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08 09:00: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上《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独特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作者通过昆明的雨,把昆明的人、事、物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散文创作的追求。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已经接触了写景抒情散文,对抒情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等不同类型的散文。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散文,品味不同散文风格的能力。汪曾祺汪的散文语言平淡自然、饶有趣味,在描写生活琐事中,体现自己生活的感受。因此,需要老师设置恰当的学习活动,结合有关材料,走进文本,感受其散文的风格特征。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作者笔下昆明的雨、人、物、事的特点,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结合背景,品析关键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朗读并鉴赏分析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汪曾祺被评论界和媒体反复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文字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昆明的雨》,体会其散文风格。
任务一:初读文本,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
1.快速阅读文本,圈点勾画,说一说昆明的雨有何特点?
明确: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2.这些四十年前的人、事、物,作者对它们的情感和态度又是怎样的?
明确:文中作者直接抒发了对昆明“雨”怀念之情,第二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
3.还写了哪些人、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房东和她的养女等人物,除此之外,还写了雨中和好友在莲花池边的酒店小酌。这里的仙人掌是肥大的、菌子是繁多的、杨梅是硕大的、缅桂花是浓郁带着雨珠的。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人、物、事,却因为昆明的雨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任务二:再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1.阅读材料,结合所写人、事、物的特点,小组探究: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这里念念不忘?
材料一: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跑警报》节选
材料二:
我想把生活中的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汪曾祺
明确:梁实秋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他是想透过文字,让人们感知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他笔下的仙人掌是生命力旺盛的,他笔下的菌子是多彩的、口感多样的,杨梅是炽红的,人是有情感的、柔美的、娇羞的、有情调的。
任务三:品读文本,感受文章风格
1.有人曾这样评价汪曾祺的散文:“他的散文与其他现代作家的散文有很大不同,结构确实做到了“随便”。”你能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很“随便”吗?
预设一:开头很随便,文章开头以友人巫宁坤要求送画的故事开头,到了第二段才表达自己对昆明雨的想念,首尾呼应中有变化。
预设二:作者的标题是《昆明的雨》,没有直接写雨的片段,却写了多个其他片段:昆明的花草树木——仙人掌、缅桂花、大木香花,昆明的美食——各种鲜美的菌子、黑红黑红的大杨梅,昆明的人——巫宁坤、朱德熙、苗族女孩、房东母女,昆明的生活——逛菜市场看各种菌子、雨中游莲花池看陈圆圆石像、小酒店中与友人喝酒看雨景。
明确:无论写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还是雨中小酌,这些片段每个都可以单独成篇,汪曾祺却把它们用“雨”这个意象串在了一起,看似“随意”,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思。
2.汪曾祺曾说:“一个作家的看来似乎平常的语言所能暗示出来的信息愈多,他的语言就愈有嚼头。”你能找出文章一些看起来很平淡却蕴含了很多信息的语言吗?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预设一: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明确:这里“中吃不中看。”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这种东西也能吃?!”一句中问号加感叹号增强了句子蕴含的情感,对干巴菌能吃表示惊叹。
预设二: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粗细的丝,和青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乱七八糟”说明了干巴菌不堪入目;“把草茎松毛净,撕成蟹腿粗细的丝”体现了要吃出美味的干巴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东西这么好吃?!”也是问号与感叹号连用,强化了对干巴菌好吃的赞叹、吃惊。
预设三: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屋檐下站着。
明确:坐在酒店里喝酒的作者无意中看到了几只站立的鸡,如果不是此时内心的闲适与宁静,怎能把这样的画面写进自己文章之中呢?也增添文章的乐趣。
预设四: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明确:此处一字一顿,“滑”“嫩”“鲜”“香”等字之间本可用顿号,而作者这里却用了逗号,增加了停顿时间,让人可以细细品味牛肝菌的味道。
小结:汪曾祺先后跟韦子廉先生学桐城派古文,他的创作生动体现了桐城派“澄清无滓”“严乃不杂”(典雅、简洁)的创作主张。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课堂小结
作者汪曾祺心藏昆明的雨,文中蓬勃旺盛的仙人掌、色彩斑斓的菌子、黑红硕大的杨梅、香气四溢的桂花,无一不笼罩在温柔的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雨季的甜美使人沉醉,酌酒一杯,互话相思。朴素的语言,无雕琢之感,字里行间藏着一份淡雅之气,更流露着作者对待生命、对待自然的思考。
作业布置
必做题:把《昆明的雨》改写成一首现代小诗。
选做题:课后,阅读《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继续感受汪曾祺散文独特的韵味。