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第六单元
易错字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拂士(bì) 万仞(rèn)
迂(yū) 荷担(hè)
冀州(jì) 魁父(kuí)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
基础知识梳理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厝(cuò)
陇断(lǒng) 棘门(jí)
彀(gòu) 弓弩(nǔ)
诏(zhào) 按辔(pèi)
揖(yī) 介胄(zhòu)
嗟(jiē) 曩(nǎng)
虏(lǔ) 结庐(lú)
东篱(lí) 悠然(yōu)
烽火(fēng) 簪(zān)
金鳞(lín) 燕脂(yān)
提携(xié) 折戟(jǐ)
殷勤(yīn) 谩(màn)
蓬舟(péng)
◆通假字
①往之女家(同“汝”,你)
②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③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⑥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⑦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
⑧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⑨军士吏被甲(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⑩学诗谩有惊人句(同“漫”,空,徒然)
◆词类活用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使……改变;使……屈服)
②居天下之广居(动词作名词,居所,住宅)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贫困)
④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指在国内;指在国外)
⑥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对,面向)
⑦惩山北之塞(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⑧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一词多义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居所,住宅)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能够)
得志(实现)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
而后作(连词,表承接)
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①
②
③
④
⑤
拂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同“弼”,辅佐)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征于色(介词,在)
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⑥
⑦
⑧
⑨
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其如土石何(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有子存焉(句末语气词)
周亚夫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
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任命)
以备胡(连词,用来)
⑩
使使人称谢(动词,派遣)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臣)
持满(动词,拉)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拿)
心远地自偏(自然)
有朋自远方来(从)
国破山河在(国都)
尚思为国戍轮台(国家)
自将磨洗认前朝(动词,拿,取)
李白乘舟将欲行(副词,将要)
◆古今异义
①安居而天下熄(古义:太平;今义:熄灭)
②无违夫子[古义:文中指丈夫;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③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或过甚)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⑤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⑥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⑦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收)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守法度的大臣;今义: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
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今义:敌对的国家)
⑩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头)
其妻献疑曰(古义:提出;今义:恭敬庄严地送)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今义: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投诸渤海之尾(古义:边上;今义:尾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指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今义:节日;节气)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
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折戟沉沙铁未销(古义:销蚀;今义:消失)
殷勤问我归何处(古义:情意恳切;今义:热情而周到)
名句默写
①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把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作人生的座右铭。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愚公移山》中,愚公坚信移山会成功的理由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④(2016·浙江金华中考)陶渊明《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落鸟还,传达了归隐之悠然。
⑤(湖北荆门中考)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⑥(浙江温州中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⑦(湖南娄底中考)杜牧在《赤壁》中以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变迁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⑧《渔家傲》中表现词人心不泯,志不灭的诗句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下面这段话是班长准备的班会发言稿中的一段话,表达得不够得体,你试着修改一下。
我们班最近变化很大,卫生好了,纪律好了,学习成绩也好了,本月获得了年级“流动红旗”。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认为主要归咎于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管理很严格,很到位,很负责,我很欣赏,要充分肯定。
写作:表达要得体
写作提示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交际的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言素质维系和调节着日常交流。学生是否能很好地利用语言这个工具,是否能融合于社会角色,在社会交际中体现自己良好的素质与修养,其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做到语言得体。语言要表达得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准对象,把握分寸。
在表达时,一定要明确交际的对象,充分考虑对方的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文化、性格、爱好甚至禁忌等。
二、适应场合,措辞准确。
有句俗语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的场合应当有不同的语言表述。如在欢庆的场合,可以多说吉利话,少说丧气话;在悲伤的场合,语言应当严肃、简略等。
三、注意遣词,谦敬恰当。
日常交际生活中,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恰当地使用敬辞和谦语有助于交流。一般来说,用“小”“拙”“愚”“鄙”“寒”等字表示谦恭,用“贵”“大”“高”“拜”“雅”“惠”等字表示恭敬。
四、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语体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口语一般是通俗易懂的,而书面语则是庄重典雅的。
五、认清文体,注意差别。
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写文章的语言特色。中学常见的几种文体中,说明文的语言应准确、简洁、科学;记叙文的语言应生动、形象、具体;而议论文的语言则是准确、鲜明、有概括力;诗歌的语言一般比较含蓄;散文的语言具有清新、自然、流畅的特点。
思维建构
范文示例
同学们,记得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班的各方面表现得都不突出。才仅仅半个学期,我们班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卫生好了,纪律好了,学习成绩也好了。本月我们班还获得了年级“流动红旗”。【今昔对比,更加突出班级变化之大。 】诚然,获得这样的成绩,我们是激动的。如果要保持这样的成绩,我们就需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以便指导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我认为,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严格管理。自从本学期开学以来,××老师起早贪黑,关心我们每一个同学,整肃班风班级,使我们的班风班貌有了可观的变化。
另一方面,当然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努力。我们不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开始融入班集体,并且努力地在班集体中发光发热。【针对“老师”“学生”采用不同语言风格。 】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点儿进步,也许就是班集体的一大进步。【对同学们进行积极地引导,体现发言者的身份。】
意见客
这篇短文注意到文中涉及对象的身份,使用了恰当的词语,以一个班干部的角度着眼,语言表述准确恰当。
二、学生会计划开展“环境保护月”活动,准备邀请领导、专家学者、环保热心人士、家长和其他学校的师生等作为嘉宾参加活动的启动仪式。请你任选一个对象,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写作提示
邀请函是邀请对方前来参加会议、做学术报告及各种宴会活动等的一种专用书信。
1.学生会邀请领导、专家、学者等嘉宾参加活动,语言要含有尊敬之意。在用词上,要注意礼貌。
2.邀请函是被邀请者进行必要准备的依据,因此,在写关于“环保活动月”活动的邀请函时,应做到内容清晰明了,活动的时间、地点、主题、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等,都应当简要说明。
3.注意格式,习作应由标题(“环保活动月”邀请函)、称呼(尊敬的××先生/女士)、正文、结尾(敬请光临等)和落款(主办单位及时间)五部分组成。
思维建构
范文示例
“环境保护月”邀请函
尊敬的陈斌先生:
您好!
为增强师生环保意识,为环保贡献力量,由庆华中学主办庆华中学学生会承办的“环境保护月”活动,将于2017年12月4日上午8:30在庆华中学体育馆举行启动仪式。【开篇简明扼要地点明了举办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和举办方。】
素仰阁下学养深厚,在环保领域成绩卓著,特诚邀阁下莅临我校指导。届时,请您对当前存在的环保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演讲,号召大家共同维护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共建美好的家园! 【简评被邀请人的地位、贡献,体现了邀请人的诚意。】
专此邀请,敬祈回函! 【 “敬祈回函”有静候佳音的意思,诚恳而恭敬。】
庆华中学学生会
2017年11月6日
意见客
本文用词准确,谦敬得当,如使用“阁下”“您”等敬语,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全文语言诚挚、表述清晰,衔接自然。
三、在“环境保护月”活动中,你所在的班级将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的理念。请以班级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不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
1.倡议书的发出贵在有广泛的响应,只有交代清楚倡议的原因、目的等,才能使人理解、信服。
2.注意所提倡议的内容要切实可行,结合生活实际,力求从点滴着眼,全面具体地提出倡议。
3.要注意倡议书的使用场合和对象,表达要得体。
思维建构
范文示例
关于“低碳生活我行动”的倡议
老师们,同学们:【倡议书开头要有称呼语。】
大家好!
近年来,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入手,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为了你我他,也为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更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作为当代公民,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身体力行,共同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为此,庆华中学学生会向全体师生发出“低碳生活我行动”的倡议,号召全体师生要做到:【条分缕析,分条陈述,结构清晰。】
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真正了解节能环保对国家及个人的意义。
二、时时刻刻注意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电视、空调、饮水机等电器设备,做到人走电停。
三、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
四、少用一次性制品(木筷、纸杯、纸巾等),对垃圾进行分类,资源回收。
五、多骑自行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节能减排出力。
六、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多发电子邮件,保护森林。
七、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在家中,多养几盆花,争做绿色文明使者。
八、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洗澡时用淋浴方式,并使用节水型浴头。
九、做好计划统计,尽量一物多用。学会旧物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使用再生能源。【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进行倡议。】
应对气候环境与节能减排问题,我们任重道远。每位公民都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为节能环保“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共同携手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庆华中学学生会
2017年12月4日
【有落款、时间,倡议完整。】
意见客
小作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出自己对“低碳生活”的建议,内容具体,清晰明确,一目了然,格式准确。开篇说明了倡议的目的,使人信服,进而倡导人们行动起来,所提倡议内容合理,具体可行,是一篇完整的倡议书。
一、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
(1)文化遗产的定义。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包括一切物质财富遗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一切精神财富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的入选标准。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四项中的一项或几项标准: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③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景点名称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英文名称 Damming Palace National Heritage Park
遗产类别 世界文化遗产
所在地 陕西西安
2.制作资料卡片。
遗产概述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它地处西安城北郊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遗址公园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之一,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二、撰写文化遗产申请报告
关于“小雁塔”的申遗报告
小雁塔是位于中国西安市荐福寺内的一座佛塔,原名为“荐福寺佛塔”,属于保护比较好的唐代古塔。它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
门楣上用线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有木构式的楼层,由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明清两代时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现在仅存十三层。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丽美观,各地的砖石结构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唐、宋时期的密檐塔虽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与小雁塔的继承关系。今天寺内还保存有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铸造的巨大铁钟,钟声宏亮,“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佐证了佛教自印度东传的历史,也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流行。小雁塔始建于八世纪初并完好保存至今,其密檐砖塔的建筑形式是佛塔这一佛教传入中原地区最早的珍贵例证。
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字记录来看,当时荐福寺已迁入塔院内,与小雁塔融为一体。公元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七十余次地震考验,曾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六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小雁塔的保护是要对一些风化的地方进行修复,对整体建筑进行定期维修,防止其自然风化。禁止游客涂鸦,在塔里乱扔垃圾,保证建筑的整洁性。
三、拟写关于文化遗产的作文
我与文化遗产
我与文化遗产的结缘是二十四节气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因为这我关注了文化遗产的各项事宜。
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财富,对于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从远古四大古文明起,人类从远古荒蛮时代一步步走来,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一个个辉煌的文明脚印。在这个漫漫长河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出许多绚烂多彩、各具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通过这些文明,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推敲探索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日常,感受昔日朝代的兴衰和更替,追溯历史的痕迹,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文明。神秘的埃及金字塔、独特的威尼斯水城、“一粒小麦开启”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宏伟的八达岭长城、惊世的秦始皇兵马俑……无一不令人惊叹古人的智慧及各种文化遗产的强大魅力。
时间,既是使人类文明显示魅力的关键,又是使人类文明逐渐消逝的原因。许多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可能演变或消逝的风险,这个过程中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素。如因地震遭毁的巴姆古城堡、因火山喷发被毁的庞贝城、风沙侵袭下壁画不断模糊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因意外大火烧毁的大理巍山明朝古城楼,受汉化影响渐失的少数民族文化、技艺,因商业开发过度渐失原始风貌的古城、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令人堪忧,其中有些因素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有些因素则是需要我们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尽量减轻其影响的。
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探寻需要一个过程,在符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的优秀经验,从多个方面制定契合自身的保护与发展方案。而这个过程既需要国家、政府官方的努力,也需要我们肩负起重任,尽一己之力,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在时间的长河中显现其魅力。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走近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勤于著述,有诗文集两百余卷。词风上承冯延巳,讲求气象高华,不斤斤于雕饰辞藻,与欧阳修共同开启了北宋词一代词风。著有《珠玉词》。
浣 溪 沙
曲新词①酒一杯,
一去年天气旧②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③花落去,
似曾相识④燕归来。
小园香径⑤独徘徊。
①新词:刚填好的词。
②旧:旧时。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⑤香径: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诗词赏析
这首词抒发作者暮春傍晚的感受,却迥异于一般的“伤春”,因为词人在抒发感情时始终未忘理性的思索,故富有哲理而耐人寻味。上阕三句貌似淡淡写来,其中却蕴涵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深长叹惋。下阕通过最有特征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阕勾画的意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人们心中所有但却是笔底所无的一种“诗意”的感受。“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
晏殊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无法挽回流逝的时光,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岁月的脚步匆匆离去。宦海风波中,晏殊也免不了有沉浮得失。在官场平庸无聊的应酬中,敏感的词人当然会时时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消耗。这就是词人在舒适生活环境中也不能避免的“闲愁”,是摆脱不了的一种淡淡的哀伤。
采 桑 子①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
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诗作采用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文白对译
轻舟②短棹西湖③好
绿水④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⑤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⑥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⑦,
惊起沙禽⑧掠岸飞。
①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②轻舟:轻便的小船。
③西湖:这里指颍州(今安徽阜阳)的西湖。
④绿水:清澈的水。
⑤隐隐:隐约。
⑥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缺、砖瓦的外层。文中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⑦涟漪:水的波纹。
⑧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诗词赏析
这首词写得如诗如画,有动有静,把春末夏初的西湖景致描绘得十分迷人,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无比喜爱和不同流俗的审美情趣。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全词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出了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无风”二字为关键所在,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的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有很强的吸引力。
相 见 欢①
走近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
文白对译
金陵②城上西楼③,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⑤ 散,
几时收⑥?
试倩⑦悲风吹泪过扬州。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②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簪缨(zān yīng):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是帽带。
⑥收:收复国土。
⑦倩:请人代自己做。
⑧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诗词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就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清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敦儒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下阕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阕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阕暗线关联,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中“悲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情感上的悲。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如 梦 令①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文白对译
常记溪亭②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
误入藕花④深处。
①如梦令: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如梦令,词牌名。
②溪亭:溪边的亭子。
③兴尽:尽了兴致。
④藕花:荷花。
⑤一滩:满滩。
诗词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所追忆的是少女时代的生活情景。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全词写得清新活泼,极富生命情趣。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沉醉”二字却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玩。
接着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了作者的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状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