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8 15:2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饮酒
陶渊明
新课导入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他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知识链接
古体诗
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对它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古体诗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走近作者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选自钟嵘《诗品》)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主要作品
文: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诗:(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
《归园田居》《饮酒》
《读山海经》
解题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诵读感知
一、朗读,感悟意境
诵读感知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 在 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诵读感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
即庐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这里形容不经意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诵读感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间的云气。
相伴。
傍晚。
辨别,说明。
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别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品读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以“君”自指,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品读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名句,赏析其意境。)
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东篱”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悠闲、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品读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名句,赏析其意境。)
赏析: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的悠闲自得)与客观景物(南山美景)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表现心灵的超脱和平和,也表现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 元好问《论诗》绝句
品读赏析
品读赏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品读赏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率性。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品读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嚣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利、地位、财富、荣誉之类。
2、“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品读赏析
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份意境美。
品读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凸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此句最妙之处在于一“见”字,“见”指无意识的、漫不经心地看到,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升腾,若有若无,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之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飞鸟”象征着诗人,诗人远离俗世,归隐山林。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品读赏析
品读赏析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含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别。
主题探究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板书设计
闲适、自得
启:有追求、爱自然、回归心灵家园
景、情、意、理合一
拓展:名句积累
拓展延伸
我们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
拓展延伸
鲁迅说过:“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读山海经(其三)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 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 良晨讵可待?
化诗为文
《饮酒》·触碰,心之远
在这人群聚集的闹市,我构筑了自己的房舍,一间茅屋,一座庭院,一片农田,一个隐者。在这里,无论外面如何繁华喧闹,我的小世界依然是没有车马的喧闹,没有权贵的喧嚣,静静地自由着。问君,你如何能做到这样?答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要心如止水,如明镜,超脱尘世,远离世俗,淡泊外物,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做真我,那么自己身处的环境就自然是僻静的了。
我在东篱下,采着自己偏爱的菊花。不是刻意去做的,也不是有目的的去做的,只因自己被她们那一份高洁得让人窒息的美撼动了心魄。她们是美丽得那么自然,毫不做作;她们是自然得那么轻松,毫不压抑;她们是轻松得那么干净,毫不污浊。她们是隐者,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她们是舞者,极尽美丽地绽放着。在她们身上,我嗅到了自己的气息,在我的身上,也有他们的芬芳。或者说,我们就是彼此存在于这个尘世的另一个纯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