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7 08: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11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第2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 默写全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欣赏两篇文章不同 的语言风格。 (重点》
2. 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 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
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 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 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激趣导入
第1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
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 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 怎么样的文章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重 言 色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 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 有《陶隐居集》。
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
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 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 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古代的“书”
“书”即书信,又叫“尺牍 (dú) ”“ 信札 (zhá) ”,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多用来记事陈 情,也可写景、谈论政事、勉励后学等。
诵读,读通顺
◆自由诵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扫除字词障 碍,读通读顺。
xiē tuí lín yù
歇 颓 沉鳞 能与其奇者
◆第二遍,读出停顿和断句,初步领悟 文体特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读,读文意
◆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成员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 更正。
◆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虚词,还有特殊句式。请各组代表展示在 黑板上,做好笔记。
◆通过朗读、翻译,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
部分。 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 仰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平视 俯瞰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分两层,具体描写山川的秀美景色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赞美和感叹总括前文
◆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
读过此文,你脑海中 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 给出的句式进行描绘。
深读,读文情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
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
0
这里有 之美,你看,
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 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 盎然。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
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山青水绿固然 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使人感到冷寂。石壁 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就如五 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静景:山高、水清、岸美
缤纷的色彩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 动景:猿啼、鸟鸣、鱼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 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 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动静结合, 描写晨夕与四季,构成一幅美丽 迷人的山水画。
量 一 身 气 的 声 事 L 代 事 闻
事 起
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揣摩句子的 内在情感。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用叹号。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 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用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对 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 惋惜之情。
◆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 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 齐梁时思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后隐居茅山。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 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2)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
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书信中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回信中的 一部分,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 锦绣文字,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名篇。
(3)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
其间,吟咏盘桓。——《南史 · 陶弘景传》
我感受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之感。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竹林、四时 晓雾、猿鸟 夕日、沉鳞 仙都、未复 四时 晨昏
总领 —
写景 一
抒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
板书设计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那美
丽、皎洁的月亮,欣赏它那充满魅力的脸 庞。可是,不同的人,欣赏它的心情是不 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欣喜, 有的失落……
情境导入
第2课时
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的脚
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美丽的 月色,品品他当时的心情吧!
朗读,感韵味
◆听录音范读。
◆多种形式读,注意以下几点:
· 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 句要声断、 气不断。
· 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
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 拉长一 点(念、盖、但)。
· “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
“盖——竹柏影也”,读出兴奋之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
之情。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 味道就出来了。我们读时,要将文中宁静、 欣赏、感慨的意味表达出来。
译读,通文意
◆小组内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翻译课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 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
( 苏 轼 ) 因 为 (“月色入户”) , 便 来 到 (承天寺) , 与 (张怀民) 一 起 (散步赏月)。
赏读,品心情
◆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 理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 光比作空明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 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 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 练的笔墨,点染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 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句中“闲人”一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
“闲”,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 的悠闲,尽在其中。
◆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应是
怎样的呢 如何理解“闲人”
资料助读: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 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 “乌台诗案”。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没 有职权的闲官。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他 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 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 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无权无职,生活 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这才能欣赏到一派 空明的景象。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
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又何尝想做一个闲人呢 赏 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 惠州、儋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但苏轼 却以他豁达的胸襟面对挫折,为民请命,
造福一方。
小结:文章短短85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 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 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 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 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 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 观、豁达。
板书设计
月色空明
竹柏影斑驳
漫步、赏月
悲凉、豁达、
超然
记承天寺夜游
夜游一 闲 人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益阳中考)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水中藻、荇交横
9
盖竹柏影也
2. (重庆中考A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 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 因,叙述自然流畅。
C. 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 “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 民相知的喜悦。
D.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 写水突出其清。
【解析】“写水突出其清”表述有误。作者将月光比作水,突出了 月光的澄澈明净,并不是真的写水。
3. (重庆中考A卷)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
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
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 人— _ 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 大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
得做闲人。
A. 清泉 补充资料: 密州 徐 州 湖 州 杭州
B. 明月 凤 翔 × 惠州
杭州
C. 大 江 黄州 儋 州
【示例一】我认为清泉可以成为苏轼的好友。清泉不管有没
有人欣赏,依旧清澈洁净,就像苏轼在污浊的官场中,虽然 遭到排挤,依然保持高洁的气节。苏轼与清泉可成为知己。
4.古人常以天地万物为友。你认为下列哪一景物可以成为苏轼的
好友 请根据补充资料,结合你对苏轼生平、个性的认识,加
京城(开封) 京城(开封)
新党排挤
以阐述。
【示例二】我认为明月可以成为苏轼的好友。明月空明澄澈,
就像苏轼恬淡达观的性格;月有阴晴圆缺,就像苏轼悲欢离 合的一生。苏轼与明月可成为知己。
【示例三】我认为大江可以成为苏轼的好友。大江惊涛澎湃, 就像苏轼坎坷跌宕的人生;大江奔流不息,就像苏轼豪放旷 达的胸怀。苏轼与大江可成为知己。
拓展延伸 旷世奇才:苏轼
◆人生经历
19岁与弟苏辙进京应举人试。次年正月,应省试,主考官为欧 阳修,同期考生有曾巩、程颢、张载等。欧阳修以为苏轼文为 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批为第二。三月,应殿试,进士 及第,获得做官资格。
34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京任职,被授杭州通判。 34—41岁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出任地方官。
进 京
应试
自 请 出 京
42岁任湖州
乌台诗案:赴任湖州后,苏轼即给神宗写 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其中的话被新党 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 怨怀怒”“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 撞无礼,对皇帝不忠。他因此被御史台的 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
常有乌鸦栖息,故名。)
知州,经历
“乌台诗
案”,贬官
黄州(今湖
北黄冈),
“东坡居士” 的别号就是
在黄州就任
时所取。
乌 台
诗案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52岁再度调任杭州。两年后又被召回朝,但又因为政见不合, 接连调往颍州、扬州、定州。
1094年,新党执政。57岁的苏轼被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到 更远的儋州。
63岁,天下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但次年在北归途中于常州 逝世。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 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 州
苏轼宦游图
1061—1064
O 签判
主张改革衙前役
主张以官榷与民 主张免除民间积欠
祈雨抗灾,兴建东湖 O
O
O
O
O
1097—1100
O 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等
上《谏买浙灯状》,
劝谏神宗皇帝勿减
价购买花灯 1071— 1074
1080—1084
O 团练副使
躬耕东坡
救助弃婴
1089—1091
O知州
O 琼州别驾
劝导民族和睦相处 倡导改革落后习俗
传授治疟药方
鼓励发展农桑
开辟学府,讲学明道
1074—1076
O 知州
灭蝗救灾、减赋 救助弃婴
OO
O 节度副使
出资修筑东新桥、西新桥 推广秧马
建议引山泉人广州城
疏浚河道,以工代赈
建安乐坊医治穷苦百姓 疏浚西湖、筑苏堤
疏浚钱塘六井
1091—1092
O 知州
罢开八丈沟
疏浚颍州西湖 冬季赈济百姓
1092.3—1092.8
O 知州
罢万花会
改革舟运制度
O 通判
赈济饥民
协助修浚钱塘六井
颍 州
扬 州
1079.4—1079.7
O 知州
治理太湖水患
O
O
O 知州
整饬军纪 增修弓箭社 赈济饥民
1093—1094
1069—1071
1094—1097
黄 州
湖 州
开封
凤翔
杭州
杭州
定州
儋州
惠州
密州
O
O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