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同步训练(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____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____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kuì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____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____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下面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摧 xiǔ 溃 dí
B.催 xiu 馈 dí
C.摧 xiǔ 馈 tí
D.催 xiǔ 溃 tí
2.依次填入选段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 )
A.横渡 经营 占领 冲破
B.渡过 经营 直取 突破
C.渡过 占据 直取 冲破
D.横渡 占据 占领 突破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D.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其次,要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
4.理解性默写填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表现词人因景色迷人流连忘返的句子是“ , ”。
(2)描写鸟儿被惊动,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 , ”。
(3)古人写舟有不同的意义。“闲来垂钓碧溪上, ”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行舟;“春潮带雨晚来急, ”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的孤舟;“ , ”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归舟。
朗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①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诗人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5.根据平时的积累,推测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③却看妻子愁何在
④青春作伴好还乡
6.本诗的尾联包含了四个地名,从律诗对偶和诗人情感表达这两个角度说说这一联连用地名的妙处。
二、阅读理解
(2023八上·雨花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①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②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 吉人③之辞寡以甚少言故知之。”
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④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⑤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⑥。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⑦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⑧,甚妙。
(节选自《晋书 王献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容止:表情和举止。②寒温:寒暄。③吉人:指有修养的人。④不遑:来不及。⑤偷人:小偷。⑥丹青:绘画。⑦桓温:当时的权势人物。⑧牸:zì,雌性牲畜,牸牛:母牛。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
A.客问其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吉人之辞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尝书壁为方丈大字/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B.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C.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D.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
10.文章主要刻画了王献之这一人物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王献之具有哪些品质?
课外阅读
历史不可忘 奋斗创未来
新华社记者 徐扬
①9月18日,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划破沈阳上空。这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永远铭记历史!
②91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91年过去,回想起来仍痛彻心扉:一夜之间沈阳失陷,几个月东北几近丧失。日本军国主义则更加贪婪,肆无忌惮地将侵略魔爪从东北伸向了全中国。
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弱国弱民,一盘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危如累卵的中国,呼唤一支能够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先进力量,以力挽狂澜之势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伟力,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④是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就发出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义无反顾战斗在最前线,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在东北领导武装抗日;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抗日救国的重任。
⑤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赢得了14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而开启了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历史征程。
⑥铭记历史,警示未来。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⑦历史反复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前途所在;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⑧勿忘九一八,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勇于斗争、敢于胜利,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
(摘自“新华网”)
11.这篇时事评论告诉了我们什么观点?
12.这篇文章②③两段有什么作用?
13.有人认为第⑤段中加点的“3500多万”“14年”可以删去,你觉得可以吗?请说说理由。
14.班级组织“重温经典,走近伟人”之《红星照耀中国》读书会。小文制作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帮她一起完成。
人物 事件 性格特征
朱德 担任全军统帅后,生活和吃穿都跟普通士兵一样,赤脚走路,南瓜充饥。 ①
② 住的窑洞,四面简陋,所有财物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
贺龙 ③ 勇敢无畏沉着大气
阅读启示:伟人的成就,除了受时代潮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是自身性格品行决定的。
三、语言综合运用
15.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5月18日晚,伴随着悠扬而熟悉的旋律,省委党校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党课——经典红色歌剧 《洪湖赤卫队》专场在该校1号报告厅上演,近千名师生现场观看。
跌宕的剧情、逼真的情景、声情并茂的演唱……舞台上,艺术家们用精湛的表演,再现了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革命故事,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敢于斗争、 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群像。现场掌声阵阵,《洪湖水》那动听亲切的旋律,更是引得观众们情不自禁地跟唱。
四、语言表达
16.(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同步检测)阅读下面的新闻,请你提炼三个关键词。
日前,经农业部组织专家测产,由农业部立项支持、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亩产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当日向袁隆平院士致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这是袁隆平院士率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的结果。
关键词: 、 、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闻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形和字音的识记。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查字典,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拼读和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3)本题考查对课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1.摧枯拉朽:比喻轻易的摧毁腐朽势力。
朽xiǔ:腐烂,衰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荻港:地名,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故答案为:A
2.横渡:从江河的这一边渡到那一边。渡过:由水面过到对岸,通过。联系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长江”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渡过”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锐不可当。经营:指筹划和组织。占据:用强力取得并保持地域、场所等。联系“国民党反动派……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经营”,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费尽心思、费尽心机,烘托出解放军的英勇和锐不可当。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直取:指对准目的或目标前进。联系“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对崖”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直取”,突出解放军的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气势。冲破:冲击突破,冲破难关。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联系“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突破”,突出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故答案为:B
3.ACD正确。B.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只有新闻特写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故答案为:B
4.【答案】(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忽复乘舟梦日边;野渡无人舟自横;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溪 、 鹭 、 藕 ”
故答案为:⑴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⑵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⑶ 忽复乘舟梦日边 ; 野渡无人舟自横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5.黄河;眼泪;回头;妻子儿女;春光
6.尾联四个地名既形成了句内对偶,又形成了句与句的对偶,”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对仗工整形式上具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心中对归家的想象,虚写了一日千里的行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古诗赏析。读懂古诗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尾联中对偶部分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人情感。
【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5.①翻译为:听闻官军收付河南河北。河:黄河
②翻译为: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涕:眼泪。
③翻译为: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 却:回头。妻子:妻子儿女
④翻译为: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春:春光
故答案为:①黄河;②眼泪;③回,返;妻子儿女;④春光
6.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归家心切的喜悦之情。故答案为:尾联四个地名既形成了句内对偶,又形成了句与句的对偶,”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对仗工整形式上具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心中对归家的想象,虚写了一日千里的行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答案】7.B
8.C
9.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
10.结合“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可概括出:聪慧;结合“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可概括出:沉着冷静;结合“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可概括出:才华横溢。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评价等角度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译文】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活脱,不受拘束,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风流成为当时之冠。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损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几句,他们出去之后,客人间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同其中的原因,谢安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有天半夜,王献之便在书亲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小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把青毡留下。"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草书、隶书,也很会画画,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书法,王羲之秘密地从后面拔他的笔,不能得到,赞叹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围观他写字的人有几百个。恒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字迹画了一头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7.A翻译为:客人同其中的原因。故:原因
翻译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旧,原来
B翻译为:王献之和王徽之曾经在一个房子里。尝:曾经。
翻译为: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尝:曾经。
C翻译为:优秀的人说话少。之:的
翻译为: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翻译为: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为:写
翻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 为:被
故答案为:B
8.例句翻译为: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寡、言”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C
9.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尝、壁、为、甚、以为、能”。尝:曾经。壁:墙。为:写。甚:很。以为:认为。能:出色,能干。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
10.①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翻译为:客人间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聪慧。
②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翻译为: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沉着冷静。
③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翻译为: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围观他写字的人有几百个。才华横溢。
故答案为:结合“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可概括出:聪慧;结合“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可概括出:沉着冷静;结合“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可概括出:才华横溢。
【答案】11.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
12.②③两段交代了新闻事件的背景,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九一八事变让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深重的灾难之中,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中国国力微弱,敌人强大贪婪;落后就要挨打;在如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担起抗日救国的重任;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13.不可以删掉,这些数据具体而又真实地表达了抗日战争牺牲之大,时间之长,取得胜利之不易,从而有力证明我们必须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中心论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为常考题型,考生应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抓关键语进行提炼或归纳作者的观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考生应掌握文段常见的作用,再结合文段内容,联系全文理解语段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熟悉词句。解答时首先表明态度,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思考词语在表达语句意思的效果,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11.本题考查查找作者观点。本文的题目即直接点明了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再结合第⑥段中的"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第⑦段中的“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第⑧段中的"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末段中的“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也可提炼出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
12.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这两段回顾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这是作者写作此篇评论的历史背影。联系第③段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知,这两段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九一八事变让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联系第②段中的“回想起来仍痛彻心扉:一夜之间沈阳失陷,几个月东北几近丧失"可知,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强烈痛恨。根据第③段中的“弱国弱民,一盘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可得,告诉我们中国国力微弱,敌人强大贪婪;落后就要挨打。联系第④段中的“是中国共产党......"可知,歌颂了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1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首先应明确观点:不可以删掉。"3500多万"表现了牺牲军民之多。“14年"表示时间之长。伤亡了这么多人,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胜利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14.【答案】①艰苦朴素,生活坚毅,与士兵同甘共苦;②毛泽东;―③例:与父亲赴宴,有人想试探贺龙,在桌子底下开了 一枪,他面不改色,眼睛都不眨一下。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阅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①《红星照耀中国》的第10篇里介绍朱德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沉默谦虚、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活艰苦朴素,与人交往是平易近人。②在《红星照耀中国》第1篇介绍毛泽东形象:面容瘦削,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有着南方人吃辣的癖好。故②为毛泽东。③贺龙相关的事件:与父亲赴宴,有人想试探贺龙,在桌子底下开了 一枪,他面不改色,眼睛都不眨一下。
故答案为:①艰苦朴素,生活坚毅,与士兵同甘共苦;②毛泽东;―③例:与父亲赴宴,有人想试探贺龙,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他面不改色,眼睛都不眨一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要求学生熟读名著,结合名著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相关的事件,作者在名著中评论性的文字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准确的概括。
15.【答案】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走进省委党校(或: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在省委党校上演)
【知识点】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本题可依据这则新闻的导语内容“5月18日晚,伴随着悠扬而熟悉的旋律,省委党校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党课一---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专场在该校1号报告厅上演,近千名师生现场观看”,运用“对象十事件"的方法概括为: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在省委党校上演。
故答案为: 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走进省委党校(或: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在省委党校上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掌握新闻的知识,结合导语,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16.【答案】超级稻;亩产;新纪录
【知识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这则新闻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写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亩产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这是新闻的核心事件)。 第二句话写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袁隆平的祝贺,第三句话是说这是袁隆平院士率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的结果。反复阅读第一句话,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超级稻亩产,谓语是创造,宾语是新纪录,比较这四个词,可以知道三个关键词应是:超级稻、亩产、新纪录。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再反复比较,找出关键信息。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同步训练(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成下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____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____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kuì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____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____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下面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摧 xiǔ 溃 dí
B.催 xiu 馈 dí
C.摧 xiǔ 馈 tí
D.催 xiǔ 溃 tí
2.依次填入选段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 )
A.横渡 经营 占领 冲破
B.渡过 经营 直取 突破
C.渡过 占据 直取 冲破
D.横渡 占据 占领 突破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C.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D.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其次,要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
【答案】1.A
2.B
3.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闻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形和字音的识记。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查字典,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拼读和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3)本题考查对课文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1.摧枯拉朽:比喻轻易的摧毁腐朽势力。
朽xiǔ:腐烂,衰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荻港:地名,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故答案为:A
2.横渡:从江河的这一边渡到那一边。渡过:由水面过到对岸,通过。联系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长江”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渡过”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锐不可当。经营:指筹划和组织。占据:用强力取得并保持地域、场所等。联系“国民党反动派……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经营”,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费尽心思、费尽心机,烘托出解放军的英勇和锐不可当。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直取:指对准目的或目标前进。联系“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对崖”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直取”,突出解放军的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气势。冲破:冲击突破,冲破难关。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联系“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内容和语境可知,应选择“突破”,突出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故答案为:B
3.ACD正确。B.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只有新闻特写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故答案为:B
4.理解性默写填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表现词人因景色迷人流连忘返的句子是“ , ”。
(2)描写鸟儿被惊动,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 , ”。
(3)古人写舟有不同的意义。“闲来垂钓碧溪上, ”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行舟;“春潮带雨晚来急, ”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的孤舟;“ , ”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归舟。
【答案】(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忽复乘舟梦日边;野渡无人舟自横;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溪 、 鹭 、 藕 ”
故答案为:⑴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⑵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⑶ 忽复乘舟梦日边 ; 野渡无人舟自横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朗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①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诗人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5.根据平时的积累,推测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③却看妻子愁何在
④青春作伴好还乡
6.本诗的尾联包含了四个地名,从律诗对偶和诗人情感表达这两个角度说说这一联连用地名的妙处。
【答案】5.黄河;眼泪;回头;妻子儿女;春光
6.尾联四个地名既形成了句内对偶,又形成了句与句的对偶,”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对仗工整形式上具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心中对归家的想象,虚写了一日千里的行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古诗赏析。读懂古诗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尾联中对偶部分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人情感。
【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5.①翻译为:听闻官军收付河南河北。河:黄河
②翻译为: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涕:眼泪。
③翻译为: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 却:回头。妻子:妻子儿女
④翻译为: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春:春光
故答案为:①黄河;②眼泪;③回,返;妻子儿女;④春光
6.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归家心切的喜悦之情。故答案为:尾联四个地名既形成了句内对偶,又形成了句与句的对偶,”巴峡”对”巫峡”,”襄阳”对”洛阳”,对仗工整形式上具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心中对归家的想象,虚写了一日千里的行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理解
(2023八上·雨花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①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②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 吉人③之辞寡以甚少言故知之。”
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④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⑤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⑥。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⑦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⑧,甚妙。
(节选自《晋书 王献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容止:表情和举止。②寒温:寒暄。③吉人:指有修养的人。④不遑:来不及。⑤偷人:小偷。⑥丹青:绘画。⑦桓温:当时的权势人物。⑧牸:zì,雌性牲畜,牸牛:母牛。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
A.客问其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吉人之辞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尝书壁为方丈大字/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B.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C.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D.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
10.文章主要刻画了王献之这一人物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王献之具有哪些品质?
【答案】7.B
8.C
9.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
10.结合“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可概括出:聪慧;结合“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可概括出:沉着冷静;结合“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可概括出:才华横溢。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评价等角度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译文】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活脱,不受拘束,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风流成为当时之冠。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损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几句,他们出去之后,客人间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同其中的原因,谢安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有天半夜,王献之便在书亲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小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把青毡留下。"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草书、隶书,也很会画画,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书法,王羲之秘密地从后面拔他的笔,不能得到,赞叹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围观他写字的人有几百个。恒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字迹画了一头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7.A翻译为:客人同其中的原因。故:原因
翻译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旧,原来
B翻译为:王献之和王徽之曾经在一个房子里。尝:曾经。
翻译为: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尝:曾经。
C翻译为:优秀的人说话少。之:的
翻译为: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翻译为: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为:写
翻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 为:被
故答案为:B
8.例句翻译为: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在“寡、言”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C
9.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尝、壁、为、甚、以为、能”。尝:曾经。壁:墙。为:写。甚:很。以为:认为。能:出色,能干。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
10.①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翻译为:客人间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聪慧。
②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翻译为: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沉着冷静。
③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翻译为: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围观他写字的人有几百个。才华横溢。
故答案为:结合“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可概括出:聪慧;结合“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可概括出:沉着冷静;结合“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可概括出:才华横溢。
课外阅读
历史不可忘 奋斗创未来
新华社记者 徐扬
①9月18日,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划破沈阳上空。这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永远铭记历史!
②91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91年过去,回想起来仍痛彻心扉:一夜之间沈阳失陷,几个月东北几近丧失。日本军国主义则更加贪婪,肆无忌惮地将侵略魔爪从东北伸向了全中国。
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弱国弱民,一盘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危如累卵的中国,呼唤一支能够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先进力量,以力挽狂澜之势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伟力,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④是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就发出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义无反顾战斗在最前线,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在东北领导武装抗日;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抗日救国的重任。
⑤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赢得了14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而开启了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历史征程。
⑥铭记历史,警示未来。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⑦历史反复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前途所在;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⑧勿忘九一八,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勇于斗争、敢于胜利,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
(摘自“新华网”)
11.这篇时事评论告诉了我们什么观点?
12.这篇文章②③两段有什么作用?
13.有人认为第⑤段中加点的“3500多万”“14年”可以删去,你觉得可以吗?请说说理由。
【答案】11.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
12.②③两段交代了新闻事件的背景,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九一八事变让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深重的灾难之中,表现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中国国力微弱,敌人强大贪婪;落后就要挨打;在如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担起抗日救国的重任;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13.不可以删掉,这些数据具体而又真实地表达了抗日战争牺牲之大,时间之长,取得胜利之不易,从而有力证明我们必须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中心论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为常考题型,考生应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抓关键语进行提炼或归纳作者的观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考生应掌握文段常见的作用,再结合文段内容,联系全文理解语段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熟悉词句。解答时首先表明态度,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思考词语在表达语句意思的效果,结合文段进行分析。
11.本题考查查找作者观点。本文的题目即直接点明了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再结合第⑥段中的"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第⑦段中的“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第⑧段中的"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末段中的“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也可提炼出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奋斗创未来。
12.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这两段回顾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这是作者写作此篇评论的历史背影。联系第③段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知,这两段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九一八事变让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联系第②段中的“回想起来仍痛彻心扉:一夜之间沈阳失陷,几个月东北几近丧失"可知,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强烈痛恨。根据第③段中的“弱国弱民,一盘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可得,告诉我们中国国力微弱,敌人强大贪婪;落后就要挨打。联系第④段中的“是中国共产党......"可知,歌颂了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1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首先应明确观点:不可以删掉。"3500多万"表现了牺牲军民之多。“14年"表示时间之长。伤亡了这么多人,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胜利来之不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14.班级组织“重温经典,走近伟人”之《红星照耀中国》读书会。小文制作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帮她一起完成。
人物 事件 性格特征
朱德 担任全军统帅后,生活和吃穿都跟普通士兵一样,赤脚走路,南瓜充饥。 ①
② 住的窑洞,四面简陋,所有财物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
贺龙 ③ 勇敢无畏沉着大气
阅读启示:伟人的成就,除了受时代潮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是自身性格品行决定的。
【答案】①艰苦朴素,生活坚毅,与士兵同甘共苦;②毛泽东;―③例:与父亲赴宴,有人想试探贺龙,在桌子底下开了 一枪,他面不改色,眼睛都不眨一下。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把握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阅读名著,了解名著的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①《红星照耀中国》的第10篇里介绍朱德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沉默谦虚、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活艰苦朴素,与人交往是平易近人。②在《红星照耀中国》第1篇介绍毛泽东形象:面容瘦削,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有着南方人吃辣的癖好。故②为毛泽东。③贺龙相关的事件:与父亲赴宴,有人想试探贺龙,在桌子底下开了 一枪,他面不改色,眼睛都不眨一下。
故答案为:①艰苦朴素,生活坚毅,与士兵同甘共苦;②毛泽东;―③例:与父亲赴宴,有人想试探贺龙,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他面不改色,眼睛都不眨一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要求学生熟读名著,结合名著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相关的事件,作者在名著中评论性的文字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准确的概括。
三、语言综合运用
15.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5月18日晚,伴随着悠扬而熟悉的旋律,省委党校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党课——经典红色歌剧 《洪湖赤卫队》专场在该校1号报告厅上演,近千名师生现场观看。
跌宕的剧情、逼真的情景、声情并茂的演唱……舞台上,艺术家们用精湛的表演,再现了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革命故事,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敢于斗争、 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群像。现场掌声阵阵,《洪湖水》那动听亲切的旋律,更是引得观众们情不自禁地跟唱。
【答案】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走进省委党校(或: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在省委党校上演)
【知识点】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本题可依据这则新闻的导语内容“5月18日晚,伴随着悠扬而熟悉的旋律,省委党校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党课一---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专场在该校1号报告厅上演,近千名师生现场观看”,运用“对象十事件"的方法概括为: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在省委党校上演。
故答案为: 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走进省委党校(或:经典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在省委党校上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掌握新闻的知识,结合导语,抓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四、语言表达
16.(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同步检测)阅读下面的新闻,请你提炼三个关键词。
日前,经农业部组织专家测产,由农业部立项支持、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亩产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当日向袁隆平院士致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这是袁隆平院士率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的结果。
关键词: 、 、 。
【答案】超级稻;亩产;新纪录
【知识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这则新闻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写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亩产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这是新闻的核心事件)。 第二句话写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袁隆平的祝贺,第三句话是说这是袁隆平院士率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的结果。反复阅读第一句话,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超级稻亩产,谓语是创造,宾语是新纪录,比较这四个词,可以知道三个关键词应是:超级稻、亩产、新纪录。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再反复比较,找出关键信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