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
山寺
后禅院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
2.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3.背诵并默写全诗。
文题解析
题:写。这是一首题壁诗。(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破山寺:佛寺名。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
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解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后隐居西山。一生仕途坎坷,沉沦失意,交友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连、读出情感。
朗读古诗
身临其境,感悟深意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禅房、花木、山水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身临其境,感悟深意
清 晨 入 古 寺
初 日 照 高 林
首联
“清晨”和“古寺”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身临其境,感悟深意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颔联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繁盛、幽深清静的环境。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深处,禅房就掩映在那花木丛中,写出了寺院的清幽和深远。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
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身临其境,感悟深意
潭影空人心
山光悦鸟性
颈联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既是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忘却尘俗的隐逸情怀。
身临其境,感悟深意
万 籁 此 都 寂
但 余 钟 磬 音
尾联
“万籁都寂”中,唯有钟磬音悠扬不尽,以动衬静,渲染山寺幽寂宁静的氛围,意境悠远深长。
“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作者是用钟磬声来衬托破山寺后禅院的宁静,是以动衬静;同时也反映作者追求内心的宁静。
有一个成语出自此句,是什么成语?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归纳总结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送友人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3.背诵并默写全诗。
新课导入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诗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诗歌背景
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
诗歌鉴赏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首联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诗歌鉴赏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颔联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诗歌鉴赏
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颈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诗歌鉴赏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尾联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送 别 诗 中 的 意 象
送别诗常见意象归类
送别诗鉴赏方法
1.抓意象
2.析手法
3.品情感
小结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学习目标
1.感受苏轼在贬谪之中忧谗畏讥的寂寞之情。
2.领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孤鸿以衬托,来表达自己不能直说的难言之痛的方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写作背景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心路历程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中期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后期
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
(1079——1084)
时间 词作 诗句 思想感情
1080 《卜算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80 《西江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1082 《念奴娇》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082 《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1083 《浣溪沙》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问题探究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问题探究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问题探究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品质特点?
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品质特点: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问题探究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问题探究
6、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写作特色
诗中比兴手法运用在何处
「寒枝」隐喻朝廷高位,「沙洲」犹如卑荒的黄州,作者以比兴的手法出之,形象生动。
除此之外,在词第三句出现的「幽人」,本为幽居者或隐居之士的简称,但就整首词意来看,上有他意:荀子,《王霸》篇说:『公侯失礼则幽』,故又有被「囚禁」之义,而这个被「幽禁的居士」毋庸说就是苏东坡自己的化身。所以由此我们亦可将此首词中的「幽人」,视作苏轼对自身遭遇的比拟。
拓展延伸
请联系你学过的诗词,说说“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含义。
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B.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C.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拓展延伸
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启示:要有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主旨归纳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课堂小结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卜算子·咏梅
陆游
学习目标
1.体会托物言志、融情入景的抒情方式。
2.理解词中所表达的词人高洁品格。
3、鉴赏本词意境之美,揣摩本词炼字之妙。
作者简介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现存诗歌九千多首。
本篇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
原文鉴赏
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的恶劣,梅花处境的悲凉。
下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写梅花坚贞而高洁的优秀品质,正是作者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上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问题探究
1.这首词上阙写环境,下阙写品格。思考词人是怎样描写环境,有什么目的?
梅花孤寂凄凉的境遇以及它的愁苦之情。
问题探究
2.这首词上阙写环境,下阙写品格。思考词人是怎样写品格,从哪里体现?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孤傲高洁
矢志不渝
托物言志
问题探究
(凄凉的境遇、愁苦之情)
喻陆游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的政治打击。
陆游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
陆游即便粉身碎骨也还要坚持四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当权的投降派
问题探究
诗中的梅花是什么?
全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身坎坷却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
拓展延伸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小结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其实也正是作者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