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免疫系统的组成(教学课件)-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免疫系统的组成(教学课件)-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7-28 16: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
第四章免疫调节
第1节免疫调节
三.说教学过程
说 课 流 程
一 . 说 教 材
二.说教法学法
四.教学反思
1.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和 功能”、“特异性免疫”、“免疫失调”及“免疫学 的应用”四部分内容。这一节分两个课时,我今天的 说课程内容是第一课时。
2.本课地位:本课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是本章 乃至整册书的重点和难点。免疫调节在高考考纲中要
求为Ⅱ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3.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一 .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重难点
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 防线,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
情感基础:
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正好抓住这 一契机,激发学生对免疫知识的渴望。
能力基础:
高中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资料 收集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 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一 . 说教材 2
学情分析
1 知 识 目 标 :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资料分析和动画 演示,发展归纳比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构 建概念图的方法来概括总结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和合作学
习 能 力 。
3情感目标:
(1)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
(2)通过细胞免疫的角色扮演活动和生生互动过程,体 验学习生物科学的乐趣,初步形成敢于质疑、创新和勇于 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一 . 说 教 材 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O 直观教学法
○问题导学法
○归纳比较法 ○演示法
2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
O 小组讨论法
○构建概念图
○活动模拟法
三.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3分钟)
自主学习: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
(7分钟)
攻克重难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28分钟)
归纳总结、反馈运用
(7分钟)
设疑1、艾滋病号称人类健康第三大杀手,人们“谈艾
色变”,为什么艾滋病毒比其他病毒更可怕
通过设计上述2个情景问题,教师不急于回答,设置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由此过渡:“要解释上述问题,必须从免疫系统说起”。
— . 元 义 子 性
自主学习I
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导学案上的预习问题: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于该部分内容初中已学,所以教师辅以图片让学生复
习一下即可)-----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能力。
知识点二:人体3道防线
教学设计:通过flash动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调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泡泡男孩”问题出在哪道防线 由此引出特异性免疫。
(surrou ntest
counteracts infec
人体内的免疫器官
nds i
GALT
淋巴结
腺淋 巴结
顿 淋 巴结
颈深淋巴结链
气管前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颈前淋巴结
胸导管
静脉汇流
扁 桃 体
扁 桃 体
胸腺
淋巴结
ssels
脾 脏
lai
rat
骨髓Iyrnipn y
o
e
and absorbs fa
3免疫活性物质: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痒见疫作用的物质)
思考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是什么关系
归 纳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T 细胞(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 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吞噬细胞
2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 的细胞)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教学设计:
设疑:第3道防线的作战武器和作战对象分别是什么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看书,找出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写 到导学案上。
教师则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吃母乳长大的孩子为何不
容易生病 被蛇咬了为何要带上打死的蛇
自主学习Ⅱ
知识点三: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2
知识点四:体液免疫
第一步:问题探讨、合作讨论
第二步:动画演示、教师精讲
第三步:填图游戏、归纳流程
三.说教学过程
攻克重难点I
×第一步:问题探讨
自学与讨论:
1.参与体液免疫的
“作战部队” - - - 免疫 细胞依次有哪些 各 起什么作用
2、在此过程中免疫活 性物质有哪些 各起 了什么作用
3、体液免疫中,抗原 刺激抗体产生有几条 途径 试画出这几条 途径(讨论)..... .
抗 原 ( 细 菌 )
吞 噬 细 胞
T 细 胞
淋巴
因子
B 细 胞
浆 细 胞
抗 体
记 忆 细 胞 抗 原 、 抗 体 结 合
体液免疫示意图
( 菌原)
吞 噬 细 胞
T 细 胞
淋 巴
因子
B 细 胞
浆 细 胞
抗 体
记 忆 细 胞 抗原、抗体结合
体液免疫示意图
×第一步:问题探讨
自学与讨论:
4、出过水痘的个体以 后不会再出水痘,主 要与哪一种细胞有关 出过水痘的人还会感 染其他传染病,体现 了抗体的什么特性
5、“一次预防,终身 免疫”对不对 为什 么 .....
第三步:填图游戏
填图练习: 体液免疫
T细胞
抗原
抗原 - - 抗体
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
抗体
二次免疫
直接刺激
特异性结合并消灭抗原,然后 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用文字或箭头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导学案)
B细胞
淋巴
因子
第三步:归纳流程
记忆 细 胞
吞噬 细胞
T 细胞
抗 原
浆细胞
抗体
三.说教学过程 攻克重难点Ⅱ
知识点五:细胞免疫
过渡: 当抗原已经“躲进”细胞,存在于细胞外液 的抗体就无能为力了,这时怎么办呢
必第一步:动画演示、教师精讲
第二步:学生归纳细胞免疫流程图
第三步: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二步:归纳流程
二次免疫
直接刺激
T细胞
吞噬细胞
+相应的抗体
释放抗原 体液免疫
靶细胞
靶细胞裂解死亡
记 忆 细 胞 — > 效 应 细 胞
入侵的宿主细胞
抗 原
B 细 胞
被病毒感染的宿 主细胞(靶细胞)

效应T细胞
抗 体
效应T细胞与靶
细胞密切接触
一宿主细胞
病毒攻击宿主细胞
第三步: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吞 噬 细 胞
T 细 胞
记 忆 细 胞 抗 原 、 抗 体 结 合
体液免疫图
马 肝 女 疗
病毒
原 菌 )
抗 ( 细
浆 细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 对象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 胞(即靶细胞)
作用 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 抗体与相应的 抗原特异性结 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
密切接触,使靶细胞
裂解死亡。
用文字归纳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
归纳觉结
用构建概念图的形式表示人体的防线与病原体作战,
并最终将其消灭的过程。关铊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生来就有、不针
对特定病原体)
(后天形成、针对
某一特定病原体)
A 道 防 线
反馈运用
基 础巩 固
1、下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CD )
A、抗体B、抗原C、淋巴因子 D、溶菌酶E、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不包括( D )
A、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 C、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
D、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盐酸
3.图示为人体体液免疫图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细胞③为浆细胞 B.细胞④产生的物质为抗体
C.细胞④为靶细胞 D. 该图解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细胞③
VI 细胞③ 物质
Ⅲ Tv
抗原→吞噬细胞→细胞①Ⅱ细胞② IV 细胞④
二、联系生活实际:
1.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的
后果,这主要是由于第 一道防线受到损伤,
造成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2.某大学教授,担心他儿子患病,十分注重小孩的 个人卫生,小孩用的餐具,玩具,衣裤通通都是 高压灭菌处理,然而上学时,他儿子却比其他同
学更容易患病。此小孩的非特异性免疫 能力与 其他同学都差不名,附性免疫 能力比较弱。
3.如果太爱干净,使我们无法经常接受抗原的刺激,
抗体种类和数量都相对较少,抵抗力也
※4.课后探究问题:如何增强免疫力 (查资料..)
就较弱
因而体
(1)本课通过设置问题串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通过阅 读、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文字归纳、填图练习 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体现了新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及“转变学 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直观教学法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 3)多媒体与导学案的结合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交流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多,如果讨论、争论、归纳、互动 等时间没有控制好,可能教学任务不会完成。因 此,我在普通班做了另一种尝试:将教材内容重 新整合,第一课时讲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失调 引起的疾病,第二课时再专门学习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这样时间上更好把握。
(2)对于本课的难点,我在另一个重点班采用另 外一种方法突破,让学生进行“细胞免疫”和 “体液免疫”角色扮演活动。
困惑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