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月亮光照千古,夜夜可见。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的月亮,你们想知道有什么不同吗?苏轼先生把那一晚的月亮,留在了他的文字里。
今天让我们走进《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那一晚的月色吧!
空明之月与空明之人
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传达出的文化元素。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悟作者在逆境中达观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苏家竟占三。
诗词与散文,并苏黄辛欧。
文学书画家,造诣堪称高。
御史台诗案,贬谪至黄州。
赋赤壁三篇,赤壁念奴娇。
元丰六年间,承天寺夜游。
走进苏轼
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 ——苏辛:苏 轼、辛弃疾
诗 ——苏黄:苏 轼、黄庭坚
书法 ——宋四家:苏 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fú]
才华横溢的苏轼
走进苏轼
黄州名句
走进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了解课文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写作背景
壹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jiě
xìn g
suì
qǐn
认识生字
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读美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读出文言味
3.读出复杂的情愫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知文意
一、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
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猜猜,写的是什么?)
赏奇景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二、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赏奇景
三、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赏奇景
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积水,特别干净明亮,还特别宁静。这还不是最新奇的,最新奇的是“空明之水”,描绘出来的景象可是一幅“名画”。
知识拓展
苏轼为什么将明月竹柏比喻做积水藻荇?
明月竹柏(实)
积水藻荇(虚)
原来中庭的一切不过是月下的幻影,仕途的凶险、贬谪的苦闷不过虚幻如月影,天上明月、寺中竹柏,才是真切。这种真幻异位,非有大胸襟之人不能。所以,世间处处皆有竹柏,建它时它长在承天寺中,不见它时它长在每个解脱者的生命深处。
叁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品文字 感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月色入户
欣然:
念:
遂:
寻:
亦:
相与步:
欢欣
微憾
激动
急切
心有灵犀
平和从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本文交代了哪些要素?写了件什么事?
论奇人
论奇人
月是空明的月
人是 的人?
论一论
比如说:“得意的人”、“自由的人”、“欢欣的人”、“悠闲的人”等等,请你说出你的想法。
论奇人
月是空明的月
人是 的人
“得意的人”:“如吾两人者也。”有种自夸,不谦虚的情感。
“自由的人”:都挺晚了,不睡觉,起来看月亮,跟朋友一起散步。自由,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之一。
“欢欣的人”:“欣然起行”、“为乐”、“怀民亦未寝”,有一知己如怀民,有一知己一起散步,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很开心。
“悠闲的人”:深夜在庭中散步,一点儿包袱都没有,非常放松。
论奇人
月是空明的月
人是 的人
总 结
人是惊喜的人
人是富有情趣的人
肆
作者因景抒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何谓“闲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1、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闲人
悟奇情
背景资料
苏 轼: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悟奇情
伍
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桃花源记》
至:
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桃花源记》
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一词多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古今异义
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今异义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 民 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词类活用
记承天
寺夜游
感慨---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闲
叙事---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
情景交融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课文总结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好书推荐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推荐阅读:《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苏东坡传》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