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4卷)《毛泽东文集》(8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集》里。
二、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的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共100万人,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 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 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1949年4月23日晚,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三、字词释义
1.生字词
芜湖(wú) 督战(dū) 荻港(dí) 溃退(kuì) 摧枯(kū)拉朽
诸城(zhū) 要塞(sài) 泄气(xiè) 歼灭(jiān) 锐不可当(dāng)
2.理解词义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督战:监督作战。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四、文章结构
1.段落层次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该新闻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导语(正文的第一句):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人物、时间、事件及结果。
主体(导语以下部分):阐述具体内容: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结语(最后一句):充满豪情,展现斗志,发出号召。
2.认真阅读这则消息,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知识小练】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遗憾(hàn) 舆论(yú) 胸脯(pú) 锐不可当(dāng)
B.泄气(xiè) 溃退(kuì) 覆灭(fù) 摧枯拉朽(cuī)
C.歼灭(jiān) 区域(yù) 阻塞(sài) 要塞(sè)
D.封锁(suǒ) 大厦(shà) 纤维(xiān) 签订(qiān)
2.文体知识巩固
(1)新闻这一文体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2)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_______ 。
(3)消息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部分,有的还有_______、_______ 。
(4)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消息以_______为基本表达方式,也可适当穿插一些_______。
3.比较阅读
这两则消息报道了同一件事,两则消息有什么异同?(请从核心内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阻塞”的“塞”应读sè,“封锁要塞”的“塞”应读sài。
2.答案:
(1)用事实说话。
(2) 消息 通讯 特写 人物专访 消息
(3)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4)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5)叙述 议论
3.答案: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