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含内置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含内置音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3 07:4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了解词人及词牌,疏通词的大意。
1
2
3
理解词的意象,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理解词人思想情感,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晏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词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浣溪沙”是词牌名。
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
《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倾诉了词人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事物重现的情怀。
炼字:“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落去”与 “燕归来”的对比,以及对词人“独徘徊”形影相吊的刻画,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炼字:“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哲理】蕴含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谁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的哲理。
炼字:“徘徊”为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强调了词人伤春惜时的惆怅情绪。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2.请从意象或修辞的角度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进行赏析。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暗含了但愿美好事物重现的情怀。
示例一:从意象角度赏析,“落花”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表达了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抒发了词人伤春惜时的感情。
示例二:从修辞角度赏析,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把词人对时光流逝与物是人非的感慨融于词中,“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对“燕”,“落去”对“归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具有音乐美。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独”字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常考名句理解】
(1)晏殊在《浣溪沙》中感慨时光流逝,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晏殊在《浣溪沙》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酒听歌,也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1
2
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shēnɡ
lián yī
zhào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此句中“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此句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过。视点也是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的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整首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
理解词中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
2
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zān yīnɡ
qìnɡ
línɡ

相见欢
朱敦儒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西风把自己的泪吹到扬州。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1
2
3
结合重点词语,体会词中表现的画面之美。
仔细品读,感悟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常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因为喝得大醉而不知道回家的路。尽情地游乐过后,天黑往回划船,却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的从水面飞起。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作者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显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把栖息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从词中何处可以看出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沉醉不知归路”,词人因何而“醉”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美酒、美景、这段美好的生活。这里的“醉”既是“酒醉”,也是“陶醉于美景”,更是“回忆起这段美好时光的沉醉”。
3.词人的游赏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可见她的这段游赏是十分愉快的。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而“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4.“争渡”“争渡”描绘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5.“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有何妙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暗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6.短短几句,词人情感一波三折,请你简要说一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误入藕花深处”的“焦灼”到“惊愕”再到“鸥鹭”惊起的喜悦、豁然开朗。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