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26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8 11:2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吾说语文
学习目标
通译全诗,诵读诗歌,感受战争诗歌的氛围。

通过颜色词,意向分析,品读战争画面,理解本诗的悲壮美。

结合背景、文中典故,理解诗人和战士们的爱国之情。

公元807年秋天,李贺去河南洛阳参加府试,当时韩愈也在洛阳,任正五品散官,许多文人以他为师表,希望在考试前能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这位文坛巨匠,但士子们呈上的作品都没有令韩愈感到惊艳。这时李贺带着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来了,韩愈读完之后赞叹不已。此后,逢人便夸赞李贺。
朗读诗歌
初步感知战争画面

PART 1
诗歌大意
添加小标题
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可以准确理解您所传达的信息。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聚焦色彩
溯源战争画面。

PART 2
吾说语文
《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勾画出你能看到的色彩词,同时批注出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出,但蕴含着色彩的词语。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首句色彩对比悬殊,渲染紧张意境
思考:黑云象征着什么?黑色的色调让人有怎样的感觉?甲光金鳞写出了守军战士怎样的状态?
黑云、甲光、金鳞、欲摧
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
“压”字,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欲摧”,仿佛要坍塌,情势危急
夸张的修辞手法
城内的守军,借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
吾说语文
战争伊始,两军对阵.
守军战士们严阵以待,临危不惧。
气氛:凝重紧张。
二联色彩沉重浓郁,营造凝重意境
思考:战争发生在什么季节?作者除了继续使用色彩还加入了···,胭脂和紫这两种颜色代表着什么?
角声、胭脂、凝、紫
从听觉和视觉描写,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从侧面表现出战争的激烈残酷。
“角声满天”写出战斗的激烈,“满”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从白昼到了夜晚。
燕脂,胭脂:深红色。凝写出了血液由红变紫的过程。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紫”形容战场血迹,渲染紧张气氛,描写了作战的激烈
吾说语文
双方交战,战事惨烈。
守军战士死伤惨重。
气氛:沉重压抑。
三联色彩轻描淡写,却是悲凉意境
指导思考:红旗为何半卷?鼓声为何不起?易水这个名称有什么含义?
偃旗息鼓、易水典故
叙事写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鼓寒”的声音细节,使悲壮的气氛更浓了。
“临易水”交代交战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用典)。
“易水”典故:战国时期,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与他饯别于易水河上。“易水”一出, 便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的悲壮。将士们乘夜出击困难重重,暗示将士与荆轲一样,明知前路艰险,但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腔报国情,拥有壮怀激烈的豪情。
吾说语文
深夜偷袭、偃旗息鼓。
守军将士为求胜利慷慨赴死。
气氛:慷慨悲壮。
尾联色彩昂扬乐观,抒发壮烈情怀
将士们如此不顾一切,奋勇杀敌,慷慨赴死,究竟为何?
吾说语文
小结:纵观全诗,诗人以其特有的 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描写了 一幅五色交辉的独具匠心的战争 画面, 一扫以往边塞诗荒凉、单 调、沉闷的色调,为边塞诗、军旅 诗题材注入了一抹艳丽、诡异的 美的色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 者这种颜色的转换融入了自身的 情感,从黑之沉闷到光亮之昂扬, 从紫之凝重到红之高亢,当中还 有冷暖色调,其中的情感起伏扣 人心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探究诗人生平
结合诗歌典故,
理解诗人之心。

PART 3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公元817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 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但到他父亲李晋肃这里已经败落了,李晋肃也就干到县令。
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本诗写于他十六岁时。
宗室子孙,才思敏捷
师长朋友们都认为李贺非常有可能进士及第,但一场旱灾取消了当年的科举考试,加之他的父亲在一月后病逝,照例要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能参加府试。公元807年,守孝期满,李贺参加考试并名列前茅,中举人,拥有了举进士的资格。但有人举报李贺不孝,认为他父亲的名字“晋肃”与“进士”同音,按规矩李贺要避讳,不能参加进士试。尽管韩愈为其据理力争,写了“父名为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为‘仁’,子不得为人乎?”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愤离书院。
仕途失意,英年早逝
公元811年,李贺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后来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无路可走,因长期的抑郁感伤,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十三首 其五》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凭箜篌引》
想象诡谲,不落窠臼
李贺的诗作由于想象极为丰富,常用神话来托古寓今,世人称其为“鬼才”、“诗鬼”。
鬼才的一生
1
七岁能诗
2
十八岁登科
3
二十一岁获得乡贡进士
4
二十七岁病逝家乡.
从未上过战场
吾说语文
是历史事件的实录,还是一首抒情诗呢?
作者借诗作的 结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传达全体将士忘身报国,其实也在传达自 己也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吾说语文
这首战争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场 的战事。
读出了一群 的战士。
也读出了一位 的诗人。
双方激战、厮杀惨烈
无惧生死、奋勇杀敌
雄心壮志,一心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