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愚公移山 训练提升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愚公移山 训练提升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0 21:35: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9张PPT)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素养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坚毅的品格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学法指引 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
1.从正面描写分析人物。从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的语句着手。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情感或景物烘托来分析。
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从文中找出评价人物的句子,特别是作者的评论性语句,据此进行分析。
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仔细阅读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然后进行分析。
1.作品简介
  课文《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旧说该书为列子所著,今人多怀疑是魏晋人伪托。
2.背景简介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战国诸子阐明各自政治观点、学术思想的有力武器。《列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愚公
移山
故事背景——两座大山挡路
决心移山
移山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山的好处:②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人的态度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移山的困难:⑥____________________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
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
移山
针锋相对
智叟反对: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愚公坚持: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山结果
操蛇之神:⑨____________
天帝: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陇
断焉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从全文来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愚。因为从全文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尽管凭他个人的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黑体的句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     )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①”杂然(   )相相许(  )。其妻献疑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家人
代词,你们
尽、全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
“阳”相对
纷纷地
赞同
(    )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 )?且焉置(     )土石?②”杂曰:“投诸(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③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   )龀(  ),跳往助之。寒暑易(  )节(  ),始一反焉。④
提出疑问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
为“连……都……”
把……怎么样
放置、安放
相当于“之于”
肩负、扛
敲、打
寡妇
才、刚
换牙
更替
季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    )笑而止之曰:“甚(  )矣,汝之不惠!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⑥”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      )孀妻弱子(     )。⑦虽(  )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⑧”河曲智叟亡(  )以应。
老年男子
严重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
语气
长叹
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即使
穷尽
没有
⑤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也太不聪明了!
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  )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焉。
停止
放置、安放
隔绝
2.通假字。
(1)始一反焉(       )
(2)汝之不惠(       )
(3)无陇断焉(       )
3.一词多义。
(1)其
其妻献疑(     )
其如土石何(                   )
惧其不已也(    )
同“返”,往返
同“慧”,聪明
同“垄”,高地
代词,他的
助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
(2)之
(3)且
(4)焉
以君之力(    )
跳往助之(     )
虽我之死(                    )
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助词,的
代词,他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往哪里、在哪里
语气词
4.古今异义。
(1)指通豫南      古义:( )    今义:(      )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 今义:(  )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
(2)毕力平险(             )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4)何苦而不平(                 )

手指头;指向
指草木
毛发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愁苦,课文中指担心
6.文言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__________。
(3)寒暑易节,__________。
(4)面对各种困难,我们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苦而不平”的信心与勇气,学习愚公锲而不舍的移山精神。
惩山北之塞
达于汉阴
始一反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看出愚公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出行问题。
C.愚公和智叟的对话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D.从文中可以看出,愚公在移山时主要遇到了山高大、自己年老、人力单薄、工具简陋、路途遥远等困难。
【解析】愚公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
★2.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和夸娥氏二子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和夸娥氏二子搬山,都有利于愚公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对比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突出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夸娥氏二子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3.《愚公移山》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甲】《愚公移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年且九十(  )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3)帝感其诚(  )
将近
阻止
诚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④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舟山。③恃:依靠,凭借。④瓶:水瓶。⑤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欲之南海/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吾一瓶一钵足矣/愿驰千里足
C.以告富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元方入门不顾
【解析】A.到,往/结构助词,的;B.足够/脚,此处代指马;C.连词,来;D.难道/回头看。
C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西 蜀 之 去 南 海 不 知 其 几 千 里 也 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
5.【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
  【参考译文】【乙】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而下(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3)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8分)
1.请你作为主持人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热情。(不少于60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请你结合活动内容和所给上联,拟写下联。(2分)
上联:智叟非智作高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4分)
(1)江阴:__________    (2)洛阳:__________
(3)衡阳:__________    (4)华阴:__________
[示例]愚公不愚留美谈
长江南岸
洛河北岸
衡山南面
华山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