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课件(共1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课件(共11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7 08:4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2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
26诗词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任江州祭 酒、彭泽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 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代表 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过自由读、 同桌互读、小组 评读等方式熟读 古诗。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言
古诗,朗
读时通常
按“二三”
式来停顿。
读准字音、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韵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示:(1)偶
数句入韵,押 “an” 韵。韵脚要根据语 境读到位。(2)语 调、语气和节奏都 应是舒缓的。
读出诗歌韵味
朗读指导:
① 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 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② “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诗人 的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 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 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 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① 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 “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之状。
② 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 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③ 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 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 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 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读懂诗词大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结合注释 和工具书,理解这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
并释疑。
饮 酒 ( 其 五 )
建 造 房 舍 。 结 ,
的、 。。庐, 陶渊明 世, 交。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喧嚣扰攘的尘世。
吵闹
俗的


房屋
构筑
简陋
建造
诗意: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不受世俗
交往的喧扰。
诗意: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 心里远离了 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了。
如此,这样。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偏远,偏僻。
诗意:(我)在东篱下 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自得 地欣赏南山的景色。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
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 表达。
山间的云气。 相伴。
山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出诗歌画面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示:抓住“结 庐”“人境”“车
马”“菊”“南
山”“山气”“飞鸟” 等意象,还原诗歌画
面,并细细品味它们 所蕴含的情感,理解 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破诗题,释疑解难
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
诗里根本没写酒,但题目却叫“饮 酒”,这是因为这首诗可能是陶渊明喝 完酒之后写的。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
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 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 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
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 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 (quán) 次:次第,层 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 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 文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也就是 说,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 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表达对 世事人生的感慨。
抓诗眼,厘清脉络
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 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 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
呢 原来是“心远”使然。这一层的关键词为 “心远”,第三、四句为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 后六句为第二层:写作者“心远”境界之下看 到的自然美景和领悟到的人生真谛。
寻证据,理解情感
品读课文,找出作者“心远”的原因,思考 诗人“心远”情怀的表现。
原因: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
场”世界的疏远。“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 诗人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 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表现: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 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 与自然。一俯一仰的动作中,南山的美景正好与 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物我两忘之 境,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 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鸟结 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了诗人归 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
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忘言”写出诗人面对
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诗人体会到的田园生活 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 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优美、宁静、
惬意,组成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 生向往,这也正是陶渊明的追求。诗中看似没有 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达 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析根源,读懂心愿
陶渊明的志趣是如何形成的 表达了他怎样 的心愿
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 骞翮 (hé) 思远翥 (zhù)”[《 杂诗十二 首》(其五)],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 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解印辞 官,归隐田园。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 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 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 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 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躬 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 了内心的挣扎。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 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悠然
和谐 忘我
心远
典型考题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情与景的自然融合,是文人们追求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借山气、 飞鸟表达自己返璞归真的情趣;王湾的“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 边 ”(《次北固山下》)借家书、大雁表达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刘禹锡的“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借绿苔、
青草表现对居室幽静环境的喜爱。
(2)(乐山中考)因一字而境界全出,陶渊明《饮酒》 (其五)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 悠然忘我的心境。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
马蹄”(《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是郦道元文中三峡之水在山峰间飞速
冲荡的动态之美。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陶渊明《饮酒》(其五) 中的最后两句“ 此 中 有 真 意 9 欲 辨 已 忘 言 ”写出了面 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复杂感受;晏殊在明媚的春光里,聆听 新词,品尝美酒,在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的流转中,发出“ 无可
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的惆怅喟叹。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 误的 一 项是 ( D )
A. 三 、四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 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车马喧嚣的环境似 乎也变得偏僻安静了。
B. “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
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悠然的心境。
C. 七、八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 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 的人生真谛。
D. 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意”是指诗人领悟到的 真谛,“忘言”是指诗人忘记了自己想要说的话。
【解析】“忘言”是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
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 (不得抄写原文)
【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 的菊花丛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 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神怡;鸟儿结伴回到巢 穴,使人倍感温馨。
4.从诗人所做的“采 菊 ”这件事,可以看出其隐居生
活的闲适自由,而诗中的“心 远”和“ 悠 然 ”两
词则表达了他心境高远、恬淡惬意的状态。 (每空限填两字)
第2课时
回顾学过的近体诗,明确近体诗的律诗 和绝句的基本分类。
◆绝句:《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峨眉山 月歌》
◆律诗:《次北固山下》《游山西村》《野望》
春望
破:残破,破败。
国都,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意: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 都城草木丛生。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 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抓,挠。 简直。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稀疏。
诗意:战事接连几个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 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 稀少,稀疏难绾,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
一种别住发 髻的长条状 首饰。
品读《春望》
“春望”是什么意思
“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 “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行为。
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呢 请发挥想象,
简要概括。
远景:山河城郭
中景:荒草残木
近景:春花飞鸟
特写:稀疏白发
自读诗歌,找出诗人所见景物,体会诗人笔
下的春的基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妙用“破” 和“深”,体现春天的长安城因为战乱而呈
现一派衰败之景——山河虽仍存在,都城却 草木茂盛杂乱,这一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 巨大反差。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承 上,“花”和“鸟”是春天的象征,也都是美 好的象征。此情此景,诗人看到美丽的繁花、 听到悦耳的鸟鸣都要“溅泪”和“心惊”。或 者说,连花鸟都感觉落泪惊心。这说明国家已
经真的很凄惨了。“恨别”启下。)
基调:凄惨暗淡。
> 对照注释,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凄凉
的景象。
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755—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战争,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 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 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惨遭浩劫,可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安史之乱
资料袋
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
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写望中所感,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见花开、听鸟鸣反而“溅 泪”“惊心”,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极言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 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字写出
了诗人忧愁不堪的情状,“不胜簪”的细节写出 了诗人头发变白而又稀疏的苍老之态,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
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悲苦忧伤的“诗圣”
形象;读出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
圣”形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这就是“诗圣”杜甫。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杜
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 了他的血液。他生活在苦难的谷底,但 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峰巅!
所见,寄情于物
所感,触景生情
所盼,家书
形象,悲苦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板书设计
春 望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杜甫《春望》 一诗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2)杜甫《春望》中表明战乱之长,家书珍贵的句子是: 烽火连三月 9 家书抵万金。
典型考题
2.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 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 景象。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 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 感情。
C. 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家人音讯不至时的 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情感,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 传诵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
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解析】“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表述有误,这两句诗呈现的是国都沦陷、 乱草丛生的残破景象,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伤时之情。
品读《赤壁》
写作背景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 期。他虽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中进士,但因为 秉性刚直,自视甚高,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 年幕僚,“仲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 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到黄州、 池州等地任刺史。此诗是他借赤壁之名,寄寓吊古之 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赤 壁
古代兵器。 销蚀。拿,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方便。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被销蚀,拿起 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这是一首兴感之作,诗人感慨的起因是什么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 的前两句借一件前朝遗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 事件的慨叹,写兴感之由。诗人“自将磨洗” 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前朝遗物的兴趣 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立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
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凭借前朝遗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 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予周瑜方便,赤壁之 战的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被关进铜雀 台中了。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 流露了诗人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 的抑郁。)
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试简要分析。
诗歌咏史怀古,含蓄蕴藉。特别是最后两 句议论,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 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别 出心裁,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曲折地表达 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 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应深刻警醒。
资料袋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选取的都是小的对象。
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 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 远的艺术境界。
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悲欢离合; 而诗歌,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 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深情。愿我们执 诗歌之手,与诗歌偕老。
折戟//前朝
兴感之由
(借物)
铜雀//二乔
议论感慨
(咏叹)
以小见大
板书设计
赤壁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赤壁》中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的诗句 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杜牧《赤壁》中诗人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同时 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典型考题
2.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 ( C )
A.这首诗借三国史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
从施展的无奈。
B.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自将磨洗”和“认”显示了对前朝故
事的兴趣和思索。
C.“东风”一语有意虚指,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条件,只表现诗
人的不屑和嘲讽。
D.诗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的可能命运暗指曹 刘“势”与“运”。
【解析】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不仅“表现诗人的不屑和嘲讽”,还 暗示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3.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 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以小见大, 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4.诗评,即对诗歌的评论。以下几则诗评,评论《赤壁》
的一项是( B ), 评论《泊秦淮》的一项是 ( C )
A.意致缠绵,语调谐婉。
B.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C.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D.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
第3课时
阅读《雁门太守行》和《渔家傲》, 辨析两文体裁的特点。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看似有
律诗的形式, 但它实质上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是一首属于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歌行体的诗。
文体知识
歌行体
“行”指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代 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行”命名,音节、 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 变化。东汉乐府诗歌中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歌颂 洛阳令王涣政绩的诗。雁门,指雁门关,泛指西北边 塞地区。诗人李贺直接借用此题写边塞战争,这与唐 人好借用旧题写当下题材的创作之风有关。
渔家傲 词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 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 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文体知识 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一种押韵的、
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按字数 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 字以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规 定了词的阕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 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 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 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 柳永、李清照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品读古诗
读准字音、节奏
长音、
重读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朗读指导:
《雁门太守行》首句中的“黑”要拖长音, “压”“摧”要重读;第二句中“开”要重读, 读出严阵以待的应敌状态;第五、六句要用颤 音,读出战士赴战的悲壮之感;尾句“提携玉 龙为君死”要读得激昂有力,读出报效朝廷的 决心。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1n
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m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
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朗读指导:
朗读《渔家傲》时,重音的选择要特别注 意,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中的“接”“连”“舞”等字要重读,以表现 辽阔、壮美的气势。
了解诗歌形式:
古体诗:朗读节奏较为自由。 词:节奏灵活多变。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读懂诗词大意
乐府曲名。
雁门太守行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李贺 佛。将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 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要坍塌
城墙仿
诗意:
敌军攻城的气势猛烈,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 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 闪闪发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诗意: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将士的 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军中号角。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 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
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抵达。
半卷红旗临 易 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形容鼓声 鼓声沉闷而不 低沉;不 响亮。 高扬。
诗意: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 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
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报 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
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
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诗意: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 国血战到死。
阅读不能贪快,要注意语速,读出语 气、语调变化,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 歌中呈现的画面,让自己融进意境。
读出诗歌情味
品读《雁门太守行》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
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世称李昌谷、 鬼才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其诗 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
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
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昌谷集》传世。
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 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受到严重威胁。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 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诗作可能是在平 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 自读诗歌,探究问题:诗人构思大胆,把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 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三个画面, 分别是什么
白天: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
白天到黄昏:战争惨烈
中夜:夜袭敌人
作者营造这些画面,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热烈的礼赞,颂扬了将士们不屈 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根据前几课所学,自读诗歌,分析诗歌
采用的写作技法。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 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表现了战争形势的 紧迫;在色彩运用上,“黑云”使人联想到敌人的 猖獗、军情的危急;“金鳞”形容铠甲闪亮如金色 鳞片,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 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
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诗人不从正面写战争 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 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
悲壮之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 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 决心,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
重的色彩,结合本诗举例说明。
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 胭脂色、赤红色等,不但鲜亮浓艳,而且跟黑 色、秋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 奇异画面,恰当点染了战争的悲壮气氛。
朗读最后两句诗,读出坚定、豪迈之情。
配乐深情地诵读全诗。
齐背诗歌。 (注意抑扬顿挫,背出铿锵节 奏美)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敌军压境 → 交战惨烈 一 夜袭敌人 夸张、比喻 视觉、听觉
誓死杀敌,报效朝廷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
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 携
玉龙为君死 ”两句,画龙点睛,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 国家的心愿。
典型考题
2.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
A. “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 “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
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 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 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解析】】“角声满天”意思是军中的号角响彻天空。表现了战争的规模, 衬托了战场的悲壮,“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理解有误。
3. (云南中考)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
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示例一】在修辞运用上,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夸张 地比作“黑云”,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把将 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 阵以待的气势。
【示例二】在色彩运用上,“黑云”突出敌人的猖獗气焰和兵马之 多;“金鳞”形容守城将士的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表现了我军将 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了战争形势的严峻, 衬托了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壮志决心。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绘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 红色、白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面对黑 压压的敌军,战士们穿着金色的铠甲在秋阳的映照下浴 血奋战,大块的血迹在寒夜中凝结为紫色,让人受到肃 杀凝重的战场气氛,渲染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5.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
的情感
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视死如归、 奋勇杀敌的壮志豪情。
品读《渔家傲》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
(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 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 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对后世影响 较大,被称为“易安体”。代表作《声声慢》《一剪 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写作背景
从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这首词应是词人南渡
以后的作品。国破、家亡、夫死的经历使她的词风趋 于含蓄深沉,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 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词中别具一格的杰作。这 首词虽是记梦之作,但其实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词中 写到大海、舟船,人物涉及天帝和词人自己,可能都 与词人为辨明“馈璧北朝”之诬,曾追随宋高宗行踪, 乘舟在海上航行,历尽波涛之苦这段经历有关。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
佛梦魂归帝 所,闻天语,殷 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居住的地方。 情意恳切。
银河流转,指 天快亮了。星 河,银河。
如波涛翻滚的云。 一说指海涛。
渔家傲
诗意:早晨,漫天都是如波涛翻滚的云,雾
气弥漫飘移,天快亮了,(海面上刮起大风)无 数舟船破浪前进。(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梦魂 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 恳切地问我回哪儿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
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回答。 叹息,慨叹。 同“漫”,空、
徒然。
词意: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写 诗空有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
词意:大风正起,(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 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船吹到海上的仙 山上去吧!
神话中的蓬莱、 如飞蓬般轻方丈、瀛洲三 快的船。 座海上仙山。
(我要)像大鹏鸟 那样乘风高飞。举, 高飞。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 休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记梦天帝。写词人在天地浑茫的追寻中借 天帝之口提出了对“我”终“归何处”的询问。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梦中所见景象。“接”“连”二字把四 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 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似梦 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
何处。
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 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 身旁。不仅回到“帝所”,还受到天帝情意 恳切地问话,自然引出下片的回答。
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回答天帝。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感叹 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上句是词人回告天帝。 一个“嗟”字,生动地 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下句写词人感慨自 己空有才华,于世事无补。 一个“谩”字,流露出 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
山去!
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 海上仙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美好境界的追求。
本词和《赤壁》都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
运的认识,二者有什么不同
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 成名皆有某种机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而生 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本词是借梦中与天帝 对话,表达对自己空有才华却屡遭不幸,甚至连 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本词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同学
们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 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 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 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 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下片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
取三山去!”等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 境界愈益恢宏。词作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 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充满了浪 漫主义色彩,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词人苦于现实却无处诉说,只好借梦境、神 话、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 失地、不顾民众苦痛、苟安江南的不满,对没有 战乱、离散和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那个感喟 “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李清照,今天若在,见这 安定繁荣景象,定然会“沉醉不知归路”的。
板书设计
归去三山 回告天帝 (追求) (现实)
向往自由 追求美好
渔家傲
殷勤垂问 (慈祥)
记梦
魂归帝所
(归宿)
梦中所见
(想象)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写自己空有才华 和理想,但在现实中却处于日暮途远、孤苦无 依的困境中的词句是: 我 报 路 长 嗟 日 暮
学 诗 谩 有 惊 人 句
典型考题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 “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逼真地写出了词人在
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B.经过海上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 自己要回到何处。
C.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她疾呼:风把我的小船
吹到海外仙山吧。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 灭的追求和向往。
【解析】“对现实的眷恋”表述有误,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对社会现实的 不满,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3.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
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①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和壮阔意境:词首的 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②豁达而豪迈 的气度:尽管词人孤苦无依、志不得伸,但仍未 放弃理想,执着追求。③这首词所描绘的梦幻境 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4.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
帆舞”两句词的画面。
[参考答案] 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流转,像 无数只船儿正舞动着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