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聿( )
绥靖( )( ) 消耗( ) 荻港( ) 逃窜(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堵塞 堕毁 失声痛哭 灯火辉煌
B. 耗资 水域 兴高采烈 众所周知
C. 讫今 覆灭 报名应征 陷入混乱
D. 舆论 故障 燃烧外世 国情咨文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只用了较短的篇幅,就对重大历史事件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B. 同学之间意见不同时,应当风平浪静地讨论,不可意气用事。
C.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直指江南,千里长驱,锐不可当。
D. 每年开春,东风仿佛有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一扫冬天的沉寂,带给大地一片生机。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B.他的观点和我的看法基本一致。
C.我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万里长城。
D.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否学好功课的前提。
5、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感谢你们的热情邀请,我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光临指导的。
B、您的意见提得很好,我们一定想办法改进。
C、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要及时醒悟,努力改邪归正。
D、大会主持人对发言的人说:“你说不清楚就不要再说了。”
6.选出下列选项中语言最简明的句子( )
A.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B. 我买了两瓶红墨水和蓝墨水。
C. 中国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外国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D. 小新和他同学的老师从学校出来。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背景是在主体中出现的,结语则在篇尾。
B.每条新闻都必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C.新闻通常用副题来交代背景。
D.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
8.选出表达方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B.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C.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D.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9.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举世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竞相展示王牌产品和核心技术。通过采访,记者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科技范儿十足的展示舞台,更是中外双方沟通交流、互利合作的平台。国家展、企业展、经贸论坛、高新产品……首届进博会亮点纷呈,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中国,正用实际行动为世界构筑共同发展的平台,贡献推动全球贸易与合作的中国方案。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0、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导语,说说包括了哪些要素?
11、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有什么意义?
12、找出文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词语。
13、给文章划分层次。
14、在文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有什么看法?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请阅读新闻《书中自有人生乐》,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中自有人生乐
杨新元
不久前,某大报发表一篇题为《近半干部一年不读书》的文章,称“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高达80%的被访干部认为,在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仍有高达46%,即近一半的干部在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
在不读书的原因一栏中,称没有读书时间的占了63%,没有读书习惯的占了35.31%,不知道读什么的占13.44%。而认为读书没有用和没有可读的书的分别占了2.81%和9.06%。
这份调查的精确程度如何,我们暂且不论。然而,现在有许多干部平时基本上不读书、不看报,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其实,这些把读书看得可有可无的干部是想错了。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了几本书,虽然一时看不出来,但是,这些干部以工作忙和没读书习惯为理由而长期不读书、不看报,那么,这个人一定像古人所说:“便觉面目可憎。”翻翻那些贪官污吏在狱中的忏悔书,虽然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共性的,那就是放松学习,不读书不看报。曾国藩曾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看看那些站在被告席上的贪官污吏,一个个神态萎靡,外强中干,我想是从反面验证了他的话。不读书者连气质也变得粗鲁俗气,铜臭味十足了。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窃以为,如此读书,未免功利色彩太浓。但撇开读书的功利因素,读书还有其他几点好处:一是益知增见,开阔眼界;二是培养情趣,改变气质;三是修身养性,平衡心态。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而富兰克林对读书的看法是:“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事都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地方都去走一走。而读书,就是我们将古今中外优秀人士的经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的过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世界。长期不读书的人,不光人要变得浅薄,而且会被社会的前进步伐所抛弃。当年北魏拓跋珪问群臣:“天下何物最益人智?”对曰:“其惟书乎!”于是下令求书天下。
读书可以培养情趣,改变气质,这也是为无数人所证实的。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确实,读书可以潜移默化,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好,还必须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对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都有益处。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讲着,我们的灵魂答着。当然,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不读书的人很多,而嗜书如命的也大有人在。有很多“学者型官员”,带头多读书,提倡多一些笔墨书香,少一些浮躁喧嚣。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经常读书用脑的人,他的脑力衰退比一般人要慢得多。所以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而孟德斯鸠认为:“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书中自有人生乐”,书读得越多,我们与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光明和有意义。
——2009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1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16.文章开头一段有何作用?
17.文章旁征博引,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谈读书的益处,试举一例,谈谈你的理解。
18.请你写出两个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19.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很多人内心浮躁,不读书或不爱读书,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三)阅读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又到高考报名时。面对各地客观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教育发达地区的考生纷纷采用转学、迁移户口等方法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应考。
这一大约始自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移民”现象,在我国屡禁不绝 , 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
新疆长期以来都是高考移民的“重灾区”。据不全统计,今年新疆共有8.7万名考生报名,报名阶段就已初步查处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890名,其中大部分是“高考移民”。
“一多一高二低”(招生计划多,录取比例高,录取分数低、报考条件要求低)的现状,使海南成为“高考移民”向往之地。数据显示,省外考生将户口迁入海南报名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0年293人,2001年586人,2002年增至1875人,来自24个省份,占全省考生总数的9.5%。
高考移民出现了“两头流”的趋势:一方面是大量流向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等教育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是少量流向北京、上海等录取比率较高的教育发达地区。
“高考移民”的大量增加,打破了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状态。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当地学生与“高考移民”的矛盾冲突日益激化,甚至引发罢课、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危及社会稳定。
今年3月7日,新疆霍城县三中100多名高三学生集体罢课、静坐,打出“公平竞争,反对高考移民”的横标,并选出学生代表与校方交涉。3月18日上午,玛纳斯县一中299名高三学生罢课。近年来,为遏制“高考移民”现象,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纷纷出台禁令,但效果并不理想。有关专家指出,“只堵不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问题。我国必须从教育公平入手,一方面进一步提高“门槛”,严把报名关,杜绝腐败;一方面应着手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如降低过大的高考分数线差异;改革现有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增加高校自主考试招生的权力等。
20、试着解释划线字含义及词语的意思。
①屡禁不绝:________。
②愈演愈烈:________。
21、本消息的导语、背景分别是哪些文字?写出起讫。
22、本消息的第三段用到了大量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23、针对“高考移民”现象,笔者提出了哪些解决办法?
24、消息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到“只堵不疏”的现象。传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部落首领治理大水时分别采用了“堵”和“疏”的办法。你知道这个故事吗?他们是谁?能几句话概括一下这个故事吗?
三、 小练笔
25.新学年开始了,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变化,如课室不再是以前那个课室了,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等。请你就其中的一两样变化,写一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新闻。
答案
dng jiān è yù súi jìng hào dí cuàn 2.B 3.B 4.A 5.B 6.A 7.D 8.D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亮点纷呈。
10、第①句。四个要素:人: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三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11、言之成理即可。
12、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13、①∥②∥③∥④∥⑤。
14、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5.书中自由人生乐。
16.指出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出下文;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7.示例: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理解: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事都去亲身体验,而大量的经验是从学习中得来,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我们才有机会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谈,进行心灵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
18.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9.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地发展。倘若一个人在这个时代中不读书,不学习,脑子中只保留那仅有的一点小聪明,我想,即使这个人天资聪明,很快地他也会被人们所抛弃,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遗弃。况且读书还能使人修身养性。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0、绝:断绝,停止。屡禁不绝:屡次禁止都不断绝;愈:越。愈演愈烈:越来越严重
21、导语:第一段。背景:第二段。
22、体现了报道的准确、真实。
23、第七段“我国必须从教育公平入手”到文末。
24、传说上古时期,人间遇上罕见大水,大禹的父亲鲧(gǔn)采用“堵”法,治理失败。后来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洪水。传说禹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