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唐代是诗的时代,王绩漫步山野之秋,在惆怅与孤寂中上演一场逃离;王维失意问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虽美,却无法得到慰藉;李白意气风发远渡荆门,品咂大自然的奇幻与浪漫;白居易不负春光,西湖之行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与崔颢同游黄鹤楼,登高望远感受别样情怀。
第13课 黄鹤楼
崔颢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整体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整体阅读
2.理解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飘飘荡荡的样子
整体阅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晴日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长江中的小舟,在黄鹤楼东北
重点研讨
1.深度理解诗句。
首联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重点研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重点研讨
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句也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重点研讨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重点研讨
2.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运用用典作用分析法。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重点研讨
3.颔联“空”字有何妙处?
“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重点研讨
4.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重点研讨
5.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重点研讨
6.这首诗是如何即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课堂小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当堂检测
主观题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请默写出其中一首。
示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拓展延伸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