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愚
公
移
山
列子
主要内容
壹
贰
叁
肆
课前导读
壹
课前导读
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 寓言故事 。
——选自《列子 汤问》
列 子
课前导读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万仞(rèn)
荷(hè)担
孀(shuāng)妻
陇(l ng)断
始龀(chèn)
智叟(s u)
一厝(cuò)
穷匮(kuì)
汝(r )魁(kuí)父
箕(jī)畚(b n)
曾(zēng)不若
亡(wú)以应
课前导读
读出句子的节奏
曾不能 / 损 / 魁父之丘
遂率 / 子孙荷担者 / 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 有遗男
命 / 夸娥氏二子 / 负二山
课文学习
贰
课文学习
第一段
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第二段
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
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
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这是情节的结局
课文学习
课文学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汝吾与汝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杂然相许。
将近
面对
苦于
绕远,曲折
商量
全部
险峻的大山
一直
赞成
南岸
课文学习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
将近
面对
苦于
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 且焉置土石 ”
把… 怎么样
况且哪里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纷纷
之于
课文学习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愚公
这件事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 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
安置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安置
课文学习
翻译下列句子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课文学习
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课文学习
第一、二段译文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又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大家)纷纷说道:“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换季(一年时间),才往返一趟。
课文学习
第三 、四段译文
河曲(这个地方)的智叟嘲笑并制止他说:“ 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样大的年纪和衰弱的体力,尚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思想顽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但是这山不会再增高了,哪愁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
随堂思考
叁
随堂思考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移山目标
解决土石方法
移山方法(工具)
家人支持
众人支持
路程遥远,时间长
移山信心
移山结果
移山原因
随堂思考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两座山,非常大
年老力衰,人员少
工具简陋
运土路程远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随堂思考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衬托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因
为
随堂思考
既表明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支持 又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因
为
展开讨论
肆
展开讨论
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
因为他是懒汉懦夫,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鼠目寸光。
因为他不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有远大的抱负,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 大智若愚、目光长远、有恒心有毅力。
愚公
不愚
智叟
不智
下
课
再
见
下
课
再
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