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山中宰相,听松仙人。
他才高八斗,具宰相之才,却固守山林;
他最爱深山,有仙风道骨,听风吹松林。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把握文章景物特点,学习作者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解题
书
即书信,古时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也具有审美的文学属性。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秀美山川,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答
答复
谢
中
书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xiē
tuí
lín
y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全、都。
歇:消散。
欲:将要、快要。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争相、争着。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文中哪句话总领全文?全文围绕哪一个字展开?
2.本文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3.作者抒怀的句子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1.文中哪句话总领全文?全文围绕哪一个字展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2.本文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晨昏变化:
早晨
(晓雾将歇)
黄昏
(夕日欲颓)
动静相衬:
静景
(高峰……俱备)
动景
(晓雾……竞跃)
感官配合:
视觉
(高峰入云)
听觉
(猿鸟乱鸣)
观察角度:
仰视
(高峰入云)
俯视
(清流见底)
景物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3.作者抒怀的句子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4.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意思: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待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山水
相映
色彩配合
晨昏
变化
动静
结合
仰视
俯视
平视
视觉
听觉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大多数诗人遁世是因为怀才不遇或当时政治腐败,陶弘景已官至宰相,一生顺利为何会隐居?
2.为何夕阳就要落山了,要和鱼群一起写?
3.写山川为什么要写猿鸟与沉鳞?
4.此文中的猿猴和三峡中的有何异同?
5.文章仅68个字,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用这么短的文段写出这么优美的画面的?(许会凌)
6.作者在“沉鳞竞跃”中使用了“竞”字,有何好处?
7.文章中多次使用四字词语有何好处?(张博淇)
8.为什么在谢灵运之后就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本文是一封书信,主写“山川之美”,作者想对友人表达什么?友人会感到安慰吗?
儒:,尊卑等级,“仁”,入仕。
道: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佛: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南朝士族出身。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继陆修静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
【原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释文】山阴张先生你好,刚才下了一场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上次的聚会我没能去,心里很郁闷。你家送信的人说,不能在我这里多停留,要赶快回去,那我就先写这些吧。王羲之敬上。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
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如何为计/非临床
10.本文名字叫答谢中书书,但是本文是怎么回答他的呢?回答了些什么?
11.为什么作者在半夜要去寻张怀民?
12.为什么张怀民可以与作者为乐?(6)
13.为什么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我俩为什么是闲人?
14.为什么一个月亮可以打断作者想睡觉的欲望,这有什么思想感情?
15.本文作者想表达快乐还是悲伤?
1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有些太过绝对。
17.两篇文章为什么放在一起,这样有什么好处?
18.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示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作者会不会有些失落,或有些惆怅悲凉?(吕乾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