章构思巧妙,以香椿树为线索,既叙写眼前的事,又插入相关回忆,行文波澜起伏。
25.文章第⑦段中,加点词语“趾高气扬”能否换为“志高气扬”,为什么?
2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很小心,扳住芽头,手腕轻轻一抖,一苗嫩芽就飘落下来。
27.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8.请你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十一、写作题
29.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一刻,我 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⑴请从“感动”“长大”“流泪”“明白”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不少于600字。
⑵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⑶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