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一战前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形成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其主要原因是( )
A.英德矛盾的发展促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B.世界绝大部分领土已被瓜分完毕
C.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各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力量对比
解析:注意审题,题干强调的是“重新瓜分世界”,这里面隐含着实力变化。B、C两项体现不出这种变化,而A项是新“局势”的具体表现。只有D项是决定性因素。
答案:D
2下列对下图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欧美四国在世界工业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解析:题目提供的信息表明,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的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75%以上,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1870年,英国的工业总产量居第一位,到1906年,美国的工业总产量已跃居第一位,德国居第二位,因此,C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将随之激化,因此,D项的叙述也是正确的。题目提供的数字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量,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答案:B
3德国外长皮洛夫1889年在议会发表演说时讲道:“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该讲话表明( )
A.德国要争夺世界霸权
B.德国要完成未竟的统一大业
C.德国要争夺欧洲霸权
D.德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解析:“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就是要加入分割世界的行列。
答案:A
4德意志统一后,为谋求欧洲霸权,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 )
A.德意结盟 B.法俄结盟
C.英法结盟 D.英俄结盟
解析:解答本题,必须要明确“德国两侧的大国”是俄国和法国。
答案:B
5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
A.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以武力恐吓德国拖延对德作战时间
D.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时间信息分析可知,在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矛盾的焦点是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因此,结合材料可知,本题选D项。
答案:D
6一战前夕,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时期尖锐复杂
B.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进行扩张
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
解析:本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需要对所有选项进行仔细辨别。A、B、C、D四项都是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但和D项比起来,前三项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方大国的介入。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右图是一战之前反映欧洲军备竞赛的漫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中的“项庄”和“沛公”分别是( )
A.美国与英国
B.德国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俄国
解析: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一战前夕,欧洲列强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其中德国和英国的竞争最为激烈。德国扩军速度最快,其目的是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故“项庄”应为德国,“沛公”应为英国。
答案:B
8波黑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塞尔维亚国王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解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
材料二 下表是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三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垄断组织形成后产生的重要影响。
(2)材料三反映出英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材料三局势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局势发展的结果。
解析:材料一主要说明了垄断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材料二说明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差异,反映了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的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现象。第(1)问要紧扣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归纳,不能漫无边际地分析。第(2)问实则要求回答英国由“光荣孤立”政策到结盟政策的转变及原因。第(3)问考查读图能力,实际是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围绕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分析成因和结果。
参考答案:(1)垄断组织的形成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计划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垄断组织的形成也促进了竞争,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各国所占殖民地与实力极不相称的状况,使列强瓜分殖民地和争夺霸权的矛盾更加尖锐化。
(2)变化:由“光荣孤立”到与其他国家结盟。原因: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德国实力壮大及其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竞争。
(3)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英德矛盾成为各国间的最主要矛盾,形成了分别以德、英为核心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就是:“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德国对英国这个头号贸易和海洋国家霸权的挑战,英国和其他列强对这种经济——军事——心理威胁的反应,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和德国其他领导人深受美国制海权的伟大倡导者艾尔费雷德·塞耶·马汉海军少将“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必须发展商船和军舰”学说的影响,从而危及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使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
——[英]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请完成:
(1)材料一作者如何认识一战爆发的原因?你是否同意?说出理由。
(2)材料二作者又是如何强调发动战争的责任主体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1)作者认为一战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点。这一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一战的爆发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人性的弱点。
(2)作者将发动战争的首要责任推到德国身上,认为一战是德国的海洋霸权危及了各国的利益导致的。一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总爆发,以英德矛盾为中心,是各国争夺霸权和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归罪于某一个国家。
课件24张PPT。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一二三四二三一四二三一四二三一四二三一四二三一四二三一四二一三四二一三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东西两面都是协约国,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答案:A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答案:C
3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
A.德国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
B.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
C.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解析: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整体实力是不能同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相比的,故德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制定了速战速决的计划,最怕持久消耗、两线作战,而马恩河战役后德国最怕的局面出现了,所以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
答案:D
4根据材料统计: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美国华尔街的银行给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则只有2 700万美元。上述材料表明( )
①美国借战争之机同交战双方做生意 ②美国参战前实行中立政策 ③美国参战前就已倾向协约国集团 ④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充分说明美国放弃了战前的中立政策。材料中的数字反映出美国大发战争财,且明显倾向协约国集团。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是在战后。
答案:A
5下图所涉及的国家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图中④为意大利,而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却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A、B两项中都包含了④,③为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也参加了协约国方面作战。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6下面两张照片拍摄于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劳工营。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照片的拍摄时间应不早于1917年
B.向欧洲派遣劳工的是北洋政府
C.劳工们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
D.中国劳工赴欧是为美国所雇佣
解析: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服役。因此,D项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D
7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图中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尽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一战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即争夺殖民地及世界霸权。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阅读下列材料:
表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吨位)
时期
损失的船只
(吨位)
建造的船只
(吨位)
1915年
1 744 657
1 202 000
1916年
2 799 772
1 688 000
1917年
6 623 623
2 937 786
1918年第一季度
1 146 920
870 371
1918年第二季度
963 370
1 243 274
1918年第三季度
892 546
1 384 110
表2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生铁
22
22
25
16
15
50
钢
21
19
25
16
16
58
煤
331
394
355
346
340
851
请完成:
(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表1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
(2)从表2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
(3)表2中,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战进程中的哪些现象与这一变化相吻合?(列举一个现象或多个现象均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从表格中寻找最有价值的数据,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要注意材料中数据的对比,从对比中发现规律。第(3)问要从数据对比中总结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对战局的影响;列举现象时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
参考答案:(1)1917年,这一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的船只吨位达到了一战时期的顶点,损失的船只吨位是建造的船只吨位的2倍以上。无限制潜艇战。
(2)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1914年8~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
(3)变化:1914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与同盟国相当;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远远超过同盟国。
现象1: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原因是交战国数量的增加,战争呈现胶着化。
现象2:从1917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美国等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现象3:受到战争的重创,一战后期同盟国的生铁、钢、煤等军需品的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态度,奥匈帝国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芝加哥的一份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当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 1915年6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次派遣顾问豪斯到欧洲调处。但是,豪斯在英法和德国接触后,得出了“在付出这么多年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可以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
材料三 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则只有2 700万美元。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美国采取这一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1)中立政策。“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2)正确。由于这场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因而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双方都不肯中止战争。
(3)材料一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材料三则反映出美国利用中立地位积极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并表现了倾向和支持协约国的态度。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已说明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置身事外,而是打着“中立”的旗号,积极参与战争。1917年美国便迫不及待地参加了对德作战。
课件18张PPT。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一二三四二三一四二三一四二三一四二三一四二三一四二一三四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二月革命的直接结果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使俄国退出了一战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21918年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该协定的签订( )
A.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使苏俄最终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
C.消除了德法两国间的民族矛盾
D.使全人类从此远离了战争的威胁
解析:1917年俄国就声明退出一战,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战争,B项排除。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但是,德法间的民族矛盾、导致战争发生的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因此,C、D两项的叙述也是不正确的。
答案:A
3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
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
(以1913年为100)
A.战争使西欧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工业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一时难以恢复
B.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C.战争带来了饥饿和灾荒,战火将村庄化为灰烬,作为主战场的法国损失尤为惨重
D.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
解析:由图表信息可知,英、德、法三国1921年的工业生产水平低于1913年,据此可判断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4一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 )
①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不同程度的发展 ②受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民族矛盾 ④一战摧毁了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的重要影响——革命和独立浪潮。①是物质基础,比较容易选出;③是战争的主要影响,也不难理解;②不符合史实;④不符合亚非拉的范围。
答案:C
5大量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军事带来的后果有( )
①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②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 ③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人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④战争更加残酷,充满更大的危险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一战中科技成果运用的情况来看,①②③④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答案:A
6一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最大影响是( )
A.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
B.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C.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解析:一战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出现了两种意识形态的长期较量,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答案:C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普遍兴起。这些反思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B.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恐惧
C.人类对友爱的向往
D.人类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解析:无论恐惧战争,还是向往和平,崇尚人道主义,都是人类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和平法令》指出,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立即实行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约。
材料二 11月10日,英、法、日、意等国派驻俄国大本营的军事代表团团长联合发出一份照会。威胁说:“如果俄国退出战争,它将遭到严重的后果。”
材料三 法国军事当局要求俄国的杜鹤宁将军阻止谈判的开始,并把俄国留在前线。
材料四 11月27日,德军总司令的答复来了,他表示同意并开始和平谈判。
——以上材料均摘自《列宁回忆录》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出苏维埃政府对当时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态度?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态度?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四反映了德国的态度,德国为什么采取这种态度?
参考答案:(1)苏维埃政府要退出这场战争。因为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它对垄断资产阶级有利,给人民带来灾难,苏维埃政权维护俄国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要退出和结束这场战争。
(2)协约国其他成员国反对苏俄提出的《和平法令》,想将苏俄拖入帝国主义战争中,使苏俄和德国两败俱伤。
(3)德国因战争而使国内经济困难,人民反战运动高涨,德国想通过缔结和约来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的程度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还大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
——《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题词。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其中一个最惊人的表现是: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8票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战壕里的英国士兵在一首歌中表达了同样的反战情绪,这首歌中有这样几行: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子弹嘘嘘,大炮隆隆,
我不想再待在这里。
——《全球通史》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格雷的评论“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是什么意思?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一战前期和后期交战双方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对一战的认识。
解析:第(1)问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全面分析一战对欧洲文明的重大冲击;第(2)问强调一战对欧洲民众心理的打击。
参考答案:(1)意思:欧洲文明的衰落。
影响:一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欧洲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被削弱;摧垮了四大帝国,欧洲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2)变化:从兴高采烈、渴望胜利到普遍厌战、失败主义情绪严重。
原因:一战对交战双方的士兵和群众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认识:一战不仅破坏了社会进步,而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课件22张PPT。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二三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一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