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上14《背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上14《背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1 11:50: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上《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背影》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以及作者表达出来的独特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教材,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典雅、简净、细致的语言,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这篇文章,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背影》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教材,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景,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学习这篇文章,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阅读时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便其顺畅地进入文本阅读。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情感,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借助细节进行品味。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初步了解了该类型散文的特点。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远远不如作者深刻。学习本文,需要结合有关背景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情感,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借助细节进行品味,本文语言简洁、典雅、朴素、细致,学生需要在细细品味中,体会本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圈点勾画“我”父亲情感的语句,体会“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
2.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找出与“背影”有关的事件,了解本文以“背影”为中心的叙事方式。
3.反复朗读、对比,鉴赏本文语言朴素、典雅、简净、细致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环境 PPT 电视散文《背影》片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父爱如山,厚重朴实;有人说,父爱如水,滋润到心灵最深处;有人说,父爱似春雨,无声地呵护着我们。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父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他笔下的父爱。
二、任务一:阅读文本,品味情感
1.有人评论: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理解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出我对父亲情感的词句,体会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教师适时补充文章写作背景。
原文 角度 体现的情感
预设一: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明确:这时的作者很不理解自己的父亲,对父亲的关爱置若罔闻,而且还嫌弃自己的父亲,心理还在暗笑他的“迂”。写作时候的作者已经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并对当时的行为感到内疚和惭愧,所以才会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了”。
预设二: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明确:看到父亲离自己远去,手中还拿着父亲艰难翻过月台购买的橘子,所以作者被父亲的关心和关爱感动了。
预设三: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明确:这时的作者回想起了父亲的一生的艰辛和不易,已经开始理解自己的父亲。
预设四: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明确:这时的作者已经理解了父亲,与父亲的矛盾已经释然,对父亲的身体很担心,也流露出了对父亲的思念。
小结:文本作者对于父亲情感的变化,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从不理解父亲,嫌弃父亲,到为父亲的行为所感动,再到对父亲的理解、担忧、怀念。
三、任务二:品读背影,理清线索
1.作者的情感变化都与父亲的哪一个细节有关?
明确:父亲的“背影”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紧密联系。父亲“背影”的每一次出现,作者的情感就向纵深推进一次。
2.小组讨论:作者以“父亲的背影”把文中的几个事件贯穿起来,能不能换成其他的细节。
明确:从标题到开篇再到重点描写和结尾,多次出现了“背影”这一关键词,由此可见“背影”是整篇散文的灵魂所在,也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背影”极具代表性,“背影”这一线索出现了四次,每一次都承载着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悟。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朱自清与父亲之间存在过矛盾与隔阂,但在这一刻,他看到了父亲为他付出的艰辛,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因此,“背影”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不能更换。
四、任务三:品读语言,感受风格。
1.我们学习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其语言特点和本文具有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填写表格。
文章 句子 修辞 语言特点
《春》
《背影》
明确:《春》朱自清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较多。句式富于变化,短句较多,韵律感强,节奏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口语化,多用叠音词,文中各处都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息。在《背影》一文中,作者使用了“穿”“爬”“攀”“缩”“倾”等一系列动词,用白描的手法,详细地描写述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读者可以从质朴无华的语言中看到一个虽有些许笨拙但却内心充满爱的父亲形象。就连对父亲外貌的描写,也没有使用大量的修辞和雅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修饰,甚至使用了口语化的语言,突出了整篇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毫无雕饰,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了父子之间朴实无华的爱。
2.本文语言虽然朴素而典雅,简净而细致,请找出处几处,反复朗读,读出其中的情感。
预设一:回家变卖典,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明确:本句以口语为主,以短句为主,把事情、氛围等交代得很清楚,一下就让读者体会到了父亲的忙碌,而“典质”“赋闲”等词语则十分文雅。
预设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明确:此处是对父亲外貌、动作的描写,作者使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个质朴的父亲形象。
3.学习了如何分析散文的细节: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刨根问底——重视疑点和陌生化的细节
(3)形散神聚——所有细节都最终指向主旨
本课小结
记得或记不得,说得或说不得,父亲都在那里,那是一个我们一生下来就能看到的人,可是要真正读懂他,可能需要我们用掉一生的时间。如果你也有这样经历,不妨选一个典型细节,真情表达。你的“背影”,也定能打动人心。
没有华丽的语言,最真挚的关爱。这是最平凡的父亲,也是最经典的父亲。一顶黑帽,一件马褂,一身布棉袍,蹒跚的身姿,于细微处流露浓浓深情,于平凡中凸显崇高父爱。穿越时光的界线,记忆的泪光中定格永恒的背影。
作业布置
必做题: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父亲的外貌和攀登月台的过程。试用这种方法描写生活中一个令你感动的画面,200字左右。
选做题: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终和解。父亲看了朱自清的《背影》后,心理会产生怎样的想法?请你展开想象,写出父亲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