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四单元
14 背 影
单元主题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语文素养 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单元 提要 篇目 主要内容 学法指引 微写作
《背影》 (朱自清) 从独特的角度——背影,追忆和父亲在车站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子深情。 文章线索的分类及作用 描写表现亲情的场景
《白杨礼赞》 (茅盾) 通过礼赞白杨树,歌颂了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 象征的表现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描写事物
单元 提要 篇目 主要内容 学法指引 微写作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从生命的易逝入笔,揭示出虽然个体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阐述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心,显示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 如何赏析句子 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单元提要 篇目 主要内容 学法指引 微写作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通过“雨”串联起一系列往事,写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物产,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 独句成段的作用 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写作
群文阅读 (一)《父亲名“荣芳”》 (二)《人生没有多余的疼》 (三)《走过村庄》 写作指导: 语言要连贯 1.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2.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注意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3.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家理性认识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素养目标 1.感知父亲的形象,把握以“背影”为中心叙事的妙处,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学法 指引 文章线索的分类及作用
1.概念: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语、句子等,也可能是一件东西或一种感情。
2.分类:以事情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变化为线索;以空间方位的变化或地点转换为线索;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某一具体(或: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注意:有时文章中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指从文章的文字表面就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暗线是隐藏在情节发展内部的线索,需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
3.作用: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等。
2.背景简介
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在同年被解除公职。作者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办完丧事,父子同行到南京,父亲送他上火车北去。那年朱自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他的关怀、体贴、爱护,使他极为感动,且经久不忘。1925年,朱自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背影
开篇点题——怀念背影
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①______背影
第二次流泪:②___________
父子分别——③___________背影
第三次流泪:④___________
结尾思念——⑤______背影
第四次流泪:⑥_______________
刻画
感动/感激
惜别/离别
不舍/惆怅
再现
伤心/心酸/思念
2.在送行的过程中,父亲为“我”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儿子上车;选定并铺好座位;叮嘱儿子;嘱托茶房;为儿子买橘子。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两月前接了礼部之令来巡视南京各地的官学,如今正好jiāo xiè( )了这个差使。
(2)暴雨后山体滑坡、房屋倒塌,道路被冲垮,村子一片lánɡ jí( ),村民损失惨重。
(3)及至登上苍龙岭,骤然间朔风呼号,冷雨扑面,松柏枝叶如苍虬乱舞,sù sù( )作响。
交卸
狼藉
簌簌
(4)他壮志难酬,被迫fù xián( )数十年,胸中抑郁之气只能在山水间排遣。
(5)今年春节,广大市民yóu ɡuànɡ( )市集、观灯赏花、登高祈福,体验特色传统年俗。
(6)当初接受《高僧传》点校整理任务时,我颇为chóu chú( )。
(7)近几年高考,不少老师和学生家长纷纷穿上旗袍、mǎ ɡuà( ),利用谐音寓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表达对考生的美好祝愿。
赋闲
游逛
踌躇
马褂
(8)当老人迈着pán shān( )的步子离开舞台,现场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9)面对世界风云变幻,吾辈必须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不tuí tánɡ( ),不自怜。
(10)这不是一遍就能成功的,往往要两遍三遍,乃至五遍六遍,尽可能去其suǒ xiè( )而捉住要点,力求“言近意远”“言简意繁”。
(11)杜甫眼见沦陷的都城残破不堪,处处杂草荒芜,不禁chù mù shānɡ huái( ),满腔悲愤涌上心头。
蹒跚
颓唐
琐屑
触目伤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赋闲在家的他积极学习焊工技术,努力为今后找个好工作做准备。
B.特大暴雨过后,人们默默地看着一片狼藉的家园,心中的沉痛无法言说。
C.白居易刚料理完母亲的丧事,爱女又不幸夭折,这真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
D.看着眼前一张张明媚的笑脸和一枚枚闪耀的奖章,她不禁触目伤怀,喜极而泣。
【解析】“触目伤怀”,看到的情况让人感到伤心。该词语与本句语境矛盾。
D
3.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面对自然界的挑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坎儿井这种巧妙绝伦的灌溉系统,将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使得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保障。在思想领域,我们同样需要打破思维定式,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敢于挑战权威、大胆创新的精神,只有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就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A.只有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才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B.只有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就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C.只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就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D.只有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才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解析】语序不当,“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应与“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互换位置。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就”改成“才”。
答案:D
为了提升学生阅读素养,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主题为“亲近经典,走进经典”的读书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7分)
1.请你围绕主题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朗诵名著片段
[示例]读后感征文比赛
2.活动现场,首先由学校朗诵队朗诵了朱自清的《春》,接着,校园广播站的陈老师将朗诵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主持人,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朗诵队同学们清纯甜美的声音里,我们仿佛嗅到了百花的芳香,看见了放飞的风筝,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同样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为我们诠释了深沉含蓄的父子之情。下面有请校园广播站的陈老师引领我们重温经典!
3.这是美术老师为本次活动创作的题为《渴》的“全民阅读”漫画作品,请你描述画面内容,至少使用一个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书籍里的“聪明泉”喷薄而出,人们如饥似渴地汲取书中的水分,想要变得聪明睿智。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线索是“背影”。“背影”贯穿全文,强烈地表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表达了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2.文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情景?请把它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攀”“缩”“倾”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的不容易,“肥胖”强调了父亲爬月台的费力,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品读下列句子,说说“我”的两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对儿子深沉的爱,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不舍。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使他落泪。
老父尚能撑撑船
徐九宁
①家住河边,有一艘船,是最基本的家当和必需。
②我家也是,从一开始的木质船,到后来的水泥船,一艘又一艘地换。
③过河、赶集、打鱼、运送货品、去圩心里干活,凡事种种,皆需坐船的。也只有船,可以让我们行动自如,如履平地。
④船,虽然换了一艘又一艘,但撑船的人,却始终未曾换过,他便是我父亲。
⑤儿时长长的暑假,我常要和父亲坐船去圩心干活。去时,父亲在船尾撑船,我只管坐在船沿边玩水,让碧蓝、清澈、凉凉的河水,从手掌上流淌过,倍感舒畅。
⑥干活归来,全身都累,我跳进停泊在树荫之下的船里,将帽子朝脸上一盖,倒头便睡,还是由父亲撑船送归。
⑦父亲喜欢用竹篙撑船,为此他专门在屋后种了一片竹林,以便随时取用新的、好用的竹篙。他用竹篙撑船时,左一下,右一下,既用蛮力,也用巧劲,该蛮时蛮,需巧时巧,在竹篙上自由切换。蛮巧之间,船便在河面上荡开一层层水纹,载着生活之重,浮水而行。
⑧年轻时,父亲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船是他的助手、伙伴,他是船的主心骨,他和船,是河面上一幅流动的朴素之画,是连接两岸的飘动之桥,是撑开明亮日子的责任担当,也是父子之情的载体表达。
⑨有一年秋天,我从县城的学校步行回家,到达家门口的河对岸时,已是半夜。我站在河埂上,朝对面大声叫父亲,想让他把船撑过来,渡我过去。
⑩那时乡下,还没有手机和电话,只能靠喊叫。
河面很宽,我担心睡熟的父亲不一定能听到。但只喊了三四声,家里的灯便亮起来,随后,门被打开了,父亲听到了。
那晚的月色很好,我看见父亲拿起竹篙,下了河,上了船,左一下右一下地将船撑了过来。月光打在河面上,也洒在父亲身上和小船上,他撑船的一举一动,清晰地倒映在水中,让我仿佛觉得自己有两个父亲。
类似这样的接渡,有很多次。再晚,都有父亲撑船来接我,渡我过河,伴我回到温暖的家中,真好啊。
这些年来,父亲愈发老了,头发白了许多,人也显得不如往日精神,蔫蔫的,背尤其弓得厉害。但船,依然由他来撑,每年我也回不了几次家,回去,就尽量找个理由,让他带我撑撑船,到河上走走,让他觉得自己还未老,还是能撑得动船的。
我当然也是会撑船的,但一直以来,父亲都不太愿意把竹篙交由我。在他看来,我是一个撑笔杆的人,只要撑好笔杆,写好报道和文字,就足够了。人生有三苦,撑船排在首位,父亲不要我来继承他的竹篙,他希望我能走出去。
春节,我回乡陪父亲过年,赶上了一场大雪,一夜之间,天地间苍茫一片。天亮开门时,我看到家中那艘用了很久、有太多斑驳的水泥船,孤单地停泊在寒风瑟瑟的河边,船头、船尾、船心,都蓄了一层厚厚的积雪,似乎要被压垮,再也负不了重,行不了远路了。
我便与父亲商议:要不我给您买一艘新船吧?父亲连连摆手,说,老船还能用,而且用顺手了。他还______(A.忧伤 B.无奈)地说,再过几年,我去世了,你们都在外地,也就极少会回来,家里也不需要船了,买了岂不是浪费?
我竟无言以对。是啊,移居城市的我,是不太需要一艘船的,买后确实是多余,停放在那儿意义不大。想想,还不如趁着老父尚能撑船之际,多挤出时间,常回来陪陪他。
珍惜眼前人。船在,撑船的父亲还在,这便是当下的我拥有的最美之事,一定要去好好拥抱啊。
(选自《品读》,有删改)
★1.选文以“撑船”为线索组织叙事材料。请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
时间 “撑船”的事件
①__________ 父亲撑船带“我”去圩心干活
某年秋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年来 父亲撑船带“我”到河上走走
儿时暑假
父亲撑船渡“我”过河回家
2.选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第 段穿插了写景的句子,请结合选文内容,品味这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描写大雪苍茫一片、斑驳的水泥船、寒风瑟瑟的河边等景象,渲染凄清的氛围,为下文“我”与父亲商议买船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3.为准确表达人物当时的心情,请从括号中选择你认为比较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4分)
他还____(A.忧伤 B.无奈)地说,再过几年,我去世了,你们都在外地,也就极少会回来,家里也不需要船了,买了岂不是浪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理由:“忧伤”是指忧愁悲伤。“无奈”是指不得已;无可奈何。结合选文可知,父亲愈发年老,内心充满时日无多的感伤;同时也因为儿女不在身边而孤独惆怅。所以,父亲此时的心情应是忧愁悲伤的,选“忧伤”更恰当。
4.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标题《老父尚能撑撑船》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老父尚能撑撑船》为标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要珍惜眼前人,及时尽孝,回报亲情。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微写作。(10分)
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感人至深,凸显了父子间真挚的感情。请仿写一个表现亲情的场景。
要求:(1)有细节描写;(2)运用连续性动词;(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生动;(4)200字左右。
我 说 : “ 妈 妈 , 手 好 冷 呀 。 ” 妈 妈 立 刻 把 我 的 手
握 在 她 的 大 手 里 搓 一 搓 , 又 用 嘴 对 着 我 的 手 呵 一 口 气。
我 看 见 她 的 手 裂 开 了 好 几 道 口 子 , 左 右 纵 横 的 裂 痕 像
干 裂 的 田 地 , 手 掌 粗 糙 , 如 毛 刷 子 一 样 磨 得 我 生 疼 。
我 直 叫 : “ 哎 哟 ! ” 她 立 即 停 下 , 看 看 自 己 的 双 手 ,
像 犯 错 的 孩 子 一 般 。 她 忙 拿 出 热 水 袋 , 一 只 手 夹 住 热
水 袋 的 口 , 另 一 只 手 拎 着 热 水 瓶 慢 慢 往 热 水 袋 里 注 水,
身 体 微 微 斜 倾 , 显 出 努 力 的 样 子 。 水 满 了 , 她 用 力 拧
紧 盖 子 , 倒 过 来 看 看 有 没 有 漏 水 。 我 默 默 地 注 视 着 她,
强 忍 着 不 让 泪 水 掉 下 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