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8 17:55: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如梦令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是婉约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李格非,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
“苏门后四学士”。
其母王氏,其祖父王拱辰是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的状元,自幼饱读诗书,才气十足。
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自幼受父母熏陶,勤习古词诗文,研习百家经典。
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豆蔻年华,春光淡荡试新衣
第二阶段:明月入梦,和羞试理并双枝
第三阶段:国破南渡,角声催断梦伤悲
第四阶段:一别永诀,秋坟瘦却损梨枝
(少女时期)
(结婚早期~南渡之前)
(国破南渡)
(赵明诚之死及晚年生活)
第一阶段(豆蔻年华)
此时正值北宋盛世,太平日久,曾有北宋文人孟元老对昔日繁华有此番的描绘:“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夫妻二人都在女儿身上倾尽了所有的温情和怜爱,除了教习文章外,还给了她最丰厚无忧的童年。不觉间,她已成长为一位灵动活泼的少女,带着动人的馨香,静静绽放。所幸的是,她的父母是宽厚开明的,没有用封建社会对女子苛刻的清规戒律把她锁在寂寞深院,倒是能让她常常旋舞于自然之间,自由地呼吸。
常记∥ 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李清照
这首仅三十三字的小令,立体感极强,让我们感受到这位芳龄少女一段欣喜无虑的青葱岁月。她以寻常入词,酣畅淋漓,不事雕饰,自在天真。而她,只是自己沉醉其中,少时的流光,不需过多的浓妆艳抹去涂饰,一颜一笑,皆是单纯的美好。正因为不谙世事,正因为无所顾忌,才有勇气放纵这一颗渴望自由的心,可以去搅动一湖春水,寻微风拂过的痕迹……此时,她年仅十六,初试文墨,竟一鸣惊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边的亭子
黄昏的时候
大醉
尽了兴致
乘船反回
荷花
奋力把船划出去
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课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一是因为酒醉,
二是因为她尽兴而心醉。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
连忘返的情致。
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表明主人公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她的忘情心态。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于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相互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使全诗洋溢的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
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神态。
主题思想
这首词充满生活情趣,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表达了对故乡、往事的怀念以及对美景的赞叹,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伉俪深情,如胶似漆,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结束太学求学生活,出仕为官。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赵李两家相继被卷入其中,赵明诚兄弟受到牵连,一度入狱,不久都被罢官。其后,李清照随赵家屏居青州(今属山东)十年,夫妇猜书斗茶,花前月下,相从赋诗。两人共治金石之学,她又独撰《词论》,阐述对词的看法,伉俪之谐古今罕见。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复出后,历任莱、缁(今均属山东)等地知州,李清照均随夫赴任共同生活。
第二阶段(同结连理)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是李清照新婚燕尔之作,清照以花自比,娇嗔软语,定要他的丈夫说出,是花漂亮,还是自己好看,赵明城定会被妻子的这番孩子气弄的啼笑皆非,然而他又怎么不懂妻子纤细的情感,眼里满是幸福,如一泓春水在他心头波动。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作背景: 据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引 《外传》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败落,清香已远,玉簟如秋凉,幽幽入心 。她想起少时泛舟湖上,误入藕花深处惊起鸥鹭的闲趣,也许如此能遣一时之忧愁吧?于是,轻轻解下薄纱罗裙,换一身便装,独自泛一叶兰舟,夜游秋湖。抬头仰望云天,慨叹自己眼下的孤清。圆月皎洁,独倚西楼,云边雁字归来,不知会否为我捎来你的只言片语?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隔了重山万水,彼此心中未断的牵挂,是这孤单日子里的慰藉。有情有义,却被分在了天涯两方,是上天的误判,还是命运的错转?仿佛已有许久,未见他眼底盈盈的笑意,不知他在汴京是否安好,是否能与她共有此时的圆月?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苦无法排遣,稍从微蹙的眉间退去,转而又从心底漫起。这一“下”一“上”的相互映照,已胜却任何的言语。没有忸怩作态,皆是意兴之处的笔墨,构思精巧,尽是眷眷情浓。
第三阶段(国破南渡)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因明诚丧母而奔丧至建康。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其后李清照随南宋朝廷辗转江南各地,夫妇二人平生所收集的金石书画在颠沛流离中几乎丧失殆尽。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简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中的语言通俗平白,引经用典,以古讽今,也表明了清照主战的观点,以及博大的胸襟、深挚浓烈的爱国情怀。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清照的字里行间,都跳动着那颗爱国的赤子心,对南宋君臣偏安偷生、懦弱无能、昏庸腐朽进行口诛笔伐,对弥漫奴性的宋廷的蔑视讽刺之意溢于言表,此巾帼之气概,胆识非凡。
第四阶段(一别永诀)
赵明诚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后又改嫁。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思君如流水,人远天涯近。在凄凄惨惨的晚年,李清照匆匆年华,已随岁月凋残。在尘世一隅,孑然一身,苦苦守着那些曾经属于彼此的故事。刻在岁月里斑驳的记忆,每当回望,都已变得苍白。在你的眼眸深处,只留下了他当年温和的一笑……
易安体
含义: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俗,清秀而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流转,音律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词风特点
1.以寻常入词
李清照在《词论》中词“别是一家”。不追求辞藻华丽,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大量使用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口语,来明明白白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词作自然清丽,极富情趣。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