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生命活动的调节 课后拓展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4·江苏,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2.(2014·天津,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3.(2014·江苏,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对下图的相关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A.图中甲代表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D.信息分子可通过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
5.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反射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6.(2014·福建,2)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要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7.(2014·海南,13)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8.如图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段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
B.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反应
C.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9.(2014·大纲,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10.下列有关人体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B.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过度紧张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人体缺碘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1.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12.(2014·大纲,5)为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正确的是( )
13.下图表示猕猴桃果实采摘后乙烯释放速率和硬度的变化规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猕猴桃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参与调节的植物激素只有乙烯
B.猕猴桃采摘前,果实细胞不能合成乙烯,有利于果实发育
C.猕猴桃采摘后,乙烯释放增加,果实硬度减小
D.采摘后猕猴桃在密闭环境中保存,有利于延长贮藏时间
14.下图为去掉某棉花植株顶芽前后,其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甲为细胞分裂素,激素乙为生长素
B.两种激素在高浓度时对侧芽的萌动均起促进作用
C.图示过程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图示过程说明生长素对侧芽的萌动起抑制作用
15.(2012·浙江,3)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16.(2014·重庆,7Ⅱ)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
信号(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
觉类型
感觉
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____________。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______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________,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4·安徽,30)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请回答问题:
(1)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________________,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为使实验结果更明显,实验过程中应将血糖维持在比正常浓度________(填“稍高”或“稍低”)的水平。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 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请在给出的坐标系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血糖浓度/
mg·mL-1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4)胰岛B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________,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在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主要步骤:获取胰岛素A、B链基因,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其导入________的大肠杆菌,筛选可稳定表达的菌株。
18.下面是有关燕麦实验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燕麦胚芽鞘的某些部位纵向插入了云母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含量的相互关系为:a______b,c______d,e______f(填“>”、“=”或<)。
(2)图中胚芽鞘的弯曲状况分别为: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甲和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甲和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六 生命活动调节导学案
知识梳理课
班级: 姓名: 学号: 限时:45分钟
学习目标:
1. 掌握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与机制
2. 掌握常见内分泌腺、激素的化学本质、生理功能及相关病例及调节机制
3. 理解特异性免疫的发生过程、免疫失调及免疫应用
4. 植物的激素调节
探究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与机制
【典例1】[错混诊断]
1.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2014·海南)( √ )
2.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 )
3.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2013·江苏)( √ )
4.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 √ )
5.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 √ )
6.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见别人讲话 ( × )
7.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2014安徽) ( × )
8.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2014江苏)( × )
【基础知识梳理】
1.反射形成的条件:① ② 。
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①a-b为静息状态。
②动作电位的产生: (时间段),机制: 流入细胞。
③静息电位的产生: (时间段),机制: 流出细胞。
④钠—钾泵泵出Na+、泵入K+: (时间段)。
3.兴奋的传导方向: 传导。兴奋的传递方向: 传递。(单向双向)
4.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 。
5.与神经递质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有: 等。
6. 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判断(在圆圈内画出对应点指针的指向)
针对练习1:(2014·重庆卷) 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针对练习2:(一轮错题再现)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探究点二: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典例2】错混诊断
1.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只受下丘脑调控(2014·海南改)( × )
2.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2013江苏卷) ( × )
3.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 )
4.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 √ )
5.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内释放抗利尿激素会减少 (×)
【基础知识梳理】
1. 常见与稳态有关的激素:
①体温调节: 。
②水平衡调节: 。
③血糖平衡调节: 。
2. 反馈调节过程中相关激素含量变化分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
①缺碘或甲状腺功能障碍→甲状腺激素( )→TRH( )TSH( )
②垂体功能障碍或切除→TSH( )→甲状腺激素( )→TRH( )
③超数排卵为什么是注射促性腺激素而不是性激素?
3. 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类型
①甲类型激素有: 。
②乙类型激素有: 。
③丙类型激素有: 。
针对练习3: (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探究点三:免疫反应
【典例3】[错混诊断]
1.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2014·江苏) ( × )
2.血液中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 × )
3.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012·广东,5C)( × )
4.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2014·江苏,21A)( × )
5.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 )
6.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 × )
【基础知识梳理】
1.免疫细胞有: 。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
2.免疫活性物质: 。
3. 癌细胞清除和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主要是 免疫。
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效应细胞的来源不同
(1)初次免疫:① ;② 。。
(2)二次免疫:① ;② 。
针对练习4:(2014·重庆卷)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针对练习5: (2014·天津)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探究点四:植物的激素调节
【典例4】[错混诊断]
1.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2014·海南) ( √ )
2.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2014·海南) ( × )
3.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单向进行(2014四川) ( √ )
4.顶端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到抑制 ( √ )
5.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2014海南) ( √ )
6.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 × )
7.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2014山东) ( × )
8.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其中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2012·山东) ( × )
【基础知识梳理】
1. 胚芽鞘弯曲原因:单方向刺激引起 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常见的单方向刺激有 等因素,使生长素在产生部位发生了 (横向纵向)运输,然后通过 (极性非极性)运输到达作用部位。
2.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具体实例: 。
3.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关系:
①赤霉素与生长素对促进细胞伸长具有 (协同拮抗)作用。
②能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是 。
(2)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
①乙烯与生长素对促进细胞伸长具有 (协同拮抗)作用。
②促进果实发育的是 ,促进果实成熟的是 。
针对练习6: [2014·浙江卷]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 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当堂检测】
1.离体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K+借助膜上的Ⅱ,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
B.b→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移到②侧,不耗能
C.d→e过程中,K+从①侧向②侧移动,同时Na+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耗能
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2.春天日照逐渐变长,多数野生鸟类进入繁殖期。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是野生鸟类进行繁殖活动的重要环境因子
B.鸟类的繁殖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C.只能在鸟的性腺处检测到B物质的存在
D.在下丘脑和垂体上都存在物质C作用的受体
3.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图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请回答相关问题。
(1)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____,减少散热。在完成该反射的过程中,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若兴奋产生前某离子在神经元膜内和膜外的浓度分别是15 mmol/L、145 mmol/L,则该离子最可能是________。
(2)下丘脑和垂体病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________(分级或反馈)调节。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A,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________________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但甲状腺激素增多不会通过__________调节影响抗体A的分泌。
(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________________及细胞Y的______________过程,减少抗体A的产生。
答案 (1)收缩 神经递质 Na+ (2)分级 (3)促甲状腺 负反馈 (4)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课件15张PPT。专题六 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梳理课学习目标:
1. 掌握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与机制
2. 掌握常见内分泌腺、激素的化学本质、生理功能及相关
病例及调节机制
3. 理解特异性免疫的发生过程、免疫失调及免疫应用
4. 植物的激素调节探究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与机制【典例1】[错混诊断]
1.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2014·海南) ( )
2.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
3.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2013·江苏) ( )
4.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 )
5.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 ( )
6.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见别人讲话 ( )
7.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2014安徽) ( )
8.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2014江苏)( ) √×√√√×××【基础知识梳理】1.反射形成的条件: ① 。
② 。
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①a-b为静息状态。
②动作电位的产生: (时间段),机制: 流入细胞。
③静息电位的产生: (时间段),机制: 流出细胞。
④钠—钾泵泵出Na+、泵入K+: (时间段)。
3.兴奋的传导方向: 传导。兴奋的传递方向: 传递。(单向双向)
4.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 。
5.与神经递质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有: 等。
6. 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判断(在圆圈内画出对应点指针的指向)
完整的反射弧足够强的刺激b-dNa+d-eK+ef双向单向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高尔基体、线粒体、突触小泡、细胞膜1:(2014·重庆卷) 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2:(一轮错题再现)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BC探究点二: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典例2】错混诊断
1.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只受下丘脑调控(2014·海南改) ( )
2.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2013江苏卷)
( )
3.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
4.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 )
5.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内释放抗利尿激素会减少 ( )×××√×【基础知识梳理】1. 常见与稳态有关的激素:
①体温调节: 。
②水平衡调节: 。
③血糖平衡调节: 。
2. 反馈调节过程中相关激素含量变化分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
①缺碘或甲状腺功能障碍→甲状腺激素( )→TRH( )TSH( )
②垂体功能障碍或切除→TSH( )→甲状腺激素( )→TRH( )
③超数排卵为什么是注射促性腺激素而不是性激素?
3. 激素分泌调节的三种类型
①甲类型激素有: 。
②乙类型激素有: 。
③丙类型激素有: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等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
性激素: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促进生殖细胞的产生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A探究点三: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及应用【典例3】[错混诊断]
1.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2014·江苏) ( )
2.血液中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细胞都是淋巴细胞 ( )
3.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2012·广东,5C)( )
4.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2014·江苏,21A)
( )
5.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 )
6.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 )××××√×1.免疫细胞有: 。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
2.免疫活性物质: 。
3. 癌细胞清除和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主要是 免疫。
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效应细胞的来源不同
(1)初次免疫:① ;② 。
(2)二次免疫:① ;② 。【基础知识梳理】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T浆效应T记忆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细胞免疫B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4.(2014·重庆卷)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5.(2014·天津)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C B探究点四:植物的激素调节【典例4】[错混诊断]
1.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2014·海南) ( )
2.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2014·海南) ( )
3.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单向进行(2014四川) ( )
4.顶端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到抑制 ( )
5.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2014海南) ( )
6.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 )
7.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2014山东) ( )
8.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其中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2012·山东) ( )√×√√√×××1. 胚芽鞘弯曲原因:单方向刺激引起 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常见的单方向刺激有 等因素,使生长素在产生部位发生了 (横向纵向)运输,然后通过 (极性非极性)运输到达作用部位。
2.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具体实例: 。
3.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关系:
①赤霉素与生长素对促进细胞伸长具有 (协同拮抗)作用。
②能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是 。
(2)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
①乙烯与生长素对促进细胞伸长具有 (协同拮抗)作用。
②促进果实发育的是 ,促进果实成熟的是 。 【基础知识梳理】生长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横向极性顶端优势、根向地性协同赤霉素拮抗生长素乙烯6.[2014·浙江卷]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 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C 【课堂小结】 生命活动调节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免疫调节激素调节 脊椎 动物 植 物 信息分子代 谢 改 变 细 胞受体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