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词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建炎四年。
整体感知
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一个字概括。
梦
作者梦见了什么?
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景象
品味语言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结合上面的图片思考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如梦似幻、瑰丽雄奇、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接""连"二字把天幕、波涛、云雾组合在一起,形成浑茫无际之境
"转""舞"二字化静为动,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和词人昂扬之感.
品味语言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品味语言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请从炼字(词)的角度入手,挖掘并理解词意。
“归”,有回归之意,“归帝所”似乎自己原本来自天宫,经历人世间的波折之后又回到了美好的天宫,大概是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这一年,南宋宋军队与金军在黄天荡发生激战。北宋旧都开封陷落。
创作背景:
“殷勤”一词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形象。通过想象天帝对自己的问候,流露出渴望得到关心的心理,同时也暗含了现实中皇帝自顾逃亡的事实。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嗟"为叹息之意,写出了词人彷徨的神态.
"谩"为空、徒然之意,流露出心中的哀怨
一是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难有作为;
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 才不遇的愤懑.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修辞:用典
反映了她对现实生活的厌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
“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